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亦称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合并存在三种状态,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IGT诊断标准为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两者兼有,判断标准IFG为空腹血糖6.1—6.9mmol/L,IG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7.8—11.0mmoL/L。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IFG切点为〉5.6mmol/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种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代谢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3 828例40岁以上居民及职工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对空腹血糖(FPG)≥5.6 mmol/L者行75 g葡萄糖负荷试验,分析负荷后2 h血糖(PPG)代谢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828例调查对象中,5.6 mmol/L≤FPG<7.0 mmol/L的IFG患者627例(A组),6.1 mmol/L≤FPG<7.0 mmol/L的IFG患者245例(B组).A组人群中,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为37.00%(232/627),其中女性IGT患病率(23.76%)显著高于男性(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为13.88%(87/627),女性T2DM患病率(9.52%)显著高于男性(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IFG人群PPG升高的危险因素为FPG、年龄、饮酒、收缩压和体质指数(BMI).B组人群中,IGT的患病率为41.22%(101/245),其中女性IGT患病率(25.71%)显著高于男性(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病率为20.82%(51/245),其中女性T2DM患病率(11.84%)显著高于男性(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IFG人群PPG升高的危险因素为FPG、年龄和BMI.结论 以5.6 mmol/L和6.1 mmol/L为切点的IFG阶段,PPG代谢异常率分别为50.88%和62.04%,共同且可控危险因素为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Yang ZJ  Yang WY  Xiao JZ  Li GW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3-1776
目的 明确美国糖尿病学会 2 0 0 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的下限新切点 (5 6mmol/L)对中国成人糖调节异常各组分患病率的影响 ,并探讨新切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5 6 4例中国成人 (≥ 2 5岁 )。以空腹血糖 (FPG) 5 6mmol/L(简称新标准 )和 6 1mmol/L(简称旧标准 )作为IFG的诊断下限切点 ,分别计算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同时IFG和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T 2h血糖 (7 8mmol/L≤PG2h <11 1mmol/L)为诊断糖调节异常(IGR)的金标准 ,分析不同FPG水平对IG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描绘FPG诊断IGR的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 结果  (1)i IFG、i IGT和IFG/IGT患病率以旧标准诊断分别为 8 71%、12 0 8%和 5 95 % ,以新标准诊断分别为 2 1 2 5 %、6 89%和 11 13%。 (2 )ROC分析提示诊断IGR的FPG最佳切点为 5 6mmol/L ,此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1 9%和 6 3 9%。结论 FPG标准从 6 1mmol/L下调至 5 6mmol/L使本组人群IFG患病率增加 1 2倍。从尽量缩小IFG和IGT诊断分歧的角度 ,IFG的下限切点为 5 6mmol/L可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又称糖调节受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一个前期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IGT的定义是:OGTI"实验2h血糖7I8~11.0mmol/L;对IFG的定义是空腹血糖6.1~7.0mmol/L(若行OGTr实验2h血糖〈7.8mmol/L)。  相似文献   

7.
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FG)是空腹血浆血糖6.1~6.9mmol/L(110~125mg/dl),75g葡萄糖口服耐量试验(OGTT)2小时<7.8mmol/L(125mg/dl)。糖耐量低减(IGT)和IFG均是糖代谢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代谢过程。糖调节受损(IGR)有3种表现:①仅有空腹血糖升高(IFG)。②空腹血糖正常,而75G葡萄糖口服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升高(IGT)。③IGT和IFG同时存在。其中IGT是葡萄糖调节受损(IGR)的主要类型,发展到2型糖尿病(2DM)的速度快,占IGR人群的2/3。早期健康指导和药物干预可有效防止2DM的发生早期使用胰岛素仍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对IG…  相似文献   

8.
糖耐量受损早期干预的临床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Xu ZR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65-1767
糖耐量受损 (impairedglucosetolerance ,IGT )是指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 ,但未达到糖尿病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是诊断IGT的金标准。WHO对IGT的诊断标准为静脉空腹血糖小于 7 0mmol/L ,口服 75g葡萄糖后 2h血糖为 7 8~ <11 1mmol/L。长期随访 (5~ 10年 )表明 ,IGT患者中有 1/ 3发展为 2型糖尿病 ,1/ 3维持在IGT状态 ,另外 1/ 3则转变为正常糖耐量。但是 ,这种转化率有较大的种族和地区差异。美国的资料说明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IGT年转化为糖尿病率从不到 4 %到近 9% [1]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从 2…  相似文献   

9.
<正>糖耐量异常(IGT)是指空腹血糖<7.0 mmol/L,2 h葡萄糖负荷后血糖7.8~11.1 mmol/L,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状态。IGT作为代谢异常的一个重要表现,会导致动脉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在IGT阶段,如果及时发现、干预,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为此对IGT人群进行联合降脂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成人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各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和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6 37例中国成人 (≥ 2 5岁 )。参考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 7组 :正常糖耐量 [NGT ,空腹血糖 (FPG) <6 1mmol/L及OGTT2小时血糖 (PG 2h) <7 8mmol/L]、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 ,6 1≤FPG <7 0mmol/L及PG 2h <7 8mmol/L)、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 ,FPG<6 1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同时FPG及PG 2h异常 (IFG/IGT ,6 1≤FPG <7 0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单纯空腹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单纯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P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同时空腹及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IPH ,PG 2h≥ 11 1mmol/L及FPG≥ 7 0mmol/L)。计算以上各种糖代谢异常在本组人群发生频率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1)NGT、i IFG、i IGT、IFG/IGT、IFH、IPH和IFH/IPH的频率分别为 5 0 8%、8 8%、12 3%、6 1%、6 4 %、5 2 %和 10 4 %。 (2 )i IGT、IFG/IGT、IPH和IFH/IPH的频率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 ,但i IFG和IFH频率分别在 2 5~ 34岁和 5 5  相似文献   

11.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找正常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时,0.5 h血糖(0.5 h PG)、1 h血糖(1 h PG)95%的参考值范围以及其诊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血糖值切点。方法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5年来有完整资料的3208例OGTT结果,将其分成正常人组、IFG组、IGT组和糖尿病组,并计算每组各时间点的血糖均值和标准差(x-±s),并用公式(x-+1.64s)计算出除糖尿病组外各组人群各时间点95%的参考值范围。结果正常人、IFG、IGT三组人群0.5 h PG、1 h PG 95%的参考值范围分别是:①正常人应<11.58 mmol/L、<11.69 mmol/L。②IFG患者应<12.93 mmol/L、<14.11 mmol/L。③IGT患者应<12.75 mmol/L、<14.49 mmol/L。结论①因正常人OGTT 0.5 h PG、1 h PG两点的参考范围高限是11.58和11.69 mmol/L,因此,在OGTT结果的判定时,只凭0.5 h PG和1 h PG≥11.1 mmol/L不能诊为糖尿病。②根据计算结果,OGTT 0.5 hPG 12.93 mmol/L,1 h PG 14.49 mmol/L是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值。③0.5 h PG 11.58 mmol/L,1 h PG11.69 mmol/L是诊断糖调节受损的切点值。  相似文献   

13.
唐豫平 《农垦医学》2011,33(4):326-32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切点下调对糖尿病、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121团50岁以上无糖尿病、糖调节受损(IGR)史人群(共800人)进行调查,测定他们的空腹血糖,空腹血糖≥5.6mmol/L的人员参加复检,行OGTT(127人),分析新诊断的糖尿病及IGR情况。结果:127人中新诊断糖尿病有50人,新诊断IGR共27人,其中IGT19人。复检空腹血糖5.6~6.09 mmol/L 20人,其中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有7人(35%),达到IGT诊断标准的有3人(15%);复检空腹血糖6.1~6.99 mmol/L 35人,其中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有17人(49%),达到IGT诊断标准的有10人(28%)。结论:空腹血糖切点的下调有利于减少糖尿病、IGR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片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176例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95例、糖耐量减低(IGT)60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IFG/IGT)21例。所有病例降压方法基本维持原治疗方案,同时口服阿卡波糖片,3次/d,与饮食同时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采用降压及加用阿卡波糖等综合治疗6个月后,IFG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2 h PG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IFG/IGT组及IGT组治疗后收缩压、2 h 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舒张压和空腹血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亦有改善。结论:阿卡波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无心血管禁忌,配合饮食控制,可以广泛用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IGT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2型糖尿病诊断中以空腹血糖值6.1~7.0mmol/L定义空腹血糖受损[1]。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合并糖尿病协作组出台的《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时对孕早期空腹血糖5.8mmol/L以上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2],随2011年国家卫生部行业标准《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一书中,未提及空腹血糖受损合并妊娠的管理内容,为了解本地区孕24周前空腹血糖值为5.1~7.0mmol/L间的孕妇孕期情况及妊娠结局,探索对这些对象的管理模式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空腹血糖受损(IFG)是指空腹血糖(FPG)介于正常糖耐量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即FPG 6.10~7.00mmol/L,IFG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1],IFG患者属于糖尿病高危、易感人群,而健康教育是一种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有效方式[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血糖调节受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对1030例肥胖者和30例非肥胖对照进行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耐量(GT)、餐后2h血糖(OGTT2hBG)和ALT、AST、TG检测和肝B超检查,并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30-50岁男性是肥胖的易感人群,12-16岁儿童也不容忽视,占3.11%。根据FBG、GT测定值肥胖可分为:①单纯肥胖206例FBG〈6.1mmol/L,OGTT2hBG〈7.8mmol/L。②肥胖并糖调节受损(IGR)640例,占62.14%。FBG6.1-6.9mmol/L,其中糖耐量受损(IGT)400例,OGTT2hBG〉7.8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240例,OGTT2hBG〈7.8mmol/L。③肥胖并2型糖尿病(DM)144例,占13.80%,FBG〉7.0mmol/L,OGTT2hBG〉7.8mmol/L。单纯肥胖和对照IGR和单纯肥胖,DM和IGR相比,胰岛素抵抗指数与BMI值呈正相关,肥胖并IGR者是DM的后备军,肥胖IGR是NAFLD的危险因子。结论:肥胖并IGR与NAFLD关系极为密切,胰岛素增敏剂可能是它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脂特点,并探讨血脂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转归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年4-11月泸州市区内茜草、大山坪、龙马潭3个社区居民4 000名,从中筛选出糖尿病前期人群1 090名,根据不同血糖状态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n=79)、单纯糖耐量异常(IGT)(n=856)和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IFG+IGT)(n=155)3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3组基线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随访3年后的血糖转归情况、不同转归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分析血脂对糖尿病前期血糖转归的影响。结果 IFG+IGT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IGT组,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IFG、IGT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IF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IFG+IGT组高TG血症患病率高于IFG、IGT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随访3年后,1 090名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为正常糖耐量395人、IFG 32人、IGT 419人、IFG+IGT 56人、糖尿病188人,3组血糖转归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9,P<0.001);其中IFG、IGT、IFG+IGT转变为糖尿病的年转变率分别为4.2%、5.0%、10.5%。转归为糖尿病的患者基线年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TG水平及糖尿病家族史、饮酒史比例均高于转归为正常糖耐量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为糖尿病前期转归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BMI、腰围、臀围、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OGTT2 h血糖后,与TG1水平(0.35~0.98 mmol/L)相比,TG4水平(2.08~11.70 mmol/L)的OR(95%CI)为1.285(1.067,2.151),P=0.045。结论 糖尿病前期人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异常,其中以高TG血症为主;IFG+IGT人群糖尿病的转变率最高;TG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有影响,或可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转归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重视IFG和IGT的筛查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同时也被普通老百姓所认识 ,而对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的IFG (空腹血糖受损 )和IGT (糖耐量受损 )认识不足。IFG即是指空腹静脉血糖为 6 1~ 6 9mmol L者 ,IGT即是指餐后 2小时血糖为 7 8~ 11 1mmol L者。目前将此期看做任何类型糖尿病均可能经过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者的移行阶段。近年研究表明 ,此期的血糖水平已可能对器官组织发生损害 ,尤其是大血管病变。所以重视IFG和IGT的筛查 ,并进行有效地干预是中国 2 1世纪防治中的首要任务。现将我院 2 0 0 1年对 4 0周岁以上教职工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014年间的45例小儿肥胖症病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45例健康的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以及空腹血糖受损(IFG),葡萄糖耐量异常(IGT)以及糖尿病(DM)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儿童FBG、2h PG分别为(5.6±1.3)mmol/L和(8.7±1.7)mmol/L,对照组儿童FBG、2h PG分别为(4.7±1.1)mmol/L和(7.4±1.8)mmol/L,观察组FBG、2h P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IGT、DM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症儿童罹患糖尿病几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