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免疫组化操作全程中,不同环节干片对免疫组化染色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科室30例乳腺癌标本,每例各切4张切片,分为4组,同时进行ER标记的免疫纽化染色:第一组按正常步骤操作;第二组在修复时人为造成干片;第三组在修复后人为造成干片;第四组在滴加一抗后人为进行干片。其余操作完全同第一组。比较四组之间阳性表达和背景强度的差异。结果修复液不足时,淹没部分基本不影响阳性表达,而未淹没部分则全部为阴性,分界明显;但背景依然清晰,未受影响。修复后晾干与正常步骤操作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滴加一抗后如果干片,与正常操作步骤结果比较影响很大(P〈0.01):显色偏弱,表达不均,整张片子显得比较黄而且不太透明,边缘效应也较常见。结论在修复时不能干片.否则会造成假阴性;在冲洗步骤造成的干片,对染色结果无影响;在滴加抗体的各个步骤,必须防止干片.以避免造成假阴性及背景染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肝性脑病至今仍以血液检查所见的生化代谢异常来解释,因不能圆满解释全面情况,需进一步探讨。方法:不加选择收集肝硬变死亡者脑组织70例,分别作HE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病理改变和HBsAg、HBeAg表达。结果 在70例脑组织标本内免疫组化染色HBsAg、HBsAg阳性者计30例,阳性率42.3%,临床上有肝性脑病表现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表现者,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明显者,阳性率亦明显高于较轻者。结论  相似文献   

3.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与人工操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utostainer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方法:选用常用的AAT、CerBb-2、CK、HBcAg、ER、PR、Ki-67等30多种一抗,使用统一的二抗,每种待测一抗用2种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2种方法的实验情况。结果: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染色背景干净,无边缘效应,着色均匀,阳性定位准确,均优于人工操作。结论: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不仅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而且重复好,标准化程度高,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120例。对入选患者初诊或接受化疗治疗前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涂片进行抗生物素蛋白复合物(ABC-AP)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结合,诊断疾病并确定分型。结果本组初发患者中54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6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4例患者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系变。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髓细胞系相关抗原表达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阳性率最高为CD68。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22例CD19阳性,20例CD10阳性,8例CD20阳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4例患者CD7阳性,6例患者CD3阳性,2例患者CD5阳性。4例慢粒急变患者过氧化物酶阳性率为0~1%,非特异酯酶全部表现为阴性,同时糖原染色阳性率>40%,存在CD10阳性表达,不存在髓系相关抗原表达。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在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病例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质量控制的主要问题,在免疫组化染色的过程中,要求病理技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并严格遵守染色操作,对每个步骤的细节进行分析,在每次工作后,并在操作中的质量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C和CEA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在腺癌性胸腹水涂片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37例,采用免疫组化二代二步法进行染色,并与HE常规染色涂片进行对照。结果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中的腺癌细胞对CEA抗体显阳性,间皮细胞对MC抗体显阳性,而在HE常规染色中腺癌细胞和增生间皮细胞不易区分。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细胞的分辨率,从而识别HE常规染色难以区分的腺癌细胞和增生间皮细胞,在细胞学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杨淋 《医疗装备》2021,(5):54-55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标本对尿液干化学分析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9年9—11月于医院妇科就诊的200例成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留取中段尿标本,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留取中段尿标本,分别对两组中段尿标本进行干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痰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培养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燕 《医疗装备》1999,12(12):44-45
快速细菌学检查包括标本的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报告及药敏报告。其中的直接涂片镜检报告可在当天返回临床。对判断标本的来源,临床选用抗生素及培养出的病原菌是否有临床诊断价值均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对三月至六月四个月内各科病房所送的痰标本均做了快速细菌学检查及培养。其中合格标本45份,占送检标本的24.6%;混合标本24份,占送检疫标本的13.1%;不合格标本104份,占送检标本的62.3%。直接镜检见有诊断意义的细菌占送检标本的47.5%;分离培养出有临床价值的病原菌占送检标本的42.5%。  相似文献   

9.
尿液分析是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不仅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对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检验的技术和方法也得到迅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不同的抗原修复液与时间对免疫组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取出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试样。其中的每例中附着4个时间点,这四个时间点组分别为:立即固定组,延迟12小时固定组,延迟24小时固定组和延迟48小时固定组。依次对所选取4块肿瘤组织,在肿块部位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和切片等相关操作,利用行HE染色方法验证试验中的肿瘤组织,再通过抗原修复液展开免疫组化验证实验。结果 CK7、ER和C-erbB-2在4组试样在不等的时间和不同的抗原修复液的乳癌组织间表现出了不同的效果,并且结果的差异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结论在本实验中,所进行延迟固定的组织,在通过充分固定和进行选取抗原修复液A[高温高压EDTA(pH9.0)缓冲液修复)]、抗原修复液B[高温高压EDTA(pH8.0)缓冲液修复]、抗原修复液C[高温高压柠檬酸盐(pH6.0)缓冲液修复]和抗原修复液D[微波炉EDTA(pH9.0)缓冲液修复法]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但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延迟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11.
程娟  龚文波  邱绍容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54-1956
目的 观察3种常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分析不同仪器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方法 用3种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对200例门诊病人送检的新鲜阳性尿液标本(白细胞、隐血、蛋白、葡萄糖4项指标中至少有1项是阳性)进行平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种干化学分析仪测定结果隐血(BLD)、葡萄糖(GLU)、白细胞(LEU)、蛋白(PRO)的一般符合率都在90%以上;主要项目BLD、GLU、LEU、PRO的Kappa值>0.4;3台仪器BLD、GLU、亚硝酸盐(NIT)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台仪器检测的一致性好,完全能满足临床医生对病人诊断治疗观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张小芬  刘平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1-2102
目的比较结核病痰检实验室用冷染法(初染时不加热直接静置)和热染法(初染时直接加热)抗酸染色查找结核杆菌的差异。方法对2008年1月31日-2009年9月30日的811份阳性痰标本和1 050份阴性痰标片,每份标本涂2张涂片,初染时1张用冷染法,1张用加热法进行抗酸染色,对2张涂片染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一份痰标本在取痰的部位、痰膜的厚薄、痰膜的大小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冷染法和热染法的检测结果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阴性涂片=0.31,χ2阳性涂片=0.20,P均0.05)。结论冷染法在简化操作步骤,减少染液用量及对环境保护上均优于热染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银染法在三链形成的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中的可行性,从而为三链核酸研究提供有效的非同位素检测方法。方法 三链形成反应后进行EMSA分析,然后用银染显示电泳形成的DNA区带。结果 银染法显示出三链的EMSA滞后带,并揭示三链形成的平台效应。结论 本文首次表明银染法可用于三链形成的EMSA分析快速检测.且SOX9基因内含子1中序列具有较高的三链形成特异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1)高温高压EDTA(pH9.0)缓冲液修复法;2)高温高压EDTA(pH8.0)缓冲液修复法;3)高温高压柠檬酸盐(pH6.0)缓冲液修复;4)微波炉EDTA(pH9.0)缓冲液修复法;5)微波炉EDTA(pH8.0)缓冲液修复法;6)微波炉柠檬酸盐(pH6.0)修复法。结果采用高温高压修复方式比采用微波修复处理的染色效果要好,大多数抗体使用高pH值的EDTA比用柠檬酸盐(pH6.0)缓冲液修复效果要好。结论高温高压EDTA缓;中液抗原修复方法对大多数抗体来说能达到理想的染色结果,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免疫组化抗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1)高温高压EDTA(pH9.0)缓冲液修复法;2)高温高压EDTA(pH8.0)缓冲液修复法;3)高温高压柠檬酸盐(pH6.0)缓冲液修复;4)微波炉EDTA(pH9.0)缓冲液修复法;5)微波炉EDTA(pH8.0)缓冲液修复法;6)微波炉柠檬酸盐(pH6.0)修复法。结果采用高温高压修复方式比采用微波修复处理的染色效果要好,大多数抗体使用高pH值的EDTA比用柠檬酸盐(pH6.0)缓冲液修复效果要好。结论高温高压EDTA缓冲液抗原修复方法对大多数抗体来说能达到理想的染色结果,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免疫组化抗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反应盘固体恒温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对反应盘对象参数的测定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来实现反应盘温度的有效控制,达到行业内标准的温度准确度37±0.3℃和波动度±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Warthin-Starry(W-S法)染色法在胃幽门螺杆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的27例活检组织W-S法进行病理诊断,同时标本送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用相同方法进行复检。结果共检测27例慢性胃炎中7例有HP感染,阳性率是25.9%,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行同种方法(W-S法)检测结果相符。结论 W-S法是一种经典的特染方法,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病理室作为常规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局部组织的血管情况,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以6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为观察组,20例其他外阴手术者的外阴皮肤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CD34在外阴白色病变皮肤中的表达及MVD值,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CD34在三型外阴白色病变中均有表达,其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型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阴白色病变的MV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型白色病变的MVD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阴白色病变存在血管的异常,血管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及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亚群分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病变部位包括右侧乳腺4例,左侧乳腺1例,双侧乳腺1例。免疫组化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根据Hans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其中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非GCB)样型,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结论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与免疫组化亚群及临床分期相关,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预后差,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预后要好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临床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