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可能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原因之一,并易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及中耳气压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一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一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一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咽鼓管有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影响咽鼓管的功能.本文就咽鼓管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的开放压、顺应性、纤毛粘液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咽鼓管有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影响咽鼓管的功能。本就咽鼓管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的开放压、顺应性、纤毛粘液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寻找分泌性中耳炎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分泌性中耳炎豚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6只(12耳),分别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注入豚鼠中耳腔内,然后观察豚鼠中耳变化;分析豚鼠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结果A组的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分别为(23.3±2.2)%和(42.5±3.6)%,B组分别为(17.0±1.9)%和(36.7±3.1)%,C组分别为(15.8±1.2)%和(35.8±3.1)%。A组的最低表面张力(γmin)为(11.8±2.3)毫牛顿/米(mN/m),B组为(20.2±2.7)毫牛顿/米(mN/m),C组为(19.4±2.6)毫牛顿/米(mN/m)(P<0.001)。结论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异常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观察咽鼓管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鼓室内注射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50只豚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40只造模,31只造模成功(听力下降,双侧中耳积液),再随机分为3组。造模组10只;生理盐水组10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D)11只。观察各组咽鼓管粘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比较各组咽鼓管光镜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造模组和生理盐水组咽鼓管粘膜肿胀,杯状细胞增生,纤毛倒伏、排列紊乱、部分脱落;PS治疗组咽鼓管粘膜稍肿胀,纤毛排列整齐、无倒伏,与正常组相似。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对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粘膜纤毛系统具有抗炎、保护纤毛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氮气导入中耳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氮气(N2)导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希望以此产生并维持长时间的中耳腔正压,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方法 用咽鼓管导管吹张法将N2导入2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用声导抗仪动态观察中耳腔压力的变化,并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判断疗效;将结果与行空气吹张的另20耳分泌性中耳炎作对照组比较。结果 中耳腔在导入N2后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压和压力升高。但两组疗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N2导人中耳腔并未比一般的咽鼓管吹张(空气)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和分泌性炎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引起咽鼓管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10.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管腔阻塞,致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造成中耳腔出现非化脓性的液体潴留,即所谓“中耳积液”而致鼓膜活动度降低、听力减退。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68周,中耳炎症未愈者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属“耳胀”、“耳闻”范畴。耳胀为病之初起,以耳内闷胀为主,或兼有疼痛,类似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耳闻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迁延难愈,类似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着较深入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证型分泌性中耳炎IL-2R、6-K-PGI2、ET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泌性中耳炎(简称SOM)是耳科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临床常以耳闷、耳鸣、阻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其特征为鼓室内积液,易反复发作,日久形成粘连性中耳炎,导致长期听力障碍.SOM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主要涉及中耳负压、感染学说、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免疫学说及多因素复合作用学说等.研究表明,咽鼓管的机能障碍导致中耳炎性渗出而形成中耳积液.白细胞介素2受体(II-2R)、6-酮-前列腺素(6-K-PGI2)、内皮素(ET)均为炎性介质,本研究检测了不同证型分泌性中耳炎血清及耳积液的IL-2R、6-K-PGI2、ET水平,以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及辨证分型与以上各指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腔黏膜分泌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耳腔负压、积液为主要病理变化,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疾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学者们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学说:  相似文献   

13.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开放压 ,有渗液耳的被动开放压高于正常耳的被动开放压 ,分别注入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后 ,被动开放压均降低 (P <0 .0 1)。结论 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张力 ,有利于咽鼓管的开放  相似文献   

14.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病理改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以下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病理改变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病理改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以下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病理改变方面的研究进展。1咽鼓管粘膜的病理改变 ;2中耳腔粘膜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泌性中耳炎 (secretoryotitismedia ,SOM)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常见病 ,特别是儿童期SOM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 ,治疗颇为棘手。尽管引起SOM的原因有许多 ,但多数学者确信咽鼓管机能不全是SOM发生的重要因素。作为主要病因的咽鼓管功能障碍 ,表现在黏膜表面张力受到其自身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学者在探讨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现简要综述如下 :1 咽鼓管内存在着表面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证型分泌性中耳炎IL-2R、6-K-PG12、ET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简称SOM)是耳科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临床常以耳闷、耳鸣、阻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其特征为鼓室内积液,易反复发作,日久形成粘连性中耳炎,导致长期听力障碍。SOM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明确,主要涉及中耳负压、感染学说、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免疫学说及多因素复合作用学说等。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机能不良(狭窄或阻塞),不能平衡中耳气压,导致中耳渗出所致。近来报告,中耳气体在中耳腔与粘膜血管之间的弥散在造成中耳负压中所起的作用比咽鼓管机能不良的作用更为突出。乳突腔在中耳有效的气体交换中起压力缓冲腔的作用。当乳突气化不良时,对中耳气体压力变化的缓冲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为研究乳突气化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对因耳硬化症进行外半规管开窗术的28具共31块颞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与相同数量的耳硬化症或感觉神经性聋但未进行开窗术或耳科手术的颞骨对照。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 ,探讨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分析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 ,同时观察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减少 ,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 ,PC)和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分别是 (19 9± 1 7) %和 (36 8± 2 7) % ,而正常组的PC和PE分别是 (2 5 7± 2 1) %和 (43 7± 3 8) % ,P值均 <0 0 0 1。模型组最低表面张力 (minimumsurfacetension ,γmin)为 (18 5± 2 4 )mN/m ,比正常组 (7 6± 0 8)mN/m升高 ,P <0 0 0l。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 ,PC和PE增高 ,分别为 (2 3 3± 2 2 ) %和 (42 5± 3 6 ) % ,γmin降低 ,为 (11 8± 2 3)mN/m。结论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化成分明显减少 ,活性减弱 ,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影响较大,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明确的发病原因之一。正常状态下的咽鼓管黏膜是咽鼓管实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中耳腔良好微环境,保持其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咽鼓管黏膜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的异常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本文综述对比近年来咽鼓管黏膜正常和分泌性中耳炎下的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差异,进一步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以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