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响应面法优化生姜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法优化生姜多糖的提取工艺〔1〕。方法对醇沉水提法提取生姜多糖的工艺条件是运用 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主要探讨影响生姜多糖提取率的3个主要因素即生姜多糖提取过程的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料液比对生姜多糖提取率的作用。结果在此次实验条件下,采用醇沉水提法提取生姜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应该是:提取时间118min,提取温度89℃,提取料液比为1∶15,生姜多糖的提取率可以达到4.62%。结论此工艺方便简单可行,是一条提取生姜多糖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杜仲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用普通水提醇沉法和微波提取法分别提取杜仲多糖,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工艺。结果:普通水提醇沉法的最佳工艺为温度120℃、时间2 h、料液比1∶8、次数3次;微波提取法的最佳工艺为温度50℃、时间45 min、料液比1∶20、次数3次。结论:微波提取法对杜仲多糖的提取有辅助作用,较普通水提醇沉法更优。  相似文献   

3.
水提-醇沉法提取大黄多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大黄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以大黄多糖的含量为指标,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为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试验设计,对传统水提一醇沉法提取大黄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大黄粗多糖得率最高的提取条件是: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95℃,料液比1:30;大黄粗多糖纯度最高的条件是:提取时间1h,提取温度95℃,料液比1:10;乙醇沉淀大黄多糖的最佳浓度是80%。结论本方法实验结果可作为提取大黄多糖的工艺制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爱华 《上海医药》2004,25(1):36-38
目的:研究中药固真方的制备工艺。方法:对固真方药材的水煎和水煎醇沉两种提取方法、提取过程中不同的乙醇用量及常压、真空、喷雾三种干燥方法进行比较、筛选,并对筛选后的工艺制备的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水煎醇沉法优于水煎法,乙醇用量以使含醇量达到70%为宜,浓缩液以真空干燥法干燥既能达到效果又较为经济。结论:固真方制备采用水煎法提取,以70%乙醇沉淀、真空干燥的工艺,其理化性质、薄层鉴别和含量等质量检验均符合制剂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黄芪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分别用水提取大孔树脂分离法、水提醇沉法、超声提取法提取多糖,比较三种工艺提取黄芪多糖提取率。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多糖含量。结果:水提取大孔树脂分离法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为4.186%,舍量为26.19%;水提醇沉法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为4.468%,含量为29.40%;超声提取法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为3.420%.含量为30.95%。结论:水提醇沉法是黄芪多糖提取率及含量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颖 《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49-250
茯苓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目的:提高茯苓提取率.方法 参考国内部分文献,以茯苓多糖为考察指标,对茯苓多糖近几年的提取工艺的进行比较总结.结果 普通水提醇沉价廉、无毒、并且操作安全.但提取率较低,浸提的时间长;酶解+热水浸提为普通热水浸提法的2.32倍;稀碱浸提法提取率较高,但是极易抑制茯苓多糖的生物活性;微波提取法能显著提高茯苓多糖的提取率,而且微波提取法能保持茯苓原有营养成分,并且提取速度快、操作便捷;超声波提取法降低了能量的消耗,从而提取率更高、提取时间更短.结论 超声波提取法为最理想的茯苓多糖的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7.
思的明胶囊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春  黄仁彬  杨铮  唐海桦  蒋伟哲 《中国药房》2008,19(33):2573-2575
目的:优选思的明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选用L9(34)正交试验,分别对煎煮和醇沉2个工艺步骤进行优选,以干膏率为煎煮工艺指标,梓醇总提取量为醇沉工艺综合评分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梓醇含量。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1h,水提液过滤、合并、浓缩至1.0g(生药).mL-1,再用乙醇沉淀,醇沉浓度为75%,沉淀24h,过滤取上清液,微波真空浓缩干燥得干膏。结论:本方法稳定、合理,可作为思的明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8.
小儿麻藤定喘方有效成分群的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麻藤定喘方有效成分群的水提醇沉工艺条件。方法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运用正交试验法对水提及醇沉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致豚鼠哮喘发作,观察哮喘潜伏期,通过药效验证最佳工艺。结果水提最佳工艺为第1次补足吸水量后加10倍量水浸泡2 h,其余每次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醇沉最佳工艺为醇沉浓度为60%,浓缩比例为1∶1.5,静置时间为24h;按此工艺条件提取的成分可明显延长哮喘发作潜伏期。结论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红参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萍  李婷 《黑龙江医药》2012,25(1):76-78
目的:优化红参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人参皂苷的含量及浸膏量作为指标来评价,考察提取的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三个主要因素,考察水提取的加入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三个主要因素。结果:优化工艺条件为:醇提和水提相结合,醇提浓度为80%,提取次数为3次,每次1.5小时,水提加入8倍量水,提取次数为3次,每次1.5小时。  相似文献   

10.
白及胶提取工艺的优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崇义  吴杨  李国忠 《安徽医药》2004,8(6):406-408
目的探讨白及胶最佳的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以水提取物得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前冷浸时间、加水总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以白及胶得率为指标,考察醇沉时白及水提浓缩液的浓度(药材重量/药液体积)、白及水提浓缩液的含醇量对出胶率的影响.结果白及胶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前冷浸1 h、加水总量是26倍、煎煮次数2次、煎煮总时间4h;醇沉时白及水提浓缩液的浓度为1:5(W/V)、白及水提浓缩液的含醇量达70%.结论该提取工艺条件科学,白及胶得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内容,促进点评工作开展。方法: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22名专家共进行二轮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分析,计算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均值、等级和、满分比、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等指标,评价专家评分的一致性,并结合均值和满分比对点评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 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均在0.7以上。最终形成21条点评内容,变异系数在0.060~0.401之间,协调系数为0.321(P<0.01),评分具有一致性,重要性排序有效可信。结论: 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内容,进行重要性排序,有利于点评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优化的盐酸多巴酚丁胺葡萄糖注射液处方与制备工艺.方法:通过考察注射液的性状、颜色、pH以及主药、辅药的降解情况,获得处方的组成以及生产工艺.结果: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优选的盐酸多巴酚丁胺葡萄糖注射液处方与制备工艺.结论:筛选得到的盐酸多巴酚丁胺葡萄糖注射液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13.
杨自朋 《齐鲁药事》2006,25(11):685-686
目的对胡椒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考察,优化最佳提取条件。方法用正交设计法,以总生物碱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对乙醇浓度、超声波提取时间、回流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用75%乙醇为提取溶剂,先超声提取60min,再回流提取1h。结论本工艺简单合理,提取率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葛根芩连汤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葛根芩连汤饮片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芩连汤中黄芩苷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5%磷酸(65:35);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为14.69 mg·g-1;饮片汤剂中黄芩苷含量为10.45 mg·g-1.结论:葛根芩连汤配方颗粒汤剂与饮片汤剂的色谱图基本一致,配方颗粒汤剂中黄芩苷含量均比饮片汤剂高.  相似文献   

15.
四味清口含片处方的优化及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味清VI含片处方中的配比及辅料进行优化,研究其制备工艺。方法以三昧药材[桂心(肉桂)、细辛、广陈皮]提取物挥发油的p-环糊精包合物粉与四味药材[桂心(肉桂)、细辛、广陈皮、甘草]提取物浸膏粉的混合物为主药,用外观、口感、硬度和崩解时限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5(34)正交实验设计,固定清凉剂及润滑剂量,试验原料药粉用量、填充剂用量、润湿剂浓度、矫味剂用量对口含片质量的影响,筛选四昧清口含片处方中的最佳配比及辅料;探讨了浸膏的干燥条件。采用湿法制粒压片,以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制粒及干燥条件;研制了四味清口含片,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四味清口含片最优处方为:固定清凉剂薄荷脑用量1.0%及润滑剂硬脂酸镁用量1.0%,原料药粉用量45%、填充剂用量45%、矫味剂用量8%、由=90%乙醇适量;浸膏的干燥条件为60%,减压干燥7h;最佳工艺条件为:20目筛制粒,60℃干燥90min,20目筛整粒。按最佳配比的原料药粉、辅料用量,加入4)=90%药用乙醇适量制软料,制粒f20目筛),于60~C干燥90min,20目筛整粒,等量递加法加入硬脂酸镁、薄荷脑,混匀压片。结论按优化处方和工艺制备的四味清口含片外观完整光洁,色泽均匀,崩解时限、硬度、片重量差异限度、脆碎度、微生物等指标均符合药典要求。口感苦甜适中,有清凉感;优化出的处方合理及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正交试验法优选葛根素提取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葛根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葛根素含量为考察指标,对葛根药材的提取条件进行优选。结果:影响因素为:提取次数>加水量>提取时间。结论: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两次,每次加10倍量水,提取时间分别为1.5h和1h。  相似文献   

17.
九阳参麒方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九阳参麒方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枸杞子和人参进行薄层定性鉴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薄层定性鉴别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淫羊藿苷在0.03348~0.3348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1.4%,RSD为2.03%。结论建立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与含量测定方法可靠,可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的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国内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的发展现况。方法:以"中药"、"饮片"和"处方"等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网站,检索相关文献。另以"中药处方点评"、"饮片点评"、"中药处方分析"等关键词对1980年1月-2018年6月的文献进行检索,记录文献发表日期、点评内容,并进行分析。结果:中药饮片处方点评逐渐完善,并已形成基本工作框架。文献数量近年大幅度增加,但点评内容大多仍停留规范性点评,而对于合理性点评内容较少。结论:部分点评细则有待制订,对中药处方点评工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查玉菊泡腾片的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等方法 对木蝴蝶、野菊花、赤芍等中药的提取浓缩以及冰片的β-环糊精包合条件、方法 进行优化。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煎煮3次,1h/次;醇沉时煎煮液的醇沉条件为将水煎液浓缩至比重为1.10(1.08-1.12,50℃),加乙醇使乙醇含量达70%。结论 提取,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筛选为玉菊泡腾片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For tes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ose-related effects, a test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for the typical situation in toxicological studies where several dosage groups are compared to one control group. Using a closed testing procedure in the sense of Marcus et al. (1976), the algorithm is sensitive to the detection of toxicological effects without increase in type-one errors. Furthermore, all significance tests applied in the algorithm are based on rank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rror probability is performed by a random-permutation technique (Wall 1974, 1985); the algorithm is therefore also applicable to non-normally distributed data. In the case of discrete quantities, this technique takes into account tie-structures of all kinds (Lüdin 1985). An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test-procedure is given in the work of Kistler and Hummler (1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