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3型,每型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统计T2DM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中医症状及与性别、体重、痛程等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中医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酸膝软(70.0%)...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早期"六郁"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小便多,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根据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的糖尿病早期患者(糖尿病前期和8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并无消渴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以“三多一少”临床症状为辨治核心,且被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家公认的“阴虚燥热”的消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自噬指细胞通过自吞噬作用,选择性清除受损和冗余的线粒体,以维持细胞中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稳定的一种保护机制。许多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失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直接参与了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核心病机,其对应治法为滋阴清热,研究该治法的生物学实质,是客观了解T2DM中医微观辨证论治的关键一步。本文总结整理了线粒体自噬与T2DM的关系,并对线粒体自噬与消渴病滋阴清热治法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全球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担。由于其发病率及并发症,糖尿病越来越引起重视。传统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内热,然而这是仅表现为消渴病“已病、病久”状态,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初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多以湿、热为主要病理因素,“中满内热”为其核心病机。在治疗上以清热祛湿为主要,配以健脾化湿、运脾升清、芳香化浊等法。  相似文献   

5.
老年消渴病多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近世研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则变症百出;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但笔者在诊治老年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从阴虚燥热的角度论治,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从脾虚辨治疗效突出,可见脾胃两虚在老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采用健运脾胃的方法治疗老年消渴病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今时之人,除过食肥甘外,更是味过于咸。“多食咸”可变热、令津泄、动肾气辟精关、令脉凝泣而变色,故而平素嗜咸可加重消渴病阴虚燥热、瘀阻脉络的程度,从而加速消渴病的发展变化。最新研究也显示高盐饮食与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治疗方面,依据五行“土克水,甘克咸”可知,甘味药对平素嗜咸的消渴患者具有治疗意义。文章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拟探讨“多食咸”与消渴病发展变化的关系,为今后预防、调护及结合患者饮食习惯整体辨治消渴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孟月玲  成宝军 《新疆医学》2009,39(12):26-28
我国目前已确诊的糖尿病(DM)患者达4,500多万,并以每年15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DM及DM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而目前大多数T2DM患者仍单纯依赖于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长期用药不仅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药物副作用,同时也给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国一年用于DM及其并发症的医疗成本费用高达1,700亿元。根据医学对DM治疗中强调的“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来看,运动是首位的,也是最直接,最简便控制糖尿病症状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范畴的"消渴病","消渴"首见于《内经-素问》,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总结古今医家对消渴的论述,消渴病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病因,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肺、胃、肾,以肾为主。六味地黄丸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阴虚为本的糖尿病患者可起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大抵属于糖尿病的范畴,其病机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笔者认为,阴虚并不是消渴病病机的根本,仅仅是消渴病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而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阴虚,是因为小便多所致。并因此从小便多着眼对消渴病病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