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腾  陈伟光  李梅兰 《武警医学》2001,12(3):160-161
司帕沙星 (Sparfloxacin)化学名为 5-氨基 -1 -环丙基-6,8-二氟 -1 ,4 -二 -7-(顺 -3 ,5-甲基 -1 -哌嗪基) -4 -氧喹啉 -3 -羧酸[1] ,是日本制药株式会社首先研制并于 1 993年批准上市的氟喹喏酮类广谱抗菌药。司帕沙星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外体活性强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 ;在动物感染模型中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内抗菌活性强于环丙沙星[2 ] 。本文利用司帕沙星在 0 .1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 0 .1mol/L盐酸溶液中紫外光谱发生变化的特征 ,试用差示分光光度法 ,通过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追踪本院临床重症感染病原菌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204株重症感染病原菌M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4株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20多种抗生素平均敏感率为44.1%,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作用最强的是氧氟沙星,敏感率为99.2%,MIC_(50)为<4.0mg/L,MIC_(90)为20.0mg/L;对革兰氏阴性菌抗菌作用最强的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为75.0%,MIC_(50)为1.7mg/L,MIC_(90)为40.3mg/L;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病原菌的作用逐年降低,敏感率为44.2%;感染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53.4%,其中葡萄球菌占36.2%,微球菌占17.2%。结论 感染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53.4%,其中葡萄球菌占36.2%,微球菌占17.2%。  相似文献   

3.
目的:追踪本院临床重症感染病原菌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临床分离204株重症感染病原菌M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4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20多种抗生素平均敏感率为44.1%,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作用最强的是氧氟沙星,敏感率为99.2%,MIC50为<4.0mg/L,MIC90为20.0mg/L,对革兰氏阴性菌抗菌作用最强的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为75.0%,MIC50为1.7mg/L,MIC90为40.3mg/L。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病原菌的作用逐年降低,敏感率为44.2%,感染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53.4%,其中葡萄球菌占36.2%,微球菌占17.2%,结论:感染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53.4%,其中葡萄球菌占36.2%,微球菌占17.2%。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对于SARS这种新型的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发热也是其首要症状,占SARS病人的98%~100%。我科从2003年7月~2003年10月对187例发热病人进行隔离观察,对于排除SARS及疑似病人,防止SARS反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在护理发热病人过程中均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左旋氧氟沙星凝胶体外抗结核作用和支气管介入的安全性。方法 手工法、仪器法分别测定左旋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凝胶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及家兔经支气管介入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左旋氧氟沙星凝胶对H3 7RV标准株、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MIC值分别为 0 .5、1、8mg·L-1 ,MBC值分别为 2、2、2 4mg·L-1 ;左旋氧氟沙星凝胶与左旋氧氟沙星单体MIC、MBC值无显著差异 ;动物安全性试验阴性。结论 左旋氧氟沙星凝胶具有与左旋氧氟沙星单体相同的抗结核菌药效 ,卡波姆基质不影响左旋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 ;卡波姆基质左旋氧氟沙星凝胶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8种中药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25℃室温,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葛根素等8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中药配伍后8h内的左氧氟沙星的含量,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左氧氟沙星紫外光谱的变化。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除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有沉淀外,其它均无显变化,结论:25℃条件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应避免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使用,其它在8h内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正在发展,特别是住院患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肺部感染明显增加,而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应当引起临床及放射科医师注意,本文收集了1992年-1996年40例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对其X线表现及其病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中感染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 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合并感染的急慢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7d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前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40株 (70.18%)、革兰氏阳性球菌16株(28.07%)、真菌1株 (1.75%),治疗1 d后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37株 (52.86%)、革兰氏阳性球菌25株(35.71%)、真菌8株(11.43%),治疗7 d后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50株(63.29%)、革兰氏阳性球菌 21株(26.58%)、真菌8株(10.13%),治疗前至治疗1 d后共30例 (53.57%)患者菌株出现转阴或改变,治疗1d后至治疗7 d后共19例(33.93%)患者菌株出现转阴或改变。治疗前至治疗1、7d后,病原菌耐药性未见明显变化,其中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的耐药性较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低, 且未发现去甲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中感染创面病原菌变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向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球菌转变为主, 且治疗前定植菌种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比例高达70.18%并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 临床治疗中可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种氟喹诺酮类滴眼液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与应用及眼内通透性的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四种滴眼液的临床作用相比:左氧氟沙星最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次之,诺氟沙星最弱。结论:氟喹诺酮类滴眼液的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便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的X线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正在发展,特别是住院患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肺部感染明显增加,而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应当引起临床及放射科医师注意,本文收集了1992年-1996年40例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对其X线表现及其病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五种注射剂(利巴韦林,西咪替丁,鱼腥草,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用辅酶A)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选择25℃在0至4h内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结果:在25℃,4h内五种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五种注射剂可以在临床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本病为全球性的疾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新疆和西藏等牧区。传染源为病禽,以羊为主。病原菌主要通过体表皮肤黏膜的接触进入人体,也可经消化道进食含布氏杆菌的奶及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吸入被布氏杆菌污染的尘埃也是一种传播的途径。人群普遍有易感性,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疫情逐渐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13.
MEBT/MEBO治愈夫妻面部烧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夫妻二人同时面部酒精火焰烧伤后,用MEBO治愈护理的体会。方法:采用MEBT/MEBO、创面与心理护理等方法,并总结了经验与才识结果:MEBT/MEBO对颜面部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有止痛效果,愈合快,无明显疤痕及色素沉着。结论:MEBT/MEBO对颜面部Ⅱ度烧伤创面是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考察25℃、37℃下0~6h内,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上述条件下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变化及稳定性。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配伍后外观、含量、pH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在25℃、37℃下,0~6h内,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配伍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白带涂片多功能染色技术(BTR法)、常规生理盐水镜检法及革兰氏染色法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检查中滴虫、真菌及线索细胞的检出率,探讨BTR法在妇科普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1248例在本院行白带常规检查妇女,选取200例感染症状明显的患者,同时用常规生理盐水涂片、革兰氏染色和BTR染色3种方法检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理盐水涂片、革兰氏染色及BTR染色3种方法的真菌和滴虫检出率分别为19.0%、19.0%、20.5%和16.0%、18.5%、21.0%,3种方法检测真菌和滴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索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22.0%、36.5%和40.0%,BTR染色法及革兰氏染色法线索细胞的检出率明显要高于盐水涂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原菌和线索细胞检出率在革兰氏染色和BTR染色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R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比盐水涂片法和革兰氏染色更适用于妇科普查。  相似文献   

16.
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具有光学活性喹诺酮类抗菌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用于氧氟沙星,具有肯定的抗菌后效应.该药口服后,可迅速分布于组织及体液中,半衰期较长,主要以原型从尿中排泄.本文报道了8例呼吸系统感染病人口服左旋氧氟沙星(200mg)后的药物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13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内感染病人的痰培养菌谱、药敏及抗菌疗效观察。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48%,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42%,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2%。死亡患者中以金葡菌及绿脓杆菌感染为最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2016 年至 2020 年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接收的 4407 份烧伤患者微生物送检标本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结果 4407 份微生物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1902 株,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 857 株、革兰氏阴性菌 994 株、真菌 51株。 线性模型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 2016 年至 2020 年革兰氏阳性菌构成比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0.774, P =0.049), 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无明显差异 (R 2 =0.440, P =0.222), 真菌构成比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 0.822,P =0.034); 感染的病原菌中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 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以及其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检出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 0.905、0.922, P = 0.013、0.009);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性始终较高, 对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的耐药性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0.823、0.889, P =0.033、0.016), 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0.930, P =0.008), 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始终较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多黏菌素 B 的耐药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 0.956、0.944、0.939、0.837、0.845、0.859, P =0.004、0.006、0.007、0.029、0.027、0.024), 且对多黏菌素 B 始终较敏感;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的耐药性始终较高, 且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性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0.910、0.973, P =0.012、0.002), 而对多黏菌素 B 和米诺环素始终较敏感; 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药物的耐药性始终较高, 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0.856、0.803、0.878、0.877, P = 0.024、0.040、0.019、0.019),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性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0.816、0.890, P =0.036、0.016)。 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2016 年至 2020 年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 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与其中的 MRSA 检出率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整体耐药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而真菌检出率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0.
丁胺卡那霉素合理用药临床研究谢晓宾,纪树国,王峰呼吸内科主题词丁胺卡那霉素,药物/投药和剂量,药代动力学,肺炎,支气管炎与其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相比较,丁胺卡那霉素除毒性低、杀菌力强外,致病菌对其耐药现象出现率很低是其突出特点,因而在革兰氏阴性杆菌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