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早期肠道喂养在降低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早期肠道喂养在保护烧伤患者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方法  2 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道喂养组 (EF)和延迟肠道喂养组 (DF)。动态检测了两组患者伤后血浆TNF -α和内毒素水平 ;同时采用两种非代谢糖类 (乳果糖和甘露醇 ) ,在伤后 1、3、5d给予口服 ,观察尿中的浓度及两者比值 ,以后者表示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烧伤后血浆内毒素和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 ;两组中TNF -α与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EF=0 93 ,P <0 0 1;rDF=0 80 ,P <0 0 5 ) ;两组患者尿乳果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 ,尿甘露醇含量无明显改变 ;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 ,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95 ,P <0 0 1) ;EF组尿乳果糖含量和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均明显低于DF组 ( P <0 0 1) ,血浆TNF -α和内毒素水平也明显低于DF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升高 ,且与严重烧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相关。早期肠道喂养可降低肠黏膜通透性 ,保护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黏膜血流改变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应激性变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创伤性脑损伤组和假手术组,2组大鼠分别按术后6、12、24和48小时时相点分为4个亚组(n=8),测定肠黏膜血流量,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创伤性脑损伤组各时相点的肠黏膜血流量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光镜下创伤性脑损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电镜下可见肠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较假手术组增宽。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肠黏膜屏障即已受损,而肠黏膜血流量的下降是导致这一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后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对肠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并应用双歧杆菌组(A组),烫伤不应用双歧杆菌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CNA表达情况,反映肠黏膜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烫伤后A组和B组肠腺细胞PCNA表达减少;在烫伤后48h、72h、120h,A组PCNA表达较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双歧杆菌可能促进严重烫伤大鼠肠腺细胞增殖,有利于损伤的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3、12、24、72 h和7天组,每组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3 h即出现肠黏膜的病理改变,然后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后3、12和24 h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伤后72 h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3 h和72 h出现两个峰值.脑损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3 h即可引起明显的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损害,至伤后72 h达高峰,此损害可持续7天以上.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保护严重烧伤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对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烧伤总面积在30%-60%、三度烧伤面积在10%-30%的39例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治疗组(Gln组20例)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19例)。Gln组每天服用谷氨酰胺颗粒剂0.5g/kg。C组服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疗程为7天。检测用药前后两组病人血中谷氨酰胺浓度、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内毒素含量及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并记录一般情况和住院日。结果:Gln组病人用药7天后,血中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1),而血浆DAO活性、内毒素含量及肠粘膜通透性均显著低于C组(P<0.01),住院日显著短于C组。结论:服用谷氨酰胺颗粒剂能显著提高严重烧伤病人血中谷氨酰胺水平,减轻伤后肠道受损程度,保护肠粘膜屏障,并有助于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上各种疾病会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并伴随大量的细菌易位发生。本实验拟使用发光细菌的小鼠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肠黏膜损伤状态下易位细菌的动态移位过程。[方法]构建重组荧光脂酶基因(Lux)的质粒pXen-1、pXen-18,转化大肠杆菌DH5a,筛选阳性细菌克隆,扩增培养后,定量(107)注射到肠黏膜屏障损伤模型小鼠肠腔不同部位内,利用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进行细菌易位的病理生理观察研究。实验分为四组:小肠注射菌实验组和对照组、盲肠注射菌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发光细菌小鼠活体成像观察到,存在肠黏膜损伤的小鼠肠腔内的细菌数量及分布发生明显的改变,提示细菌易位在肠黏膜损伤时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注入小肠内的发光细菌数量在试验过程中明显下降,提示小肠肠腔环境可以杀灭一定的细菌。[结论]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可靠、敏感地观察肠道内细菌的存活状态,并可观察肠黏膜损伤状态下细菌易位的动态过程。该技术为肠黏膜屏障损伤细菌易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肠道内存在大最的共生菌,共生菌与肠上皮组织之间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机制而保持稳定的耐受状态,当肠道菌群紊乱时会打破这一平衡,通过Toll样受体(TLR)或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识别激活NF-кB,促进炎症基因的转录,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肠黏膜损伤.近年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发现益生菌能通过抑制NF-кB而减轻炎症反应,起抗炎作用的可以是活菌,也可以是灭活菌或DNA.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对应激大鼠细胞因子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应激大鼠细胞因子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n组,每组24只,以束缚为应激条件,在对照组和Gln组大鼠建立应激模型。Gln组大鼠喂养肠内营养液加Gln,对照组喂养肠内营养液加等渗盐水,实验8 d。测定实验前、实验第3和第8天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和Gln水平,同时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第3和第8天,大鼠血浆IFN-γ、D-LAC、DAO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血清Gln水平低于实验前。实验第8天,Gln组血清IFN-γ、D-LAC、DA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L-10、Gl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第3和第8天,对照组大鼠绒毛高度和绒毛表面积明显低于实验前。实验第8天,Gln组绒毛表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Gln通过下调肠黏膜炎性因子,减轻应激性损伤,对肠黏膜可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半饥饿状态下肠黏膜屏障的变化与补充蛋白质对其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0%正常饲料组、50%正常饲料+蛋白质组.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小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DNA含量,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菌移位率和血清D.木糖水平等. 结果:50%正常饲料+蛋白质组大鼠小肠黏膜DNA含量、SOD活性明显高于50%正常饲料组(P<0.05);血清D-木糖水平和MDA含量明显低于50%正常饲料组(P<0.05).结论:大鼠半饥饿状态下,增加饲料中蛋白质比例,对半饥饿大鼠肠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照组:手术修补(修补)组行肠管损伤修补吻合术,7号线双层关闭腹腔;②肠道结扎(结扎)组行肠管损伤段丝线结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复苏后小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 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大黄附子汤)组,各组再按HS模型制备成功复苏后0、6、12 h分为3个亚组,每组8只。模型组、治疗组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HS大鼠模型,模型组以0.9%等渗盐水保留灌肠,治疗组予以大黄附子汤保留灌肠。分别于上述三个时段测定血清中肠脂肪酸蛋白(IFABP)水平及内毒素(LPS)含量;光镜观察大鼠肠黏膜病理改变;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法测定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磷酸化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phospho-VASP,p-VASP)蛋白表达。 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随时间推移肠道血流增加[ (119.28±6.50) bpu vs (99.99±0.81) bpu,P<0.01],血清内毒素(LPS)、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含量逐渐减低[(21.23±3.33) ng/mL vs (27.09±3.55) ng/mL,P<0.01;(0.420±0.059) ng/mL vs (0.645±0.058) ng/mL,P<0.01],肠道黏膜损伤程度逐渐减轻[(1.78±0.24) vs (3.64±0.25),P<0.01],p-VASP蛋白表达下调[(0.106±0.030) vs (0.297±0.045),P<0.01],ZO-1表达上调[(0.82±0.047) ng/mL vs (0.61±0.041) ng/mL,P<0.01]。 结论大黄附子汤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粘膜屏障损伤,可能与调控p-VASP、ZO-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腹腔感染后肠屏障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改变。方法:将健康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行单纯剖腹手术)和腹腔感染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腹腔感染模型),于术后12、24、36和48 h取材,每个时间点取8只大鼠。处死后,距回盲部10 cm处取回肠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测定肠黏膜绒毛高度、肠上皮损伤指数和各相应时间点血浆D-乳酸含量。结果:腹腔感染后12 h,大鼠肠绒毛高度明显降低(P<0.01),肠黏膜损伤评分增加,血浆D-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1);24 h肠损伤达到高峰,肠黏膜损伤评分最大,血浆D-乳酸含量明显增高(P<0.05)。随后,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但48 h组损伤程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与小肠绒毛高度呈负相关(r=-0.696,P<0.01),与损伤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489,P<0.01)。结论:在腹腔感染状态下,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感染后24 h可达高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自主神经活性和肠黏膜屏障的可能作用. 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和Dex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SAP组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SAP模型,Dex组在建立SAP模型后持续静脉输注Dex注射液.持续监测大鼠心率变异性(HRV),观察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肠黏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在造模后4、8和12 h抽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变化.通过肠黏膜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评估肠道中性粒细胞活性,通过丙二醛(MDA)水平评估肠道脂质氧化应激水平. 结果:SAP组大鼠HRV明显降低,Dex组大鼠HRV明显高于SAP组.Dex能降低SAP大鼠肠黏膜炎性因子、MPO和MDA水平,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并且,Dex组大鼠血清iFABP水平明显低于SAP组. 结论:Dex能降低SAP大鼠交感神经活性,减轻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果糖饮食致大鼠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时,肠黏膜屏障、肠型碱性磷酸酶(IAP)的变化及甘氨酸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10%的果糖溶液喂养大鼠复制IETM模型,同时给予甘氨酸干预。分别于2月、4月末处死动物,检测血浆内毒素(LPS)及肠组织IAP水平;H&E及Gomori染色检测肠肠黏膜屏障变化与IAP表达,分析LPS与IAP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月、4月血浆LPS水平明显升高(P<0.01),肠组织IAP表达明显降低(P<0.01),肠黏膜屏障发生损伤;甘氨酸干预对上述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LPS与IAP水平负相关(rs=0.66,P<0.05)。结论 果糖饮食致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发生IETM的原因之一;甘氨酸通过促进肠IAP表达,减轻肠黏膜屏障损伤可明显改善IET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和胰腺的影响。方法64只SPF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SAP普通肠内营养组(EEN组)和SAP生态免疫肠内营养组(EIN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检测各组大鼠的多脏器细菌易位情况、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通透性,并进行胰腺病理评分和回肠末端病理检查等。结果SAP组、EEN组和EIN组大鼠的总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N组和EIN组明显低于SAP组(P〈0.05),EIN组明显低于EEN组(P〈0.05)。SAP组、EEN组和EIN组大鼠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系膜上静脉血FD.4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EN组和EIN组均明显低于SAP组(P〈0.01),EIN组的血内毒素水平亦低于EEN组(P〈0.05)。SAP组、EEN组和EIN组大鼠病理各单项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EN和EIN组则明显低于SAP组(P〈0.01);EIN组的各单项评分与EE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评分明显低于EEN组(P〈0.05)。EIN组大鼠肠黏膜较其他组明显增厚,绒毛茂盛。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大鼠肠屏障和胰腺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生态免疫肠内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酰胺对应激大鼠肠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Gln)对应激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应激组和应激 Gln组,每组15只.对照组和应激组大鼠肠内营养加3%大豆蛋白;应激 Gln组大鼠肠内营养加3%Gln,以束缚为应激条件,在应激组和应激 Gln组大鼠建立应激模型,实验3周.测定各组大鼠血浆Gln、D-乳酸水平、脑组织中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降压素(NT)含量、小肠黏膜蛋白和DNA含量,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血浆Gln水平下降,肠黏膜蛋白和DNA含量降低,脑组织中CRH水平升高、NT含量降低,光镜下小肠呈现明显的病理特征;应激 Gln组各项指标变化不显著.结论:Gln能维持应激状态下肠黏膜细胞的代谢和结构的完整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同时Gln可能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减轻应激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