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271例发病高峰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精神分裂症病的发病高峰时间,为精神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3年-1997年五年间首次发病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2271人做发病高峰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性。发病高峰时间为2月26日,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结论此季节应特别注意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神经症患者发病高峰时间与季节关系的圆形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症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方法 :采用圆形统计法对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10年时间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 45 62例神经症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神经症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r=0 .12 2 ,P <0 .0 1) ,发病高峰时间约为 1月 18日左右 ,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 结论 :神经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圆形统计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15年时间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110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r=0.825,P〈0.01),发病高峰时间约为1月15日左右,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圆形统计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15年时间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1 10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r=0.825,P<0.01),发病高峰时间约为1月15日左右,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  相似文献   

5.
圆形分布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初发病时间分析中的应用(张爱红1彭治琴2刘先玲1)(1郧阳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十堰4420002东风汽车公司精神卫生防治所)关键词圆形分布法精神分裂症初发病时间中图法分类号R749.3医学上有一部分资料是用角度表示的,例如空...  相似文献   

6.
目的计算出小榄麻疹病人入院高峰期,为降低小榄麻疹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圆形分析法,对麻疹病人入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高峰期集中时点为6月4日,高峰期为3月22日~8月14日。男性和女性入院高峰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峰期加强麻疹防控措施,可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关系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为此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圆形统计法 ,对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六年间首次发病住院的 175 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r =0 115 2 ,P <0 0 1) ,发病高峰时间约为 2月 2 3日 ,按季节推算应为冬末春初。结论 :此季节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是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病人院内感染的高峰时间,为院内感染的防治和监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3年至1997年5年间每月院内感染人数作圆形统计分析。结果:精神科住院病人院内感染有集中于某一时间发生的倾向(r=0.206,P<0.05)。高峰时间约为7月16日,按季节应为夏季。结论:在高峰季节应特别加强对院内感染的监控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计算出小榄麻疹病人入院高峰期,为降低小榄麻疹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圆形分析法,对麻疹病人入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高峰期集中时点为6月4日,高峰期为3月22日~8月14日。男性和女性入院高峰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峰期加强麻疹防控措施,可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高峰与某些疾病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发病的高峰时间。主要与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劳累等有一定关系。现将我院收治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纳  张宏  常文  屈盛 《中国病案》2012,13(2):76-77
目的探讨骨折发生的季节性特征。方法应用圆形分布法对2005年-2010年3384例骨折病人的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发生高峰时间存在季节性集中趋势(r=0.0843,P〈0.01),理论高峰日为8月13日,按季节应为夏末秋初。结论骨折的发生存在季节性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精神科医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对知情同意具体程序的态度,以指导今后知情同意的实施。方法所有样本均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共计55名患者,46名家属,61名医生。采用知情同意态度问卷,来调查精神科医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对知情同意具体程序的态度。结果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共计有17项条目存在显著性差异。比如条目4“签写一份接受医疗服务的知情同意书,其目的是”,67.4%的家属,59.2%的患者,90.2%的医生选择第3项“既保护医生又保护患者”,仅21.7%的家属,26.5%的患者,1.6%的医生选择第2项“保护患者”。结论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以及精神科医生对知情同意具体程序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加用综合性康复护理,时间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NOSTE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干预组治疗后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护理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幻汤合并利培酮治疗后的精神分裂症小鼠在旷场自主活动和探究行为的变化。方法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五组,空白组、模型组、利培酮组、消幻汤组及消幻汤合并利培酮组(合并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MK-801每日0.36 mg/kg,连用2周,制作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利培酮组、消幻汤组及合并组相应药物;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采用旷场观察五组的自主活动和探究行为的变化。结果利培酮组、消幻汤组和合并组与模型组相比,活动总路程、外周区和中央区活动路程以及3个时间段的活动路程均不同程度减少(P<0.05);利培酮组与消幻汤组相比,仅外周区活动路程减少(P<0.05);合并组与消幻汤组相比,活动总路程、外周区活动路程和T1时间活动路程明显减少(P<0.01或P<0.05);合并组与利培酮组相比,各活动路程测定值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幻汤合并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自主活动和探究行为的增多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时间内消幻汤合并利培酮使用控制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的紊乱行为优于单独使用消幻汤。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74-177
目的 探讨电休克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12 月我院治疗的7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护理模式分为传统护理干预组及综合护理干预组。所有患者实施电休克治疗,传统护理干预组采取普通护理,综合护理干预组采取心理、治疗准备等综合护理。比较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PANSS 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高于传统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综合护理干预组BPRS 评分及PANSS 量表评分为(23.21±3.05)分、(71.93±10.61)分,低于传统护理干预组的(36.19±6.79)分、(95.29±1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高于传统护理干预组(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住院时间为(7.78±1.82)d,短于传统护理干预组的(9.97±1.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6%,低于传统护理干预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健康女性峰值骨量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地区1317名健康体检女性行腰椎骨密度测定,以问卷形式进行可能影响骨量的有关因素调查,分析峰值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峰值骨量与体重指数、运动、营养呈显著正相关,而月经初潮、母系骨折史与峰值骨量呈负相关。结论月经初潮、母系骨折史、体重、运动、牛奶摄入等因素与本地区女性人群峰值骨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引起的肝损害情况,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这一特殊群体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服药后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6.7%,发生时间多在1~2个月内,占80.6%,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少于经典药物,合并使用保肝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后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观察临床症状,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肝功能监测,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