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发病涉及肝脾肾三脏,与胆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位于胸中,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全身;胆病及心、心病及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胆属木,为少阳之府,木性条达而主升发,“少阳之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为荣卫之枢机”,心居上焦,主血脉,血凭气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胆气郁结实邪壅滞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心脏及胆道均由植物神经支配两者在胸脊神经有重叠交叉,故胆道疾病可通过心脏大神经纤维牵涉至心前区导致心绞痛,同时胆道疾病常伴感染可导致心脏小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的症状,还能导致心脏自律性和传导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临床证型有胆郁气滞、胆火灼心、痰瘀血滞、胆寒凝心。治疗应标本同治,在疏利肝胆的同时加用化湿降浊,活血化瘀之品,降低血液高粘状态及改善冠脉循环,运用胆心相通、胆心同治理论,对研究及治疗心脏疾病,丰富其理论和治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心同治与脑心通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薛人珲  刘娜 《河南中医》2012,32(10):1271-1273
脑心通胶囊是赵步长教授在“脑心同治”“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两大理论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该组方体现了中医脑心同源,异病同治之义,通瘀散结,使瘀散血行气畅,心脑络脉得以濡养,则病减痛安,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5.
笔者临证体会到,慢性胃痛患者有部分合并心神症状,诸如失眠心悸、心烦易怒、多思善虑等,若不纳入整体辨证,仅以兼证而加用安神药品,其疗效不佳。若运用心胃同治则能获得佳效。特述录于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不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每于餐后发作,或餐后规律性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现代医学认为,饱餐后发生心肌缺血,反映病人的冠状动脉储备能力极差。患者往往在餐后20~30分钟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脘痞闷、恶心纳呆等症。中医临床从调理脾胃入手,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部分病例  相似文献   

7.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或快或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既可见于器质性疾病.也多发为功能性病变。吕德主任从医近三十年。在心血管病的诊治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心悸的治疗上有独到见解。吕主任认为.五脏六腑均可令人悸.非独心也。心悸虽病位在心,但与五脏息息相关,其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李虹 《中医研究》2015,28(1):36-38
"脑心同治"的提出为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痰瘀互结、络脉瘀阻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其实质是虚、瘀、痰并存。在临床上从改善脑和心的供血入手,采用逐瘀通络,益气生血等治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9.
脑心同治理论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而来,该文提出了在脑心同治理论基础上,构建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的思路,包括脑心同治网络建模、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脑心同治方药体内过程研究等。该文以脑心同治网络建模为例,采用数据库以及文献搜索收集疾病相关基因,并通过网络构建与模块分析,最终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关键生物过程包括氧化应激、代谢、炎症等,其中GSK3B,NOTCH1,CDK4等基因占据网络子簇中关键节点。运用该研究平台,获得了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调控的生物分子网络模型,从而发掘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共有靶点与作用途径。其中,GSK3B在网络中与丹红注射液成分相关性最多,且其所在的子簇涉及到的生物功能有细胞氧化应激。根据分析结果,在氧化损伤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模型上验证了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氧化损伤后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其保护机制与提高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且丹参与红花配伍具有协同效应。以上结果显示,采用网络建模等方法,可研究揭示丹红注射液等脑心同治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提出的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框架,为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组成:延胡12g,木香9g,柴胡9g,芍药12g,枳壳6g,乳香9g,没药9g,黄连6g,吴萸3g,炙大黄3g,神曲包煎30g,炙甘草12g。  相似文献   

12.
皇帝也节食     
苑洪琪 《东方养生》2008,(4):116-117
清康熙帝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君主.他不仅精于治国,还深悉医理、讲求养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止血镇痛散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独一味水提物经聚酰胺去除总黄酮,大孔树脂富集得到总环烯醚萜苷,并以环烯醚萜苷为原料制备独一味止血镇痛散。以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为对照品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含量测定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HPLC法测定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结果:TLC法可以较好地鉴别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阴性对照显示无干扰;建立的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总环烯醚萜苷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4.40 %,RSD%=0.64 %;建立的HPLC法测定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的含量,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74 %和100.59 %,RSD分别为2.27 %和1.61 %。结论:提取工艺可行,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制备;质控方法准确、可靠,可有效评价止血镇痛散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科在过去的3年中自拟通经止痛方加减配合穴位贴药治疗痛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痰瘀同治法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中医痰瘀相关理论出发,结合现代有关临床与实验研究,阐述了痰瘀同治法的形成基础及临床运用原则,并认为痰瘀同治法的运用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的重要体现,对丰富中医学治则治法体系及提高疑难病的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活血止痛方对小鼠的抗炎作用及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二甲苯作为致炎剂 ,观察活血止痛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采用大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形成血小板血栓法 ,观察活血止痛方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结果 :活血止痛方能显著抑制耳肿胀 (P<0 .0 1) ,能显著减轻血栓湿重 (P<0 .0 1)。结论 :活血止痛方有明显的抗炎、抗脑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制刺胃舒止痛片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客观评价胃舒止痛片治疗胃脘痛(湿热中阻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12例研究对照按3:1比例随机分组,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愈显率试验组为67,4%,对照组为46、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为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1.8%,对照组87.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对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也有很好疗效。胃舒止痛片是治疗胃脘痛(湿热中阻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药理实验证明,胃痛止1号对在体肠平滑肌,胃痛止Ⅱ号、外用号对在体和离体肠平滑肌自发性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三种药物均具有抗组胺和氯化钡的作用,胃痛止Ⅰ号、外用号还具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实验还观察到,胃痛止Ⅰ号、Ⅱ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生肌止痛栓治疗内痔及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的内痔及混合痔患者 13 6例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 68例运用生肌止痛栓纳肛治疗 ;对照组 68例运用洗必泰栓纳肛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1 18% ,对照组为 5 5 88% ,两组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生肌止痛栓治疗内痔及混合痔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0.
乡先哲祝味菊先生为近代著名医学大家,曾先后在蜀、沪等地行医.临床上以温补为特长的诊疗风格在医界影响很大,学术上以见解特独的"祝氏学派"蜚声杏林,处方遣药擅用附子,世称"祝附子".兹值祝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就祝先生的生平事略、医学成就及其<伤寒质难>的主要学术见解作简要介绍,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