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63例不同病种的患者以不同的转流途径进行密闭式体外循环所取得的经验。其中各种肝脏病变行肝移植术156例,全身肿瘤病变行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治疗(EWBH)98例,心脏手术后左心转流2例,外科手术辅助循环3例,体外膜肺氧合疗法(ECMO)4例。分别采用股静脉、门静脉-腋静脉切开置管转流,左(或右)心房-主动脉插管或左心室(或降主动脉)-股动脉插管转流,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双侧股静脉)经皮穿刺置管转流的方法。结果 全组除ECMO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心脏功能仍不能恢复,停机后死亡外,其余260例患者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机器故障及体外循环意外,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达到预期的目的。结论 密闭式体外循环目前更多地应用在非心脏手术,它改变了传统的体外循环管理模式,离心泵在密闭式体外循环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密闭式体外循环结构简单,安装快捷,操作方便,容易控制。密闭式装置预充量少,血液稀释少,肝素用量少,可作长时间转流。采用经皮穿刺的静脉插管可减少损伤,术后处理方便。密闭式体外循环可在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资料上海胸科医院自1998年1月~1999年12月期间共施行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56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年龄范围6~42岁,体重范围18~86kg,体表面积范围0.75~2.11m^2。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于第四肋间进胸,插特定制作的长形的带导芯的主动脉供血管和直角腔静脉引流管。体外循环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全身灌注方法,全体外开始后可用38℃温水保温。心内操作时,鼻咽部温度保持在34℃左右。体外循环即将结束时,复温至鼻咽部温度达38.5℃体外循环中应用中深度血液稀释方法,转流中血细胞压积维持在17%~22%。为了减少库血的应用,术中还应用了自身血回收机,以尽力回收切口中出血。结果 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20~6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38min,心脏停跳时间为5~41min。术中维持动脉平均压60~80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为0~10cmH2O,术中尿排出量300~1200ml。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3%。全组体外循环均顺利,无意外故障发生。结论 小切口微创手术的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掌握好小切口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各个环节,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刘娟娟  蒋迅 《中外医疗》2008,27(31):155-156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ECC)中运用氧饱和度/血细胞比容(SAT/HCT)测定仪连续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60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运用SAT/HCT测定仪连续监测体外循环期间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02)和血细胞比容(HCT)并准确记录、分析各种因素对SvO2的影响.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Sv02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与灌注流量、氧流量、Hb、HCT、耗氧量有关.结论 在体外循环中运用SAT/HCT测定仪连续监测SvO2的变化,根据参数及时给予干预措施,使Sv02保持正常范围,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缺血、缺氧,从而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法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技术及围术期管理。方法将66例不同心脏病种按所用氧合器不同分成膜式氧合器组(M组)及鼓泡式氧合器组(x组),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高流量灌注2.4—2.6L/(min.m^2),间断灌注2℃-4℃Thomas冷晶体停跳液,体外循环转流期间使用循环血液保温,全身温度保持在35℃-37℃,心包腔内不放置冰屑。比较两组心脏复跳情况、术后引流量及呼吸机使用时间,评估该技术在不同氧合器类型对心、肺及凝血机制的影响有何差异。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无低心排,无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两类氧合器在心脏复跳、术后引流液量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法应用于预计手术时间较短和肺侧支循环较少的非紫绀性心脏病的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1011例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以及转流中出现的意外和故障,方法:大部分病例采用中度低温,常规灌注方法,部分病全采用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湿停循环方法。结果:1011例中发生意外和故障10例,死亡3例,结论:小儿CPB应以高流量灌注为主,适时应用低温流量;中度血液稀释,维持胶体渗透压2.4kPa以上;通过压力适应的静态膨肺和有效的左心引流保护肺功能,用模式氧合器和多重微栓滤器,减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26例在体外循环下得到救治的体会。方法:常温下股动脉-静脉(A-V)转流用于气管肿瘤6例,肺移植1例,布加氏综合症根治术1例。一侧肺A-V转流13例,股V,门V-腋V转流5例。结果:26例中除1例布加氏综合症术后第2天因凝血功能障碍死亡外,其余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的应用,为某些疑难、重症病人提供了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小结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和管理。方法 在胸壁打3个小孔借助于电视胸腔镜下建立体外循环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结果 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胸壁打孔体外循环下完全借助于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因为此手术的初期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对较长,应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和镜向操作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采取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转流中预充小剂量抑肽酶4~5万kIU/kg,手术失血回输,术后机器余血回输)再局部应用抑肽酶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局部应用抑肽酶组(A组10例)。检测指标:①D-二聚体(D-D)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蛋白c(PC)含量;②纵隔心包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结果:局部用抑肽酶组引流液中D-D含量、t-PA活性、PC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PAI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在常规采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局部应用抑肽酶可收到更佳的血液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先心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136例婴幼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男77例,女5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65±120岁),体重5~18(平均1401±352)。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103例,房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四联症14例,法三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管通道2例,三尖瓣下移1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2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2例,支气管痉挛3例,二次止血1例。结论: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9月~2004年5月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45例,其中急诊手术11例。体外循环(CPB)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2例,中度低温15例,浅低温8例。心肌保护应用4℃冷晶体停搏液一次灌注(34/45)或10℃氧合冷血20min间断灌注(11/45)。增加预充液胶体成份,调节预充液pH及维持正常离子浓度。转流中平衡超滤(BUF) 改良超滤(MUF)结合,使用药物进行血液保护。深低温停循环者降温期用pH稳态(pH-STAT)管理。重视保温。结果 术后1例死于低氧血症,5例死于低心排并发肾功能衰竭。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措施是取得新生儿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6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手术7例,二尖瓣替换加室缺修补1例,室缺修补1例,室缺术后残余漏修补1例,房缺修补2例,窦瘤破裂破入右房手术修补4例,16例病人手术满意,均顺利康复,痊愈出院。并就体外循环中的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164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本院1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本组98%使用膜肺,均浅低温高流量灌注,经主动脉根部、移植血管桥或冠状静脉窦持续或间断灌注1:4冷含血停搏液,根据病情特点术中注重心、脑、肾及血液保护并加强糖尿病人血糖的监测和处理.结果单纯CABG手术148例,同期行瓣膜置换等其他手术16例.CPB时间165.7±93.5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1.6±33.2分;心脏自动复跳102例(62.1%);术中用IABP5例,左心辅助2例,2例未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0例,死因与CPB无明显关系.结论根据病情特点设计CPB管理方案,积极处理合并症,是CABG手术中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体外循环(CPB)管理. 方法 收集TOF婴幼儿78例,分析其根治手术的CPB情况,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与管理等. 结果 CPB时间为(96.6±36.5)min(65~154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59.7±26. 4)min(25~86 min),其中20例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时间20~70 min,停循环8例,时间12~40 min;有70例采用传统超滤的方法,滤出液体(250.1±128.3)mL.转流中红细胞压积(HCT)为23%~28%,停机时HCT为28%~33%.80%自动复跳,停机顺利,术毕全部平安返回ICU.术后有7例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OS),发生率8.97%;死亡6例,死亡率7.69%. 结论 婴幼儿TOF手术的CPB管理应采用适中的血液稀释和胶体预充、选择与外科手术相配合的灌注方式、缩短CPB时间、常规使用抑肽酶、应用超滤、注意术中心脑肺保护,减少LOS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 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 g/L、红细胞压积比≥0. 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体外循环预充方法对儿童围术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手术中不同预充方法对围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复合预充组 30例 ,使用山莨菪碱、地塞米松、甘露醇及减少晶体预充 ,对照组 30例未使用上述药物、不控制晶体预充。应用体外循环质量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体外循环质量 ,X线胸片软组织比值反映全身含水量的变化 ,X线胸片肺野密度相对值反映肺内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复合预充组体外循环质量评价系统记分、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全身和肺含水量均优于对照组。体外循环质量管理控制项目得分和住院天数呈负相关 ,R =- 0 .4 2 4 ,P =0 .0 2 ;与住院费用呈负相关 ,R =- 0 .4 4 6 ,P =0 .0 0 1 ;体外循环质量管理控制项目得分与尿量呈正相关 ,R =0 .4 6 6 ,P<0 .0 0 1。呼吸机使用时间与住院费用呈正相关 ,R =0 .76 5 ,P <0 .0 0 1。结论 使用山莨菪碱、地塞米松、甘露醇及减少晶体预充的复合预充方法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围术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主动脉弓中断纠治术的体外循环技术.方法 8例主动脉弓中断患儿施行纠治手术,分别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深低温低流量技术.结果 8例患儿手术均顺利,体外循环过程平稳.6例成活,术后恢复良好;2例死亡.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或深低温低流量,是纠治主动脉弓中断的较为理想的体外循环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下心内直视术65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 1995年 9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 6 5 5例病人进行回顾。全组男 334例 ,女 32 1例。年龄 4个月~ 6 3岁 (平均 16 0 6± 13 16岁 )。体重 5~ 92kg(平均 2 8 5 6± 17 84kg)。病种包括先心、风心和心脏肿瘤 ,其中婴幼儿 87例。 5 13例于浅低温 (鼻温 34~ 32℃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手术 ,142例于中低温 (鼻温 30~ 2 8℃ )心脏停跳下手术。结果 :术后并发症 :低心排11例 ,支气管痉挛 3例 ,二次进胸止血 2例 ,肺膨胀不全 2例 ,脑气栓 1例。住院死亡率 0 91% (6 / 6 5 5 ) ,分别死于低心排3例 ,呼吸衰竭 2例 ,肾衰 1例。结论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 ,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心腔气体排出的技术要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