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川省的9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2007年监测工作.结果 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钉螺面积为206 870m2,钉螺密度0.011~52只/0.11m2,平均钉螺密度0.23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仁寿和中江点未查出血吸虫病患者,其他各点感染率在0.27%~0.98%之间,全省平均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41%.9个监测点中未发现患血吸虫病家畜.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进一步下降,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2.
江夏区是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是我国境内最早报道发现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地区,自1881年德国人Gredler报道湖北钉螺以后,该地区一直都有钉螺分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江夏区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采取控制病情和钉螺的综合防治措施,从1989年查清钉螺和针对性的控制、消灭工作,到2007年,全区钉螺分布范围和密度等疫情指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在新防治策略下提供防制钉螺的对策依据,武汉市江夏区血吸虫病防治所对江夏区钉螺疫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山丘型地区消灭血吸虫病后彻底灭螺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灭钉螺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血吸虫病。但是,已经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是否还要彻底灭螺,这是当前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消灭血吸虫病标准规定:“在流行地区范围内,需要连续三年查不到钉螺”才算消灭,因此,不少地区虽然早已消灭血吸虫病,仍然对残存钉螺或已经无螺但环境仍然适合钉螺孳生的广大地区,全面开展预防性的药物灭螺,不但造成药物的严重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这种作法是否还要坚持下去,值得慎重考虑。为了探讨防  相似文献   

4.
黄梅县于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自1988年以来,全县钉螺回升面积达10454亩。钉螺漏查残存,漂流扩散以及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回升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巩固监测工作中,做好压缩、控制烷外钉螺向烷内扩散以及彻底消灭烷内回升的钉螺面积,以杜绝血吸虫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5.
2007-2009年咸宁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咸宁市血吸虫病疫情。方法收集各县市疫情及防治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009年全市钉螺总面积6 462.97万m2,垸外钉螺面积占总面积的88.66%,是该市血吸虫病的主要疫源地。该市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1.49%,为历史最低水平,但仍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1.38%,耕牛感染率为1.34%。结论加强垸外钉螺控制工作,实施以机代牛、洲滩禁牧等措施是确保该市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钉螺是我国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我国一般以有否钉螺的存在划分血吸虫病流行区,没有钉螺的地区一般无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毛蚴必须在钉螺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的尾蚴才能造成人、畜的感染。因此,钉螺是构成血吸虫病传播、流行的重要环节。钉螺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岳麓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工作效果,为进一步搞好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人群感染情况、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和防病知识知晓率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粪检阳性率、钉螺检出率明显低于1997年,2007年未检出阳性钉螺,人群2007年临床表现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1997年. 结论积极实施环境改造、药物灭螺工程以及采取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能大幅度地杀灭钉螺,阻断传播途径,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鄂州市属于湖沼型洲垸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历史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 14.87km2 ,钉螺密度、阳性率及人群感染率都较高 ,血吸虫病流行涉及 9个乡、镇 (街 )的 16个村(场 ) ,威胁着 2 1915人的身体健康。1 血吸虫病防治切入点的分析根据血吸虫病流行的 3个基本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在防治血吸虫病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分为 4个切入点 :一是彻底查治病人、病畜 ;二是管好人、畜粪便 ;三是消灭钉螺 ;四是易感人群不接触疫水。只要做好其中任何一个切入点的工作 ,就可以阻断血吸虫病的流行。过去我们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 ,对防治…  相似文献   

9.
汉北河滩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距离河堤500m内,它与耕牛在500m内活动频繁密切相关。牛粪散布密度与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正相关。钉螺感染率高,是一个危害严重的重点易感区域。耕牛是该地区的血吸虫病工作主要防治对象之一,应引起畜牧部门高度重视,要同人群的防治工作并重开展,以控制该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前进渠灌区钉螺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性的对前进渠德昌段的螺情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对当地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及耕牛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检查。结果穿过血吸虫病疫区(有螺、有病)的中型灌溉渠道前进渠德昌段有钉螺分布,杂草和农作物、秸杆、树枝等漂浮物顺水流入米易县境内,但未监测到钉螺,人群监测未发现患者。结论钉螺生长繁殖的条件依然存在,邻县钉螺经水体输入的可能性极大,水体被病原体污染的机会很多,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1.
经过60余年的综合治理,我国正在向消除血吸虫病阶段迈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鉴别、钉螺控制、人群和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检测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已用于我国流行区现场消除血吸虫病工作实践的几种适宜技术,旨在为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制定、流行区现场选择消除血吸虫病工具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省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江中下游,从1956年起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我省特点,重点抓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消灭中间宿主,结合其他措施,终于1985年实现全省消灭血吸虫病。具体做法: 1.兴修水利设施,解决螺区水患;然后开垦螺区,从根本上破坏钉螺孳生环境。田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掌握西昌市新农村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对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开展2008年监测工作。结果钉螺平均密度0.11只/框(每框=0.11m2),未查见阳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46.42%)和旱地(48.06%),钉螺分布与建点时基本一致。血检阳性61人,阳性率8.45%,男性阳性率7.61%,女性阳性率9.26%;血清阳性61人全部进行(Kato—Katz)检查,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例;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4%。监测点内无急血和晚血病患者。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均无阳性。结论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疫情逐步下降到很低水平,应加强监测和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地区能否消灭血吸虫病,往往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消灭钉螺。三水县1973年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以后,钉螺还以残存状态存在,因此消灭残存钉螺是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由基本消灭到消灭所需的时限,往往取决于解决残存钉螺的时限。现就我县基本消灭后所发现的25个螺点,探讨钉螺残存原因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查清灭净钉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衢州市为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广泛.通过多年努力,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当时尚存少数钉螺.1996年以来我市血吸虫病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残染血吸虫幼虫钉螺;但出现钉螺面积连年上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 0hm^2左右,同时发现输入传染源,存在着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威胁.2004年4~5月,我市开展了钉螺分布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动态,为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巩固方案进行监测。[结果]连续15年螺情监测,查螺面积416.5×105m2,在一个村断续7年查出残存钉螺,有螺面积1.5×105m2,查出螺点36处,解剖活钉螺6 267只,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钉螺。病情监测,查病24 042人,粪检血清学阳性者1 052人,疫区耕牛1 292头,解剖家畜及野生动物358只,均未查到病原。[结论]本地无血吸虫病原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途径被阻断。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根除残存钉螺和加强外来传染源的监测上。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和消灭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准确地确定钉螺分布范围是制定灭螺规划、考核灭螺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由于血吸虫及钉螺分布范围广、疫区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遇到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造成钉螺孳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增加了查螺的面积和查螺难度。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库区移民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可能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运用钉螺生态学的方法,观察钉螺在模拟环境中的生存繁殖状况,并提出防止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可能输入库区的对策和措施。结果 从库区流动人口来自血吸虫病疫区的175人中,查出1例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环卵沉淀试验(COPT)均阳性者。通过2个年度的观察,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都能在模拟环境中生存、繁殖。结论 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扩散到库区,一旦钉螺输入到库区,将会构成血吸虫病在库区流行。为及早杜绝隐患,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何莺  袁祥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4,(8):1525-1526,1532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指导防治工作。方法收集2003-2012年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和钉螺面积、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3-2012年间共查出有螺面积13 920.62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486.68 hm2,感染性螺点71个,钉螺面积增长48.42%;查出各种血吸虫病人36 793人次;查出病牛2 744头(次)。人畜感染率分别下降59.18%和97.20%。结论荆门市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状态,且疫情极不稳定。要加强其他动物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注重交界地区流动人畜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血防工作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南方十二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但是在成绩面前亦并非没有失误。目前,我国现存的钉螺孳生场所中,主要是在一时难消灭钉螺和血吸虫病的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沿江一带的江湖洲滩地区和部分山丘地区,主要表现在血吸虫感染高,钉螺面积逐年增加,急性血吸虫病急剧上升,新的晚期病人不断出现,家畜血吸虫感染严重等。钉螺不消灭,就会对该地人群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