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涎腺腺淋巴瘤48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涎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48例涎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HE常规、免疫组化检查方法观察涎腺腺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本组涎腺腺淋巴瘤患者以男性多见(男∶女=4.33∶1),年龄55岁以上占60.41%,病程1年以上占66.67%。双侧颈部均可生长无疼痛性包块,左侧25例,右侧23例。包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包膜完整,最大6.0cm×6.0cm×3.0cm,最小0.3cm×0.3cm×0.3cm。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肿瘤由上皮性成分和淋巴间质构成。免疫表型:上皮成分CEA( ),CK( ),间质成分淋巴组织LCA( ),CD20( ),CD45RO( ),纤维组织Vimentin( )。结论:涎腺腺淋巴瘤是一种异位性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B细胞型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镜下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组成,部分像小淋巴细胞,散在转化的中心母细胞及浆样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瘤细胞浸润肺泡壁和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并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及瘤细胞侵蚀生发中心(滤泡植入)。免疫组化:CD20(+),CD5(-),CD45RO(-),CD10(-),CyclinD1(-),Cytoker-atin上皮(+),CD21(+)。结论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检测,应与肺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收集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恶性淋巴瘤24例,全部病例均采用石蜡切片、HE、CD35、CD20、CD3、CD45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2例来自B细胞,2例来自T细胞。组织学特点是瘤细胞弥漫浸润肠黏膜,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并伴有残存淋巴滤泡和浆细胞浸润,易误诊为淋巴组织增生。该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于2009年2月11日因"双乳迅速增大伴肿块1年余"入院.主诉:近1年来发现双侧乳房无明显诱因迅速增大,并触及双乳内多个大小不等肿块,伴胀痛不适,胀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加重.自觉肿块明显增大,遂就诊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乳重度肥大伴下垂,双侧轻度不对称,双乳皮肤呈暗红色,静脉扩张明显,双乳内可扪及数个大小不等包块,最大者约6.0cm×5.5cm×5.5cm,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压痛阴性.径线测量:胸乳距,左侧30.0cm,右侧28.0cm;锁乳距,左侧31.0cm,右侧29.0cm;经腋下胸围85.5cm,经乳头胸围104.0cm,经下皱襞胸围75.5cm.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下未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57岁.因右乳房无痛性肿物1个月入院.查体:右乳房外上象限与外下象限间可扪及一肿块,约4 cm×5 cm×2 cm大小,质硬,形状不规则,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轻压痛.肿块表面皮肤正常.右侧腋窝扪及1枚直径2 cm淋巴结,质硬,可推动.肿块穿刺活检示:(右)乳腺组织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并见有散在不典型细胞.诊断考虑乳癌可能性大.行右乳癌改良根治 胸大肌开窗、锁骨下淋巴清扫术.术后病检:(右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瘤(B细胞型),累及右腋窝、锁骨下淋巴结(6/6),免疫组化染色:CK(-),syn(-),NSE(-),LCA( ),CD20( ),CD79a( ),CD3(-),CD45R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涎腺粘膜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 ,利用HE染色 ,白细胞共同抗原、CD2 0、CD4 5RO、上皮膜抗原的SP法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32例涎腺粘膜淋巴瘤。结果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54 76岁 ,其中腮腺 17例 ,颌下腺 15例。涎腺粘膜淋巴瘤是由弥漫性中心细胞样 (CCL)细胞组成 ,并有“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化 :CCL细胞CD2 0阳性、CD4 5RO阴性。电镜下瘤细胞圆形 ,高核浆比 ,胞浆内少量溶酶体和免疫球蛋白的颗粒 ,无胞质丝 ,无细胞外基膜 ,无细胞间连接。随访 :存活 5年以上者 9例 ,3~ 4年者 5例 ,不足 1年 6例 ,3例死亡。结论 大多数涎腺粘膜淋巴瘤为低度恶性 ,瘤细胞有“回归”现象 ,治疗以手术加化疗为主 ,少数可转变为高度恶性 ,预后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 或感染可导致机体产生获得性涎腺粘膜淋巴瘤 ,并在持续性刺激下发展为涎腺肌上皮炎 ,进而转变为涎腺粘膜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对 5例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表现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 ,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肿瘤预后与肿块大小、发生部位、浸润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诊断应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转移或浸润性低分化鳞癌及恶性淋巴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患者女,50岁。因左侧乳房肿物渐增大1年,右侧乳房肿物发现1个月入院。查体:双乳对称,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4cm×4cm大小肿物,边界不清,质韧,活动差,与表皮粘连。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2cm×2cm大小肿物,边界清,质硬,活动尚可,左腋窝可触及2枚肿大淋巴。给病人行双侧肿瘤切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回报:均为恶性。行双侧乳腺改良根冶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病理回报:左侧瘤细胞卵圆成多角型,胞核异型明显,大而深染,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象,间质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右侧瘤细胞大小不等,异型明显,易见核分裂象,多呈腺管排列,腺管呈单层或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MZ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肝MALT-MZL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肝MALT-MZL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最大者3 cm×2.5 cm×2 cm.肿瘤细胞主要由弥漫分布的中心细胞样细胞组成,与肝实质分界清楚.瘤组织内可见残留的小胆管,但未见"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免疫表型CD20、 CD79α和κ呈阳性表达,CD3、CD45RO、CD5、CD10、Cyclin D1、λ和bcl-2呈阴性表达.结论 肝MALT-MZL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诊断需要结合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肝其它类型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肝脏炎性假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又称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果及诞腺及泪腺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腹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腺泡的破坏。早期可见浸润细胞分布于腺泡之间,使晚泡分开,晚期可见上皮岛散在分布于大量增生的炎性细胞之间。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有关该病主要浸润细胞分布特点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变的浸润细胞以T细胞为主,符合自身性免疫性疾病的浸润特点。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系及诞腺及泪腺的慢性…  相似文献   

11.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患女,32岁。发现左腮腺无痛性肿块3月。查体:左腮腺部可摸到2cm×2.8cm大小的肿块,表面光滑,活动受限,质硬,无压痛。入院诊断:左腮腺混合瘤。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腮腺深叶,面神经下颌支贯穿肿块,经分离将肿块切除。病理检查:组织2块,大者2.2cm×2cm×0.6cm,无包膜,切面灰白-灰黄色,质硬,外周有少量脂肪组织。显微镜下除肿块边缘尚残留少量腮腺组织外,几乎由淋巴组织替代,导管上皮增生,肌“上皮岛”形成,部  相似文献   

12.
子宫平滑肌瘤淋巴浸润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可刺激形成恶性淋巴瘤,到目前为止仅有9报道。本文首次报道1例子宫腺肌瘤淋巴浸润刺激形成淋巴瘤。标本切取自1例30岁的中国妇女,是一个5cm×5.5cm×5.5cm大小、界限清楚的实性结节。剖面与腺肌瘤相似,内含深棕色的斑点和小囊。显微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与大量淋巴细胞混杂在一起。有许多位于薄壁血管一侧并突入其中的淋巴滤泡。肿瘤中还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和间质。本例为子宫腺肌瘤淋巴浸润刺激形成淋巴瘤的首次报道。子宫腺肌瘤淋巴浸润刺激形成淋巴瘤@张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7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6~71岁.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同时发病2例,均为临床ⅠE期.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淋巴瘤,1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16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20或CD79a,1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3和CD45RO.所有患者瘤细胞均不表达CD30、CD68、CK、Syn、PR、ER.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极为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金平  周新成  黄春鑫 《浙江医学》2017,39(10):841-843
目的探讨17例原发于肺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观察17例原发于肺的MALT淋巴瘤的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病变组织瘤细胞表现为单核细胞样、中心细胞样及小淋巴细胞样3种形态,常见噬上皮、滤泡植入、免疫球蛋白沉积和/或淀粉样变性,偶见瘤细胞在腺腔内穴居。免疫组化显示17例CD20、CD79a、BCL-2弥漫强阳性表达;16例CD43弱阳性表达,4例Kapple、Lambda单轻链限制性表达,其余CD5、CD10、BCL-6、CyclinD1、CD23均呈阴性表达。6例可观察到弹力纤维破坏。结论噬上皮、滤泡植入、穴居、弹力纤维破坏及免疫球蛋白沉积和/或淀粉样变性是原发于肺的MALT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诚  魏建国 《北京医学》2015,(2):137-137
患者女,62岁,因“双乳疼痛1 d,体检时发现左乳肿块”于2010年6月26日就诊。既往体健,乳房皮肤无红肿,乳头无溢血及溢液,经前稍感双侧乳房胀痛不适,无畏寒、发热等其他不适。体格检查:双乳对称,结节感,乳头无凹陷,双侧乳房未及明显肿块,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提示乳腺增生,左乳实质性小肿块。乳腺钼靶X线检查示双乳腺呈混合型,乳腺组织呈片状、斑片状致密影,以双乳外上象限及乳晕周围为主;腺体浓聚呈小团片状、结节状边界模糊致密影;左乳外上象限可见大小15 mm×12 mm的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于2010年7月6日在我院全麻下行左乳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左乳外上有一大小10 mm×9 mm的肿块,实质性,包膜不完整。术中冰冻示:(左乳)涎腺型肿瘤,考虑腺样囊性癌,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并送病理检查。大体检查:(左侧乳腺外上方)类圆形结节一个,大小9 mm×8 mm×6 mm,切面灰白,质中,未见明确包膜。HE形态学特征:肿瘤周边可见乳腺组织(图1),肿瘤以筛状结构为主,形成大小不等的腺样和囊性腔隙,在周围脂肪组织中浸润性生长(图2);腺上皮形成真性腺腔,腔内含有基底膜样物质;肌上皮细胞形成假腺腔,腔内含有嗜碱性黏液样分泌物(图3)。  相似文献   

16.
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4例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回顾诊治的4例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的病人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的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4例均具有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症状,均经鼻内镜行肿块部分切除活检术,组织切片经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见小淋巴瘤细胞广泛弥漫分布,浸润腺上皮组织。所有4例患者术后均行化疗和放疗,随访6~24个月,1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发现可疑者应尽早切除送病理检查;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单核样细胞弥漫性浸润,伴特征性淋巴上皮病变;术后应结合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7.
杨桂芳  林莉 《湖北医学院学报》1998,19(4):316-317,325
总结近2年10例胃肠道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结果如下:大体检查肿块与胃癌无特别差异,镜下特征为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部分病例主要成份为中心细胞样细胞(CCL)或主要成分为小淋巴细胞及裂-无裂细胞,部分病情有滤泡结构及淋巴上皮病变,而另一些病例则未见此种病变,有些病例与胃癌组织学图像难以鉴别,免疫组化结果,10例肿瘤CD20(+),瘤细胞内侧胞浆显示棕黄色颗粒,证实为B淋巴细胞来源肿瘤,CD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微结节型胸腺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只占所有胸腺瘤的1%~5%,国内尚无报道。文中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女性,68岁MNT,复习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肿块位于前中纵隔,大小9 cm×7 cm×5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中。组织学以多发性由丰富的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节为特征,淋巴样间质中含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pan,间质淋巴细胞和结节内散在淋巴细胞表达CD20、TdT、CD3和CD5。结论MNT非常罕见,良性病程,预后好,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足月来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术前本人无不良症状、所有检查均未见异常,剖宫产出一健康女婴。剖宫产术中见右侧卵巢-7cm×4cm×3cm大小包块,经仔细检查,肿块界清,与其它相关器官无粘连。故对该包块行切除术,送检,病理号:06325。肉眼观察该标本为灰白不规则组织7cm×4cm×3cm大小,切面灰白、质地细密,包膜完整。边缘见一直径2cm的囊腔,上附输卵管,长5cm,呈灰褐色;镜下见小梁状排列的瘤细胞弥漫成片(图一);病理诊断为无性细胞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7例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D79α、CD45RO、CD3、CD23、CD43、CK以及Ki-67。结果 27例淋巴瘤中胃17例(62.96%),回盲部5例(18.52%),乙状结肠3例(11.11%),空肠2例(7.40%)。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为边缘区B细胞、单核样B细胞、多少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转化的大细胞。淋巴上皮病变18例(66.67%),滤泡克隆化9例(33.33%)。LCA(+)、CD20(+)、CD79α(+)27例,Ki-67(+)25例,CD43(+)9例,CK腺上皮(+)27例,CD45RO(-)、CD3(-)、CD23(-)27例。结论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为低度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基于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