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爱读书.过去是读《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以古书为主.现在不同了,喜欢读些报刊. 父亲读书,读得很仔细,喜欢的地方会反复读.我发表的很多文章,父亲读过之后总会再读一遍,他说写得真实.我揣摩,大概与他的经历或者见闻相去不远,因为多是写故乡生活,写家长里短,所以,引起了共鸣.也因此,他常常和我讨论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2.
以前也听过漆侠先生的大名,知道是邓广铭老先生的高第,在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他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先生最后的著作,然而却是我读先生的第一本书.我向来注重修养工夫,对孔子学说与理学素有偏爱,所以对漆侠先生的这本书,到手即读.它给我的印象有二:一是新颖,二是精粹.  相似文献   

3.
犹记得郭莉导师对"阅读"的精彩阐述,"阅":新鲜、实时的文章和案例,了解发展的方向;"读":系统、全面理论与专著,理解教育的本质.故而当我在"读"张丹教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时,就希望将学习中所了解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作者广博思想和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中来;让我无意的收获了许多从开篇顾明远先生撰写的《总序》、张丹教授撰写的《前言》及第一章节的整体论述,这些平日读书时会草草浏览带过的内容中的智慧和思想,这都来自于有意的读书分享活动.  相似文献   

4.
记得陶渊明老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对自己读书态度有过这样的陈述: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喜欢读书只求把握文章要旨,不咬文嚼字,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我觉得它不只是作者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5.
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窃以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祛病”。其实“读书祛病”说古已有之。明朝郑成功为弘扬此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国外医学界对十六世纪以来400多位伟人做过研究,发现其中寿命最长的均为善读书者,平均年龄79岁,他们都是以高雅传世的书籍祛病养生益寿。《汉书》载:汉文帝少时笨脑,通过“读颂奇文”,弱智症不药而愈。梁武帝“三日不诵玄晖(谢眺)诗,即觉口臭”。南宋陆游亨年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就是嗜书如命,以读书舒心养生。他还把读书疗法授予百姓,写有一诗:…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斐斯曼先生在访问了130名女性后,根据她们的心声写了《她到底要什么》一书,其中不少内容值得做丈夫的一读。温柔抚摸一位年轻母亲说:“我丈夫真的很想在床上取悦我,也知道该怎样加以刺激,可惜他手劲太重了,这是男人的天性,因为他们对触觉的体会与女性有异。很  相似文献   

7.
共同阅读成了我们的习惯后,轮到她给我讲书里的故事情节了,每每读到精彩处,她总是呵呵地笑出声,然后指着书对我说:"妈妈,这段太好笑了,我读给你听。"朋友的孩子极有文学天赋,在多次获奖后坦言,是文学创作改变了他的生活,是书籍使他获得了成功和快乐,朋友也因此著了一部书《我带儿子走进阅读之门》,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虽然我并不奢望女儿也能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但至少让她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人作家聂华苓《怀念梁实秋先生》一文中有一个细节.1980年她回大陆,在宴会上见到沈从文: 我发现沈先生很少吃菜.他说平时只吃面条,吃很多糖. 我问:"为什么吃那么多糖呢?对您身体不好呀!" 沈先生笑眯眯地说:"因为以前我爱上一个糖坊的姑娘,没有成,从此我就爱吃糖."  相似文献   

9.
现已年过古稀的金庸先生依旧是那样潇洒自如,风度翩翩,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他说:“可以说《天龙八部》表达了我对人生的部分看法.我们中国人认为,虽然死不可避免,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的,应该去帮助别人,心平气和的,讲究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拥书而眠     
有一位很了不起的男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最美的时候是拥书而眠。你绝对想不到,说这句话的男人是我先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做完一天该做的事儿。我总习惯于坐在床上,背靠床档,捧书而读;继而钻入被子,侧身再读,读着读着,我总是不知不觉以读书的姿式进入梦乡。当然也就总是要麻烦先生为我关灯。久而久之,先生便不知是赞美还是讥讽地冒出了“女人最美的时候是拥书而眠”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窃读记》,学完后我被文中那个小女孩爱读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家中贫困没有钱买书,只好跑到远处的书店"窃读",每当女孩觉得环境有些不对时,还要换一家书店.有时候一本书要到好几家书店才能读完,每当她看完书时,已饿得饥肠辘辘,可是口袋没有钱……小女孩虽然家里的处境不好,但她对读书的热爱,让我很惭愧,我很敬佩她读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秋天,满世界色彩斑斓,经霜的红叶艳丽了眼目,有雨的日子我躲在窗前读书,我越来越不舍得离开明亮了,明亮的世界给脑子想象,想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岁月,透过当下,温贫冷暖都走过了,都是好. 一个"好"字,让我突然想到了两行文字:"只有自己才真正理解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知己."我记己不得是哪位先生说过的话了,但是,我明白对自己的自信,也就是在四十岁左右.当年读鲁迅的小说《伤逝》,子君慨然声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那些年她的这番话对我年青的心是惊世骇俗的.鲁迅写到这里用了几个形容词"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来加强语气.鲁迅的文字给了子君最大自信的帮助.人生走到现在,我是我自己的吗?我只能说在精神上我是我自己的.而精神上的自己却要在四十岁之后.  相似文献   

13.
亦真真 《现代养生》2011,(24):40-41
年过古稀的金庸先生依旧是那样潇洒自如,风度翩翩,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他说:"可以说《天龙八部》表达了我对人生的部分看法。我们中国人认为,虽然死不可避免,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  相似文献   

14.
读书破一卷     
正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籍也很有限。何况书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很欣赏唐弢先生的那句话——博览群书,读破一本。"读精",就是对"读  相似文献   

15.
欣欣 《家庭健康》2020,(3):29-29
老家有一奶奶,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种了一辈子的庄稼,老了后却迷恋起读书来。老奶奶小学文化水平,读的书却很高端,除了耳熟能详的中外名著外,还有一些杂书。“您都能读懂吗?”有天我问奶奶。奶奶瘪着嘴巴笑着说:“我哪有那个本事,就是读着好玩。”奶奶的一句话,一下触动了我。老实说,我们读书多少是带着目的性,而奶奶读书纯粹就是好玩。“每天读几页,读懂了就感觉知道了很多东西,读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再读,”奶奶说,“我已经这样读了二十多年了,天天如此。”奶奶非常慈祥,精神状态非常好,大概是读书滋养的吧。  相似文献   

16.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可以为社会多作贡献;但很少人知道读书还可以治病养生,对身心健康有益。自古以来,许多贤人学者都深晓此理;并亲自实践,多有受益。 据历史记述,清朝高官兼学者曾国藩,平时害了病很少吃药,而靠静心读书来调养。近代作家秦瘦鸥耄耋之年仍坚持读书不辍。他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打针服药,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看《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籍而获得充分休息,而逐渐恢复了健康。近  相似文献   

17.
曾颖 《健康》2009,(7):63-63
朋友喜欢玩扑克算命,他可以通过牌的点数,推测某人的人生道路决定于哪一年的某一件事,令被算者狂称神人。他说:"算命,如同读书。所谓读书读自己,无非是取得自己心灵的认同。我这种算命的诀窍也在于此,只是将一个问题抛给对方,让对方在内心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存在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每读一本书,都让我再次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审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闲暇之余,我翻阅《走下讲台做教师》、《爱的教育》……书中积极的人生理念,有人把有所作为视作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精神,都让我感动.如果这个时候再让我谈对教育的理解,我想就是"用心、关爱、专注".这也是书中给我最深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大概是属鸡的缘故吧,吾乃一瘦夫。有什么办法,父母遗传,怨天尤人不得。贾平凹先生有篇小品,曰《秃顶》,读之觉有趣,遂发奇想,作“瘦”文。首先想起了两个比喻,借用于我,恰如其分。一是诗人流沙河的,他在《流沙河随笔》序言《这家伙》的第一句便是“这家伙瘦得像一条老豇豆悬挂在秋风里”,简直喻得奇。二是影星葛优说他瘦得像一条“标语”。在我的印象中,文革期间斜贴在墙上的窄条标语随处可见。比喻也怪形象  相似文献   

20.
潜心读书,是养生修性之路上最可值得信赖的伙伴。有了好书相伴左右,聚精会神地读书,你的心灵就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超凡脱俗的纯净空间。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美化心灵,修身养性,淡泊宁静,延年益寿。读书若能读到成“家”的档次,尤其是读书“大家”,往往能道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读书感受。近读《杨绛说“读书”》的文章,可谓让笔者大开了眼界。钱钟书逝世后,杨绛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