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对比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培养细胞表型及患者淋巴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放化疗治疗结束1个月以上或无法进行以上治疗,单纯接受4个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7名入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接受4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CD3+CD4+、CD3+CD8+、CD4+/CD8+、CD3+CD56+、CD3-CD56+、CD3+PD1+亚群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各次输注细胞表型(CD3+CD4+、CD3+CD8+、CD3+CD56+)进行检测,观察其变化.结果:患者接受4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淋巴细胞CD3+CD4+、CD3+CD8+、CD4+/CD8+、CD3+CD56+亚群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D3-CD56+、CD3+PD1+亚群无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输注细胞表型与第一次培养后相比,第二次、第三次的CIK细胞CD3+CD8+、CD3+CD56+表型呈阶梯型上升,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第三次与第四次无明显变化.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能稳定肿瘤患者免疫状态.接受过CIK细胞回输的患者,再次抽取外周血进行培养时,可增加体内CD3+CD56+前体细胞增殖和定向分化的能力,有望得到远期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DC-CIK细胞,并将质检合格的DC-CIK细胞分4次回输给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与3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患者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中的CD3+、CD3+ CD8+、CD3+ CD16+ CD56+、CD3-CD16+ CD56+细胞比例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CD3+ 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DC-CIK细胞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短暂性低热,均可自行缓解.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在DC-CIK细胞治疗前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外周血CD3+、CD4+、NK及NK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外周血中的IgG、IgM及Ig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体内的肿瘤杀伤性T细胞及其效应细胞的数量,改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失衡状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为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赵永利冷宁江蕾李茂江彭传真周明玉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9):1051-1054
目的探讨链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放疗和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已确诊的64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链式CIK联合放疗和微波热疗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放疗联合微波热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6个疗程和9个疗程时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治疗结束后第1~6个月、1年和2年时患者的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比率分别为46.9%、31.4%、12.5%和6.30%;对照组为28.1%、25.0%、31.1%和15.6%。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为78.3%,对照组为5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D3^+和CD4^+均逐渐增大,CD8^+均减少,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个疗程后,观察组CD4^+/CD8^+比值为(1.59±0.40),对照组为(1.44±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在1~6个月、1年、2年这3个时间段分别为96.9%、90.6%和87.5%,对照组为84.4%、78.1%和56.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链式CIK联合放疗和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免疫能力,增长患者的存活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10)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加减结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CIK细胞联合中药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CIK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态(KPS)评分、体质量、中医症候评分、外周血T细胞CD_3~+、CD_4~+、CD_8~+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和体质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PS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气短、神疲、乏力和少言症状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的各T细胞亚群水平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_3~+和CD_4~+水平显著提高,CD_8~+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加减结合CIK细胞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候评分,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代乳腺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荷自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混合培养后对原代乳腺癌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制备肿瘤抗原(Ag),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制备DC 和CIK细胞;用负荷Ag的DC 和CIK细胞共培养,诱导Ag-DC-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分离的单个核细胞(CBMC)、CIK、Ag-CIK和Ag-DC-CIK对原代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外周血CBMC、CIK、Ag-CIK和Ag-DC-CIK对乳腺癌原代肿瘤细胞杀伤活性分别是(34.35±3.28)%、(45.91±2.78)%、(50.88±3.22)%、(62.10±5.94)%,实验组细胞(Ag-DC-CIK)对原代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62.10±5.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肿瘤抗原负荷的DC 能增强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DC 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大肠癌细胞株LOVO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大肠癌细胞株LOVO的杀伤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从健康供者外周血中提取出单个核细胞, 用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出DC及CIK细胞, 待DC成熟后将DC与CIK混合培养。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增殖、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效应细胞表面FasL表达。结果 DC细胞对CIK细胞具有很强的促增殖作用, 且DC-CIK细胞共培养组在各效靶比的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独CIK细胞培养组(P<0.01)。DC可以促进CIK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且DC-CIK、CIK细胞均大量表达FasL。结论 DC细胞可以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 其共培养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过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和CD4+/CD8+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化疗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相当,但后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是治疗结肠癌的理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确诊并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化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采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改善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周期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肿瘤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出院1年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NSCLC在化疗的基础上采用DC-CIK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肿瘤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培养基及血清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不同血清与培养基分为8组。采用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的功能。 结果: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的CIK细胞,其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组(P<0.05)。在细胞杀伤功能实验中检测CD3 CD56 NKT细胞显示,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比加入健康人血清组更有利于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0.0001);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比加入健康人血清组更有利于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0.021)。 细胞内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4 T细胞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高于加入健康人血清组(P<0.0001),同样,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要高于加入健康人血清组(P<0.0001);而且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8 T细胞分泌IFN-?的能力显著高于加入健康人血清组(P=0.007)。 结论: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更有利于CIK细胞的增殖,及发挥杀伤功能,为优化CIK细胞培养体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细胞)是目前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案。本研究通过治疗30例鼻咽癌病人,探讨CIK细胞联合IL-2对鼻咽癌病人免疫学功能及EB病毒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0例病人配对分为两组。治疗组病人接受CIK细胞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每周一次,连续4周与对照组比较。免疫功能及EB病毒学指标分别通过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B病毒VCA-IgA、EA-IgA、EDAb、DNA免疫荧光定量进行评估。结果:随访8~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CIK治疗1个月后患者CD4 CD25 %明显下降,EB病毒VCA-IgA、EA-IgA、DNA免疫荧光定量下降显著。结论:CIK细胞可改善鼻咽癌病人的免疫功能,加速EB病毒抗体及DNA拷贝数下降。提示CIK治疗可消灭肿瘤微小残留灶及转移灶,可作为一种鼻咽癌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1 对CIK 细胞体外杀伤食管癌EC9706 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无菌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常规培养和加IL-21 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2 种培养CIK细胞的免疫表型,LDH释放法检测2 种培养CIK 细胞杀伤食管癌EC9706 的活性,ELISA 法检测2 种CIK 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 浓度。结果:常规培养和加IL-21 培养的2 种CIK细胞增殖数量无明显差异。加IL-21 培养的CIK细胞CD3+CD56+细胞比例、CD3+细胞内颗粒酶B 和穿孔素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CIK 细胞[(26.95±3.53)% vs (16.18±1.04)%,(33.29±2.30)% vs (23.58±2.28)%和(59.70±1.91)% vs (45.96±2.67)%,均P<0.05)。效靶比20∶1 和30∶1 时,加IL-21 培养的CIK细胞杀伤EC9706 细胞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的CIK 细胞[20∶1 时:(43.66±1.99)% vs (34.59±1.75)%;30∶1 时:57.52±2.15)% vs (42.23±1.87)%,均P<0.05]。加IL-21培养CIK细胞的上清液FN-γ 的浓度明显高于常规培养CIK细胞的上清液[(142.7±13.4) vs (42.6±3.3) ng/L,P<0.05]。结论:IL-21增加CD3+CD56+细胞比例和颗粒酶B及穿孔素的表达,提高CIK细胞分泌IFN-γ,从而增强CIK细胞对EC9706 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2.
13.
原发性肝癌经综合微创治疗后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灌注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微创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而肿瘤免疫治疗也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治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对防止肝癌复发的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5例(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无活性且无远处转移),随机选45例为研究组,其余4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微创治疗后联合CIK细胞经肝动脉回输,对照组患者不进行CIK细胞回输;CIK细胞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研究组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变化;研究组和对照组每2~3个月进行CT检查,了解肿瘤变化情况。结果:CIK细胞回输后CD3 、CD4 、CD56 (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 /CD8 比值显著上升,由最初的(68.6±11.0)%、(31.0±9.0)%、(15.6±7.8)%和1.1±0.5上升至(70.7±10.1)%(P<0.05)、(33.5±8.0)%(P<0.05)、(18.4±9.4)%(P<0.05)和1.3±0.6(P<0.05);CD8 和CD3 CD56 效应细胞比例下降,由回输前的(31.1±7.8)%和(6.4±3.5)%下降至回输后的(28.6±8.3)%(P<0.05)和(5.2±3.3)%(P<0.05)。研究组1年和18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8.89%和15.56%,而对照组为30.00%和40.00%(χ2值分别为4.87和6.41,P<0.05)。结论:微创治疗后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对降低肝癌的复发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对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给予以紫杉或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自体CIK细胞治疗,对照组进行定期随访.所有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均给予内分泌治疗,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行胸壁和区域淋巴结放疗.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EORTC)制定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BR53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功能领域方面,治疗组患者在CIK细胞治疗后3和6个月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3.43±14.87)分和(88.55 ±11.62)分,均高于基线值[(74.83±13.82)分,均P<0.05)];总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3.30±19.09)分和(89.68-10.81)分,均高于基线值[(77.72±21.05)分,均P<0.05].症状领域方面,治疗组患者的疲倦和恶心呕吐评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在随访3和6个月时,恶心呕吐评分分别为(26.67±22.56)分和(21.47±21.06)分,均低于基线值[(33.31 ±27.07)分,均P<0.05].治疗组患者在CIK细胞治疗后3和6个月对未来担忧评分分别为(47.56 ±30.84)分和(42.33±26.95)分,均低于基线值[(57.41 ±30.63)分,均P<0.05)];治疗副反应评分分别为(31.95±27.52)分和(23.72±22.87)分,均低于基线值[(40.56±26.28)分,均P<0.05)];上肢肿胀评分分别为(45.26±25.42)分和(36.61±20.51)分,均低于基线值[(55.11 ±22.82)分,均P<0.05)].对照组患者在随访3和6个月时,上肢肿胀评分分别为(44.85 ±28.94)分和(38.64 ±23.68)分,均低于基线值[(53.26±23.84)分,均P<0.05];在随访6个月时,脱发评分为(24.18±22.66)分,低于基线值[(35.92±22.08)分,P<0.05].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总生活质量、疲倦、失眠和对未来担忧情况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回输CIK后,出现一过性发热3例,下肢酸胀疼痛6例,对症处理后症状均缓解.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可耐受,对症处理后缓解,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培养基及血清的培养体系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不同血清与培养基分为8组:GT-T551培养基+患者自体血清组、GT-T551培养基+健康人血清组、GT-T551培养基+FBS组、GT-T551培养基组、RPMI 1640培养基+患者自体血清组、RPMI 1640培养基+健康人血清组、RPMI 1640培养基+FBS组及RPMI 1640培养基组。采用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CD3+CD8+T细胞及CD3+CD4+T细胞颗粒酶B、IFN-γ、穿孔素的分泌情况及以白血病NB4、K562细胞为靶细胞时CD3+CD56+ T细胞、CD3+CD4+ T细胞及CD3+CD8+ T细胞表面CD107a的表达。结果: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IK细胞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GT-T551培养基或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4+T细胞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22.85±3.50)% vs (13.28±1.75)%,(22.57±3.45)% vs (15.37±4.08)%,均 P <0.01\],而且GT-T551+患者自体血清组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显著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 P <0.05)。以白血病细胞系NB4和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时,检测CD3+CD56+NKT细胞表面CD107a的表达,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7.10±1.94)% vs (2.73±0.79)%,(8.00±1.82)% vs (3.03±0.78)%, P <0.01\],同时优于RPMI1640+患者自体血清组\[(4.45±1.96)%、(3.30±1.47)%, P <0.01\]。结论:GT-T551培养基加患者自体血清的培养体系更有利于CIK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及发挥杀伤功能,可推荐作为CIK细胞最佳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自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DCTAA)联合配型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联合治疗48例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配型的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McAb、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IFN)-γ、IL-1α等]共同诱导成CIK和树突细胞(DC),经过12~15 d诱导扩增后获得CIK细胞,再经严格质控检测合格后,分6次回输患者体内,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为(5~8)×109个。培养的第5天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第8天收获DCTAA,行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瘤体的大小、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及免疫学指标、Karnofsky评分、体质量、不良反应等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48例接受脐血DCTAA-CIK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37例,总缓解率 77.1 %。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率 78.9 %~84.7 %;Karnofsky评分提高率为89.6 %(43/48)。1年生存率80.6 %。不良反应轻微。DCTAA-CIK细胞治疗患者外周血CD3、CD4 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显著提高[(42.21±6.12)%、(24.42±3.01)%、0.99±0.34、(24.98±3.02)%与(71.58±7.64)%、(37.25±2.13)%、1.62±0.45、(35.23±4.11)%](t值分别为6.34、5.67、0.25、4.43,P值均<0.01)。结论 脐血来源的DCTAA-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一种良好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38例患者按相似条件配对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放化疗后接受CIK细胞联合IL-2治疗,对照组仅行放化疗.观察CIK细胞回输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生命质量改善情况.取两组患者放化疗结束时(CIK细胞治疗前)及放化疗结束后3个月(CIK细胞治疗已结束)两个时间点,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Th1/Th2比值).结果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19例患者经CIK细胞联合IL-2治疗后精神改善者18例,食欲改善者15例,睡眠改善者12例,疲乏症状改善者3例.治疗组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66.39±9.22)%∶(42.98±7.23)%,t=5.45,P=0.00;(32.27±3.75)%∶(26.38±2.51)%,=5.73,P=0.00],CD8+T细胞百分比降低[(17.51±1.85)%∶(20.90±2.31)%,t =5.21,P=0.00],CD4 +/CD8+比值上调、Th1/Th2正置[(1.86±0.32)∶(1.27±0.19),t=7.13,P=0.00;(1.15±0.48)∶(0.91±0.30),t=2.42,P=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K细胞联合IL-2治疗可改善NSCLC患者免疫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CIK细胞是过继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简化体外培养过程从而提高其增殖率和杀瘤活性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ecombinant human fibronectin,RN)诱导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体外CIK细胞扩增方法。方法抽取10名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各5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RN诱导法和传统方法培养CIK细胞,记录细胞增殖数;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细胞表型和分泌IFN-γ、IL-4、穿孔素和颗粒酶B细胞的百分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对4种人肺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率。结果RN诱导的CIK细胞扩增倍数为传统方法的2.0倍-3.5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诱导组和传统方法组CD3+CD16+CD56+细胞绝对数分别增加了3778倍和2069倍;RN诱导组细胞中CD3+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P<0.05);但CD3+CD4+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4种肺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RN诱导的CIK较诱导前:分泌IFN-γ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分泌IL-4的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 CD 56+和CD3+CD16+ 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 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 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 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 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20.
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SCLC患者在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计数。结果 76例NSCLC患者CD3+、CD4+、NK细胞的数量以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其CD8+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D3+、CD4+、CD4+/CD8+、NK较化疗前升高(P〈0.05);CD8+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情发展、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化疗可明显改善NSCLC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