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EB病毒(Epstin-Barr virus,EBV)、抑癌基因P53、P16在鼻、鼻咽和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间关系。方法 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36例病变组织的EBV-DNA、P16mRNA,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LMP1、P53及P16蛋白,5例原位杂交检测为EBV阴性的病例用原位PCR检测EBV-DNA。结果 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LSAB免疫组化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C10和DO-1对30例喉鳞癌及10例对照组(声带息肉)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p53蛋白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结果发现:1)喉鳞癌组织PCNA阳性表达率为100%(PCNA-LIs16%~92%),强阳性率为367%(11/30),对照组6例阴性,4例弱阳性表达(PCNA-LIs<10%),试验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p53蛋白在喉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67%,对照组全部阴性,有显著差异(P<005)。3)在喉鳞癌组织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分型、T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无显著关系(P>005),与淋巴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关系密切(P<005)。4)PCNA与p53蛋白表达正相关。提示:1)喉鳞癌的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53基因突变与喉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2)检测PCNA和p53蛋白有助于喉鳞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治疗决策及判断预后。3)p53对PCNA有调节作用,为研究肿瘤的发生机理和寻找防治对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疆汉族维吾尔族(维)族鼻咽癌(NPC)发病因素的差别。方法:用PCR与免疫组化技术对73例NPC组织(汉族41例,维族32例)分别进行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EB病毒核抗原(EBNA2)、潜伏膜蛋白(LMP-1)检测。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患者鼻咽组织和血清中EB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清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抗体滴定度测定与癌组织EBV基因组检测对鼻咽癌(NPC)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患者采用双盲法测定血清EBV-VCA-IgA,EBV-EA-IgA和活检组织EBV-DNA(PCR)。全组病例按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分析:NPC组,非NPC组(对照组)。结果:NPC组中EBV-DNA(PCR),EBV-VCA-IgA和EBV-EA-IgA的阳性率分别为90.8%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LSAB免疫组化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C10和DO-1对30例喉鳞癌及10例对照组(声带息肉)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p53蛋白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1)喉鳞癌组织PCNA阳性表达率为100%(PCNA-Lls16%~92%),强阳性率为36.7%(11/30),对照组6例阴性,4例弱阳性表达(PCNA-LIs〈10%),试验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喉乳头状瘤组织内HPV16/18的感染与抑癌基因p53变异的关系,以及HPV感染在喉乳头状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5例喉乳头状瘤组织中HPV16/18DNA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24例组织中检出HPV16/18DNA(68.6%);19例p53蛋白呈过度表达(54.3%);在12例中同时检出HPV16/18DNA和p53蛋白过度表达(34.3%)。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44例喉鳞癌和16例声带息肉患者采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探测其人乳头瘤病毒(HPV)6B,11,16,18型DNA同源序列及LSAB免疫组化法探测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喉癌与HPV16/18杂交阳性率为43.2%(19/44),声带息肉为12.5%(2/16)(P〈0.05)(2)喉癌p53蛋白阳性率为56.8%(25/44),声带息肉全部为阴性;(3)喉癌HPV16/18杂交及p53蛋白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活检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EB病毒DNA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鼻咽组织、外周血血白细胞EBV基因组分布及与NPC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检测26例NPC,4例癌旁及14例慢性鼻咽炎鼻 组织吸外周血白细胞中EBV DNA。同时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清VCA-LgA。结果:1.NPC、癌旁及鼻咽炎组织EBV DNA无明显差异。2.NPC与鼻咽炎组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有明显差异,P〈0.05。3.NPC与鼻咽炎组血清VCA-Ig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9.
以EB病毒核抗原(EBNA)A亚型特异性引物作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A)同时用A、B亚型DNA片段和Bam-W片段为探针,与鼻咽活检组织DNA作打点核酸杂交(简称DBH-A、DBH-B和DBH-W)。DBH-B结果全部阴性,PCR-A“DBH-A和DBH0W检测的阳性率,31例鼻咽癌分别为83.9%(26/31)、74.2%(23/31)和80.6%(25/31);33例非鼻咽癌分别为15.2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 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NPC 侵袭转移关系,为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血管形成,预防NPC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56 例NPC,20 例无瘤鼻咽部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 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表达。随访3 年,NPC复发转移17 例,无复发或转移39 例。结果:复发转移组的血小板聚集率MAR,MVD 及VEGF的表达较无复发转移的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 及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结论:NPC 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与癌浸润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指标,对采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防止NPC转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bcl-2、P 5 3基因及Epstein-Barr病毒在鼻咽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p53、bcl-2、EBV表达情况及与主要临床指标间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p53、bcl-2蛋白,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EBV.结果慢性炎性组织中p53、bcl-2及EBV阳性率分别为7.7%、23.1%和7.7%,明显低于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9%、88.9%和87.0%)(P<0.01).三者在鼻咽癌组织中共同阳性率为72.2%,p53、bcl-2明显正相关(r=0.78,P<0.01).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组p53阳性率(90.0%)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58.3%)(P<0.01),临床Ⅱ、Ⅲ和Ⅳ期p53阳性率(分别为92.9%、78.9%和100%)均明显高于临床I期(38.5%)(P<0.01),且表达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结论p53、bcl-2及EBV可作为鼻咽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p53阳性的鼻咽癌患者较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随着鼻咽癌病程的发展,p53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增加,三者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Fas与EB病毒感染及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PCR技术分别检测46例鼻咽癌组织中Fas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的表达水平及EB病毒DNA。化:Fas表达异常可能与鼻咽上皮癌变有关;EB病毒对Fas表达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基因13(CK13)和EB病毒DNA在人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Northern杂交对32例NPC和8例慢性鼻咽炎(CINE)组织进行CK13mRNA水平检测,同时应用PCR方法进行EB病毒DNA检测。结果 CK13基因在鼻咽炎组织中高表达,在NP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下调的频率达65.63%(21/32)。结论 NPC组织的分化可能与CK13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咽癌(NPC)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基因表达,分析其与主要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鼻咽活检组织中PCNA、p53蛋白表达,并比较与分析两者和NPC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部慢性炎性组织中p53阳性率为9.5%,明显低于NPC组织中的阳性率(76.3%)(P<0.01)。NPC伴颈淋巴结转移组p53阳性率(90.9%)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57.7%)(P<0.01),临床Ⅱ、Ⅲ和Ⅳ期p53阳性率(分别为93.3%、80.0%和100.0%)均明显高于临床Ⅰ期(40.0%)(均P<0.01),且表达强度有增加的趋势。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PCNA增殖指数(PI)分级有增高的趋势,NPC伴颈淋巴结转移组中PCNAPI之Ⅰ级所占比例较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下降,而Ⅱ、Ⅲ、Ⅳ级所占比例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NPC组织中PCNA表达与p53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p53蛋白可作为NPC较好的肿瘤标记物,p53阳性的NPC患者较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随着NPC病程的发展,p53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增加,PCNAPI可反映NPC的增殖状况,可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抑癌基因p16,p21及p53在鼻咽癌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16,p21及p53在鼻咽癌(NPC)的表达,探讨其与NP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16例NPC组织和15例无瘤鼻咽(NP)组织的p16,p21及p53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9例NPC患者的癌组织和10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PD-L1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30例NP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中10例距离肿瘤组织3 cm以外的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PD-L1mRNA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组织学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不表达PD-L1分子,而NPC癌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PD-L1阳性表达率为67.8%(40/59),RT-PCR检测PD-L1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66.7%(20/30).PD-L1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PD-L1 NPC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希望成为NPC免疫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增殖细胞核抗原及Bcl-2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表达情况及与主要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检测鼻咽活检组织中PCNA、Bcl-2蛋白表达,并比较与分析两者和鼻咽癌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部慢性炎性组织中Bcl-2阳性率为9.5%,明显低于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83.1%)(P<0.01)。PCNA、Bcl-2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_s=-0.41,P<0.01)。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PCNA增殖指数(PI)分级有增高的趋势,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组中PI之Ⅰ级所占比例,较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下降,而Ⅱ、Ⅲ、Ⅳ级所占比例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A PI可反映鼻咽癌的增殖状况,可能与预后相关,Bcl-2蛋白可作为鼻咽癌较好的肿瘤标记物,在鼻咽癌的发生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断裂和bcl-2蛋白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blc-2基因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采用分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1例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的两个断裂热点和蛋白表达。结果:41例鼻咽癌发生bcl-2基因表裂者4例,阳性率为9.8%,34例出现bcl-2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2.9%;鼻咽良性病变阴性。bcl-2基因断裂和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组织学分级间无明显关系;bcl-2蛋白表达与bcl-2基因断裂间无相对应关系。提示:bc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周期素依赖激酶蛋白质类p15和p27蛋白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与NP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43例NPC组织和21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即非癌鼻咽组织(non-tumor nasopharyngeal,NP)中p15和p27表达水平。结果①NPC组织中p15和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和69.7%,与N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15和p27蛋白在NPC中的表达与NP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脑神经侵犯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无关(P〉0.05);③p15、p27阳性表达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p15蛋白和p27蛋白的表达缺失对NPC的发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nm23-H1蛋白和P53蛋白在鼻咽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nm23-H1基因产物和P53基因产物在鼻咽癌(NPC0的表达状态,春一NPC的发生及转移、预后的产生。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H1基因产物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nm23-H1蛋白的表达率为50.4%,P53蛋白表达率为90.4%。nm23-H1蛋白在颈部有淋巴结转移包块才的表达率为27.9%,低于无颈部淋结转移包块者的表达率,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nm23-H1蛋白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