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是一种在肿瘤生物学及临床征象上呈多样性的全身性疾病。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在可手术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可使乳腺癌原发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提高进展期乳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增加乳腺癌保留乳腺的机会,获得了至少等同术后辅助化疗一样的疗效,同时可获得体内的药敏试验,其临床疗效可能成为预测治疗结果,指导综合治疗方案制定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已经得到公认,在可手术乳腺癌治疗中也已广泛应用。它可使原发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提高晚期乳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增加保乳机会,抑制手术刺激造成的肿瘤细胞短期内迅速增殖的现象,获得至少同术后化疗一样的远期效果,同时可做体内的药敏试验,判断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耐药性产生的机会,预测远期疗效,指导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并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中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局限性疾病,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对其治疗也是由局部治疗转变为系统性的全身综合治疗为主。但是,在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乳腺癌传统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国内外对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乳腺癌检出率的提高,近年来传统的Halstcd手术已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术前淋巴结阴性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1-3N0M0)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Ⅰ~Ⅱ期淋巴结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直接手术组56例和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组5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最新文献复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阳性率、术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比率均有差异显著(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病理性腋窝淋巴结阳性率,缩小清扫范围,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2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ER、PR、C-erbB2等免疫指标的检测和影像学分析,所有的患者均给予DTC化疗方案治疗3~4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23例乳腺癌患者经过规律的化学治疗后,其中完全缓解53例(43.09%)、部分缓解49例(39.84%)、疾病稳定18例(14.63%),疾病进展3例(2.44%),治疗有效率为97.56%;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粒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疗效,增加保乳手术的机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由uvantchemotherapyNCT)是指对未发现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局部治疗之前所给予的全身化疗.其应用在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breast cancer LABC)的疗效已得到公认,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为此本文就有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治疗ⅡB期乳腺癌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ⅡB期女性乳腺癌330例,全部单侧患病,随机分成2组。新辅助化疗组152例(年龄32~73岁,平均42.6岁;左侧78例,右侧74例),给予紫杉类、蒽环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4个周期后实施手术。非新辅助化疗组178例(年龄31~72岁,平均41.4岁;左侧98例,右侧80例)。2组均根据肿瘤大小,行保乳手术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根据“国际抗癌联合会标准”对乳腺癌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缓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为91.45%,保乳比例为44.70%,对照组保乳比例为21.90%。新辅助化疗组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5%和75.00%,显著高于非新辅助化疗组。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的降低ⅡB期乳腺癌临床分期,提高保乳的可行性和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辅助化疗及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及预后。结果:经新辅助化疗治疗后有19例患者符合保乳手术治疗指征,均行保乳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仅有2例发生肝转移,无乳腺癌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分期,达到保乳手术治疗标准,且术后疗效满意,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时期的6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象限切除或肿块局部广泛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除。治疗组采用常规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行辅助化疗,方案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患者满意率等指标。术后对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乳房外形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观察组采用新辅助化疗2~4个疗程后,手术前肿瘤病灶临床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37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乳腺癌治疗后2a随访,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9.6%(3/31),对照组为6.4%(2/3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处转移率为12.9%(4/31),与对照组16.1%(5/3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Ⅱ期乳腺癌是安全的,与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性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Ⅱ期乳腺癌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徐剑  刘湘晖 《当代医学》2014,(9):101-102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08年3月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48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n=8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先给予以紫杉醇和(或)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化疗效果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且原发病灶缩小至≤3 cm者行保乳手术,否则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两组患者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生存率及手术后并发症、外观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预期的化疗周期,临床缓解率(PR+CR)为78.7%(70/89),成功完成保乳手术61例;(2)观察组行保乳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8,P<0.05),乳房外观效果优良率为78.69%(48/61)。两组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比较(χ2=3.348)及生存率比较(χ2=0.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乳手术并不会显著增加复发风险,而新辅助化疗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保乳条件。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李金平  李宏  曾涛  王建  任国胜 《海南医学》2013,24(10):1435-1437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保乳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对110例经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给予术前行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化疗后肿瘤缩小至3cm以下者行保乳手术,无效者行改良根治术。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ORR)为76.36%(84/110),临床完全缓解(CR)为25.45%(28/110),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6例(5.45%,6/110),临床部分缓解(PR)56例(50.91%,56/110),无进展病例。32例成功完成保乳手术,其余78例行改良根治术。32例随访12~60个月,中位时间28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以紫杉醇、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获得较高疗效,能明显地缩小甚至消灭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可以扩大保乳手术的适应证,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获得保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其乳腺腺体发生恶变为致病成因,影响患者的健康,晚期将危及患者的生命。三阴性乳腺癌为乳腺癌疾病类型之一,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的功效显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当前临床新辅助化疗方式及类型多样。本文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配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的46例Ⅱb、Ⅲa和Ⅲb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新辅助化疗后有16例患者符合保乳手术治疗指征,行保乳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3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其他部位的转移或死亡病例.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分期,使其能够得到保乳手术治疗的机会,手术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主要表现为对化疗的不敏感和对激素的依赖,因此对于局部晚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单纯新辅助化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现有临床指南也不推荐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作为常规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提高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阶段的临床疗效,有研究者对新辅助化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进行探索,但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其中该方案的适宜人群也是难点之一,本文拟围绕月经状态以及Ki-67指数两个角度对该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R(-)/PR(-)/HER-2(-)19例,pCR(病理完全缓解)7例(36.84%);ER(+)/PR(+)/HER-2(+)8例,pCR 1例(12.50%);ER(+)/PR(+)/HER-2(-)28例,pCR 3例(10.71%);ER(-)/PR(-)/HER-2(+)25例,pCR 3例(16%);其他组合中均无pCR.ER(-)/PR(-)/HER-2(-)组合的pCR率与其他组合(非TN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TNBC患者相比,新辅助化疗可获得更高的pCR率.  相似文献   

16.
刘骁蕾  王本忠 《安徽医学》2011,32(12):2094-2096
1 三阴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流行学研究数据将乳腺癌视为一个整体,未作具体分型研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有明显差异。相关统计发现,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发于40岁以下绝经前非洲妇女,早孕、未哺乳和应用抑乳药物为其发生危险因素,其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对于可切除的乳腺癌的治疗策略有了较大的进展,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乳腺癌在“早期”就可以发生远处播散,乳腺癌手术范围的大小并无影响病人的长期生存率,而辅助性的全身化疗却可以显著地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近40a来,由于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辅助性化疗的广泛应用,使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术前辅助化疗本质属于辅助化疗,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又不同于一般的术后辅助化疗,故又习惯性的称其为新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癌症调查数据[1]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以外科局部区域控制为主发展到以多学科管理为重点的系统治疗.其中,新辅助化疗( neoad juvant chemotherapy,NACT)是指在手术治疗或放疗前进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方法: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概念、适应证、常用药物及方案、疗效预测因子及其与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结果:新辅助化疗可降低临床分期,增加保乳手术机会,了解化疗药物敏感性,防止远处转移,但对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影响存在争议。结论: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重要的部分,但在如何选择高效的化疗药物、制订个体化方案、预测治疗效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与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新辅助化疗的7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表达。所有患者在接受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4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并比较不同AR状态TNBC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结果在7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AR阳性率为30.8%(23/75),总c CR率为34.7%,总p CR率为30.7%。AR阴性组和AR阳性组c CR率分别为44.2%(23/52)和13.0%(3/23)(χ2=6.848,P=0.009);两组p CR率分别为40.4%(21/52)、4.3%(2/23)(χ2=7.531,P=0.006)。生存分析显示,AR阳性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低于AR阴性组。结论 AR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对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不敏感,且预后差。检测AR表达有助于判断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