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1例术后胃瘫综台征患者采取综合性保守疗法,同时比较肠内营养(13例)与肠外营养(8例),在胃动力恢复时间、疗程、住院时同、住院费用等方面的结果。结果:21例均痊愈,其中肠内营养组胃动力恢复时间为13d,疗程16d,住院时间21d;肠外营养组分别为21d,25d和34d。18例随访半年,恢复良好.未见并发症。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经综合性保守治疗均又获得良好疗效,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与肠外营养比较,肠内营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Zhang Q  Yu JC  Ma ZQ  Kang WM  Ke MY  Qian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1):728-732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方式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肠激素及胃动力的影响,探究预测手术后发生胃瘫的敏感指标.方法将41例限期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0例)与肠外营养组(PN组,21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7天清晨分别测定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血浆胆囊收缩素(CCK)水平,术前、术后第7天行空腹胃电图(EGG)检查,并连续记录术后胃液引流量.结果(1)胃肠激素:EN组患者术后第7天MTL、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1);两组患者GAS水平无明显差别.(2)胃动力:EGG提示EN组术后第7天胃电节律恢复情况明显优于PN组.结论(1)胃大部切除术严重干扰胃肠激素分泌以及正常胃电节律,抑制了胃蠕动.(2)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用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有益于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及胃动力功能指标的恢复.(3)胃肠激素(GAS、MTL、CCK)和EGG尚不宜作为预测手术后胃瘫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回顾分析27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相关因素,从护理角度探讨其预防措施以及饮食护理在胃瘫病人康复中的作用.结果提示手术早期饮食过渡不当是主要的胃瘫诱发因素.积极稳妥的饮食过渡,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胃瘫发生;加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饮食护理既可减少胃瘫发生,又可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27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肠内营养支持8例(29.6%),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10例(37.0%),单纯肠外营养支持9例(33.3%)。分别于术后平均15、20及23d恢复胃动力。结论肠内营养在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胃癌根治术后PGS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及护理后痊愈。1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胃动力恢复效果欠佳,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后痊愈出院。结论在PGS治疗期间,给予心理、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干预效果,促进早期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作用,评价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肝切除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82例行肝切除术患者,依照围手术期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分为全肠外营养组(23例,简称肠外组)、联合肠内营养组(30例,简称肠内组)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组(29例,简称ω-3 PUFAs组)。肠外组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组在静脉营养支持基础上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ω-3 PUFAs组在肠内组基础上,术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比较3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病率、肝功能等临床指标综合评估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疗效。结果 (1)3组患者术后均无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包括腹腔积液、胸腔积液,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肠外组比较,肠内组、ω-3 PUFAs组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4.624;P =0.001,t =5.019);肠内组、ω-3PUFA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大范围(≥4个肝段)肝切除患者,与肠内组相比,ω-3PUFAs组术后第3、5天ALT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t=2.432;P=0.042,=2.144);(4)对于有肝硬化的患者,与肠内组相比,ω-3 PUFAs组术后第3、5天胆红素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t=2.202;P=0.035,t =2.183)。结论 肝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并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加速患者康复;对于有肝硬化背景及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ω-3 PUFAs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感染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后1~7 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PN)组、肠内营养支持(EN)组、代谢调理(MI)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及精氨酸静脉注射),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观察各组受者术后2周感染率的发生情况。
结果:EN组和MI组术后2周感染率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和M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中,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较之肠外营养更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分析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收集比较胃癌根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治疗结果。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42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OR=-2.69,95%CI (-3.45,-2.13)];排便时间、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间不存在异质性(P>0.05,I2=0%)。结论: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排气时间较肠外营养组短,说明肠内营养符合机体的一般代谢规律,可能是目前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可以促进预后且其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11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5例)和肠外营养组(15例).两组于术前3d至术后8d期间分别给予肠内营养素(安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每日动态监测血糖;术前1d和术后8d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营养支持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均较为满意:3餐前手指末梢血糖为5.0~9.0 mmol/L,3餐后2h手指末梢血糖为7.0~10.0 mmol/L,晚10时和凌晨3时的血糖波动于4.0~8.0 mmol/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小于3.5 mmol/L).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2.4±15.7)h,明显快于肠外营养组的(90.8±22.4) h(P<0.01).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 (650.8±45.8)元,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16.5±152.6)元(P<0.01).结论 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在有效调控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营养支持的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2例SAP患者于入院后第1周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组8例、肠外营养(P)组12例、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C)组1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结果: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组,外周血白蛋白及血糖水平优于E组、P组.结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的维持,对减少SAP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经确诊的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均放置鼻胃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EN)治疗,观察患者的适应情况、肛门排气;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状况的变化,做好肠内营养的护理.结果:本组病例淋巴细胞计数和前白蛋白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变,显示术后早期EN可提高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所有患者胃肠功能均恢复,无再次手术,无相关并发症.结论:腹部术后胃瘫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可以缩短胃瘫的病程,采用鼻胃肠营养管泵入肠内营养的方法即符合生理,经济、安全、方便,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6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1周。检测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营养指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胃瘫患者采取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肠内、外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措施。结果全部患者经14~28 d非手术治疗措施后恢复胃肠蠕动,并逐渐恢复经口正常进食,均顺利出院。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胃瘫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规范手术操作、及时诊断和非手术措施,对防治食管癌术后胃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高危因素。结果焦虑或抑郁、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患者更易发生PGS(P〈0.01);毕Ⅱ式胃肠吻合较毕Ⅰ式更易发生PGS(P〈0.05);经非手术治疗,PGS患者均可康复,平均治愈时间(28.64±15.74)d,其中肠内和肠外营养患者平均治愈时间较全肠外营养患者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营养支持和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有效,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伤性肠破裂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共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7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6.
肝外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外伤肝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方法 将26例肝外伤实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1周,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的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恢复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及营养支持的费用的异同。结果 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组其术后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更加经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外伤肝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营养风险筛查及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模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参照NRS 2002工具标准,36例患者住院后第1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术后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30例患者术前不进行任何营养评价,术后全部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术后SIRS发生情况、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谷丙转氨酶(AST)及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SIRS发生率、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肝癌手术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营养风险者,术前、术后联合营养支持有益于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和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兆林  彭威  迟强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1):758-760
目的 总结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并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出现症状时间为术后4~18 d,平均(7.5±1.1)d.所有患者均给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高渗盐水洗胃、应用促胃动力药物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腹部理疗及心理干预,1例再次手术切除全胃,1例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治疗.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6~45 d,平均(20.1±2.7)d后恢复胃功能.结论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治疗可采用营养支持和促胃动力药物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患者一般都可痊愈.再次手术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增加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制定合理有交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在术后3-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基水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2例生存超过200d;2例现仍存活,生活质量良好。1例已度过3年,1例现存活3个月。结论 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提高手术耐力,术后视移植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适当选择易于移植肝恢复的营养要素和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宜尽早开始EN,辅助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术后营养支持的方法。方法 根据5例患术前,术后的代谢特点,术前给予肠内营养,必要时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术后早期(1-4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辅以白蛋白;肠道功能恢复后应实施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相结合的营养方案,7-10d后恢复经口饮食。结果 5例患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术前营养状态与肝移植后疗效密切相关,术前应适当,合理有效地给予营养支持。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前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以利于供肝功能的恢复;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宜尽快开始EN,同时结合PN,尽早过度到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