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CA)是指脑脊液样的无色透明液体被包裹在蛛网膜所构成的袋状结构内形成的囊肿,发病率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0.4%~1.0%。随着CT及MRI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国内报道逐渐增多,目前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但仍在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法。根据发病原因,大多数作者把IA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为先天性发生的异常而形成囊肿,继发性是因颅内炎症及颅脑损伤等原因致蛛网膜粘连形成囊肿。  相似文献   

2.
脊髓蛛网膜炎,又称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此病引起蛛网膜增厚与脊髓,脊神经根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并能导致脊髓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在脊髓压迫症中占第二位[1]1977年在荷兰(Vtrech)召开了以腰骶部蛛网膜炎为中心议题的国际会议。1978年在Spine杂志报道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从临床及放射学对本病作了进一步深入探讨[2]。现将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脊髓蛛网膜炎发生原因至今仍有争论,概括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实际上前者发病率相当少见,文献报道仅占37%,而继发性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炎症。包括:(1)感…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囊肿(IAC)多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囊肿。极少数由于颅脑外伤或颅内炎症病变后形成后天的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在临床出现颅内压力增高,脑积水或脑局灶性压迫症状时,可行开颅手术切除囊肿,如囊肿切除困难,或切除后有再形成囊肿的可能,或有导水管狭窄时,则应行囊肿-腹腔分流手术。1995~2002年,我们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37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4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多为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症状本身无特征性.认为术中应尽量切除囊壁,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蛛网膜下池疏通是手术成功,防止复发的关键.同时要严密缝合硬膜,防止切口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5.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arachnoidcyst,IAC)是指脑脊液样无色清亮液体被包裹在蛛网膜所构成的袋状结构内而形成的囊肿。1816年HOWShip最早报道,约为颅内占位病变的0.4%~1.0%[1,2]。本组患者占同期颅内占位病变人数的0.51%,我们对500例临床病史确切,符合原发性或继发性IAC的低场或高场MRI进行双盲阅片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500例1*C,男358例,女142例,男女之比2.5:卫;年龄2.5~88岁。300例做了低场MRI,200例做了高场MRI检查。低场MRI仪为国产AS015P,场强0.15T,扫描参数:SETIWI(自…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它的主要病因是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为最常见,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次之。它主要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交叉处,主要表现为突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伴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颅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096左右。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200例SAH患者。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鼻窦囊肿致单眼突出首诊眼科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眼眼球突出在眼科门诊较为常见,一般常见于眶内原发性占位性病变眶内炎症、外伤等原因,也常见于眶外原发性占位性病变,侵入眶内形成继发性占位性病变.作者总结了眼科门诊鼻窦囊肿致单眼眼球突出,而首诊眼科50例病人(鼻窦囊肿之外的其他鼻窦病变所致的单眼突出,不列入本文的统计之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由颅内肿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及多发性硬化等原因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无明显原因引起的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电击样、撕裂样的剧烈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异常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oot entry zone,REZ)造成了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应用激素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探讨王晓云,王清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可分损伤性与非损伤性(自发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分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引起,无局灶体征;继发性是指脑实质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  相似文献   

11.
梁锐  罗林 《九江医学》2010,(1):87-87,9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通常为脑底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又称原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一般所谓的SAH仅指原发性SAH.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陛脑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足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根据此病病情重、变化快、易复发的特点,做好临床护理对预防再出血,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5岁,因发现下腹部膨隆、胀痛1个月入院。患者月经正常,近期腹部膨隆明显,腹部B超提示:腹腔内巨大囊肿。查体:T37.5℃,P76次/分,BP97/6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无痛苦,腹部膨隆,无压痛及腹膜刺激征。妇科未查。临床初步诊断为:腹腔囊肿,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侧卵巢表面与囊肿相连,囊肿大小40cm×38cm×20cm,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行卵巢囊肿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病理检查:肉眼观察,灰白色囊性肿物1个,大小40cm×36cm×20cm,表面光滑,剖开为单房状,囊内流出淡黄色液体,囊内壁见大小为4cm×3cm×2cm的实性结节,切面灰白色,组织脆软。镜下所见:癌组织呈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部分区域为实性细胞团,乳头层次多,腺体排列紊乱,胞浆少,胞核异型性明显,分裂象多见,间质浸润。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中风的并发症不仅发生率高,而且易使病情恶化,以至死亡。因此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作者对出血性中风128例中发生并发症的58例,就其并发症及预防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中男性74例,女性54例;年龄21~88岁,平均62.8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和头颅CT证实,其中脑出血112例,引起继发性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16例。2并发症:本组发生并发症的共58例。58例中内囊出血36例,背侧丘脑及下丘脑出血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2例。其并发症见表1。表158例…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或牙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每年的患病率约为183/10万人。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前者病因大多是该神经退行性改变,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后者病因是三叉神经根受异位血管、肿瘤、蛛网膜囊肿或粘连,或是骨性压迫所致。长期发作的病人疼痛难忍,可发生精神性格的改变,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治疗属于对症治疗。目前卡马西平(或得理多)为缓解疼痛最有效的药物,但长期使用药效逐渐减低,增加用药量亦不能控制疼痛,且长期用药和增加药量而出现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不能耐…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性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SAH是指脑底部或表面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性疾病。继发性SAH是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性疾病。年发病率为(5~20)/10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属中医学“中风”、“头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急危重病,发病急,病死率高,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从而提高了治愈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两种: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系颅底或表面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②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系脑实质内出血后,血液穿破脑组织而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者。笔者重点讨论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继发性SAH和原发性SAH,间隔2d~3d置换1次,可置换2次~5次。结果:27例首次脑脊液置换后头痛明显减轻,烦躁病人变安静,明显优于单用甘露醇的效果。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能降低原发性SAH和继发性SAH的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清除脑血管内活性物质,防止脑血管痉挛,减少蛛网膜粘连,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因各种原因所致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总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常见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70%),其次为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