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查见多发消化道息肉,15例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5例有明确的家族史。18例均有诊断明确的PJ息肉,9例伴有假浸润,3例假浸润腺体形成黏液性囊肿;18例中有4例伴发腺瘤,3例伴发恶性肿瘤(2例为息肉恶变,1例合并甲状腺癌)。18例均符合PJs。PJ息肉中假浸润的腺体呈小叶状,无异型性及间质反应,P53、Ki67表达于小叶状腺体的周边,黏液囊肿内的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与普通浸润性腺癌、黏液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鉴别。结论 PJs以皮肤黏膜色素斑、多发胃肠道息肉和家族遗传为特点,PJ息肉典型的组织学特点是树枝状增生的平滑肌束,表面被覆黏膜组织形成小叶状结构;典型的组织学特点结合明确的临床特点(皮肤黏膜色素斑、家族史)即可作出PJs的诊断;典型的PJs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和浸润性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大肠幼年性息肉的结肠镜下特点、结肠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行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大肠幼年性息肉70例,对其结肠镜下病变特点、结肠镜下操作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我院结肠镜检查7512例,发现大肠息肉的806例,病理活检诊断大肠幼年性息肉并坚持随访2年的病例70例。本研究发现,70例患者的大肠幼年性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66(94.29%)],其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52(74.29%)]。70例患者均经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由医护给予专业术后指导。全部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抬举后圈套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大肠幼年性息肉病变以单发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通过完备的术前检查、充分的肠道准备、恰当的术后医嘱,在电子结肠镜下使用注射后圈套法切除大肠幼年性息肉是安全的、治疗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息肉直径0.6~2.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EMR治疗。结果 98例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术前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均为广基隆起性病变,共120枚,行EMR,留取完整标本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13例,高级别瘤变4例,局部癌变3例,7例切缘均无癌细胞,未追加外科手术。1个月后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高级别瘤变及局部癌变7例随访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它处转移。结论对于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行EMR较既往单纯的高频电灼或氩离子凝固术有助于发现早期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我科1989-04/1997-06共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115例,男48例,女67例,年龄20岁~85岁,平均44岁.病程1mo~15a,其中55例有右上腹不适隐痛,20例有放射痛.60例为体检时发现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组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82例为胆囊息肉或占位,28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5例为胆囊结石,无胆囊癌诊断.全组均行胆囊切除术,其中有2例术中诊断为胆囊癌的患者行胆囊床处肝部分切除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送病理检查,其中良性病变109例,包括胆固醇息肉74例,炎性息肉8例,腺瘤样息肉21例(其中乳头状息肉8例);腺肌病6例.恶性病…  相似文献   

5.
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方法 运用Olympus PCF-20型小儿肠镜诊断与治疗小儿大肠外科疾患776例。结果 共诊治大肠息肉病659例,其中幼年性大肠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653例,内镜下YAG激光摘除术或高频电凝切除治疗325例,注射止血剂后镜下摘除法治疗328例,摘除息肉391枚;诊断家庭性息肉病4例;Peutz-Jeghers综合征2例,均在内镜下摘除息肉。诊断先天性巨结肠42例,其中短段型7例,常见型32例,长段型3例,发现合并慢性结肠炎32例,肠息肉6例,肠虫病2例。巨结肠术后随访7例,发现皱譬襞样增生物并盲袋、吻合肉芽肿、肛周脓肿并肛瘘各1例。诊断肠套叠75例,内镜下加压整复70例,失败5例。结论 大肠镜是诊断治疗小儿外科疾患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1对象和方法l.1对象本组106例中,男76例,女30例,年龄7岁~79岁,平均54岁.临床有便血者29例,其余无明显相关症状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106例中单发息肉58例,多发息肉48例直肠息肉142颗,乙状结肠息肉86颗,降结肠以上息肉26颗其中有蒂息肉38颗,亚蒂息肉164颗.息肉直径0.3crn~3crn.106例全部经肠镜活俭,其中腺癌性息肉7颗,息肉伴不典型增生36颗,其余均为炎性息肉1.2方法术前准备与结肠镜检查相同,术前15whn肌汪654-210g,内镜发现息肉后,尽可能调整息肉置于内镜正前方Zcrn~3cm处,然后将微波治疗电极进活检孔,根据息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黏膜-黏膜下拉长型息肉(CMSE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CMSEP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文献讨论CMSE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CMSEP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45和75岁,其中2例位于横结肠,1例位于直肠.肠镜下,3例均表现为长蒂息肉,其中2例息肉表面光滑,颜色与肠黏膜相近;1例息肉顶部糜烂充血.光学显微镜下3例病变相似,病变轴心为扩张的黏膜下层,表面为肠黏膜层,轴心的黏膜下层内可见与病变的长轴平行且扩张的厚壁血管,其中1例顶部有糜烂的息肉呈腺癌改变.结论 CMSEP是一种独特的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肠镜和病理学表现,绝大多数为良性改变,但少数病例可以发生恶性改变;组织学上应与黏膜脱垂综合征相关的炎性息肉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结肠丝状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疾病,通常见于有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史的患者,近日,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1例无明确IBD病史的结肠丝状息肉患者,特报道如下:肠镜检查时,于患者升结肠和降结肠可见许多手指样息肉。内镜医师应当熟悉结肠丝状息肉病的各种形态以作出正确诊断。虽然结肠丝状息肉病似乎无高的致癌潜能,但仍需要规律的随访。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四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发性出血在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发生率低,但危害较大,我院发生4例,采用不同方法均顺利止血,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27岁~38岁。大肠单发息肉2例,多发性息肉2例,其中1例乙状结肠密集15颗息肉;息肉大小0.5~2.0cm。全部病例均在术前查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并每日肌肉注射维生素K120mg,3d后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息肉切除后均留下白色电凝面,观察1~3min无出血后退镜。术后进流质饮食1~3d,常规应用止血敏、止血芳酸及抗生素。出血发生时间为息肉切除术后48h~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EMR治疗扁平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20例内镜下行EMR治疗扁平息肉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进行观察研究,总结EMR手术的护理体会及术中配合要点。结果 120例扁平息肉完整剥离,治疗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气刀成功止血。一例出现术中穿孔经金属钛夹缝合,未出现感染等其它并发症。术后2个月、1年复查胃镜发现所有病例手术创面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配合默契、熟练的技巧、术后病情观察以及出院后的健康宣教是保证EMR手术治疗扁平息肉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大多数是胆固醇息肉,超声诊断胆囊息肉的特异性为93.9%,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有用手段。但术前早期诊断胆囊癌仍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探寻更精确地区分良、恶性息肉样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经皮胆囊镜检查及治疗胆囊小息肉病变24例。通过胆囊镜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20例定性为非肿瘤性息肉者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术,未发生并发症。具有痛苦小,康复快,近期内临床效果较满意。作者认为胆固醇性息肉为其最佳适应证。4例定性为肿瘤性者,其中腺瘤3例、腺瘤内癌1例均中转胆囊切除术,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ET-CT对大肠恶性肿瘤原发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44例经PET-CT检查考虑为大肠恶性肿瘤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结直肠癌27例、恶性淋巴瘤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8例、未见异常8例.结论 PET-CT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灵敏度高、假阴性率低.但由于肠道本身的生理摄取、炎症、息肉等良性病变可致FDG-PET高摄取使之假阳性率较高.因此当肠道出现阳性显像时,不可轻易作出恶性肿瘤的诊断,而应行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分析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组织学特点,制定相应的诊断依据,探讨CLE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12月间共计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已被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40例患者(48个结直肠息肉)和前瞻性研究的50例患者(106个结直肠息肉).同时选取10处正常黏膜作为对比.首先对48个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病变(腺瘤性息肉22个,非腺瘤性息肉26个)进行CLE图像分析,制定CLE下鉴别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依据.然后应用该依据对106个结直肠息肉进行前瞻性CLE诊断,最终将CLE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作比较,评价CLE的诊断效率.结果 在48个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22个,非腺瘤性息肉26个.CLE诊断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94.0%、特异度92.9%、准确率93.4%、阳性预测值92.2%,阴性预测值94.5%;CLE诊断非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92.9%、特异度94%、准确率93.4%、阳性预测值94.5%,阴性预测值92.2%.CLE与组织病理在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时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3).结论 CLE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中精度较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及时发现结直肠癌前病变提供了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玉秀 《山东医药》1997,37(6):41-42
大肠恶性息肉的内镜治疗河南省人民医院(450003)杨玉秀恶性息肉是早期大肠癌的主要表现形式,常在内镜下切除息肉后作出诊断。由于恶变早期癌灶可处于不同的位置和深度,故仅靠内镜下活检极易漏诊。1969年,Wolf和Shinya首先介绍了纤维结肠镜下息肉...  相似文献   

16.
大肠增生性息肉是一种良性非肿瘤性疾病,老年人常见。我们报告107例增生性息肉,讨论其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息肉摘除后的随访情况。一、材料与方法1989年至1997年,我院肠镜室共检出增生性息肉107例,共139颗息肉。每次检查均详细记录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位置和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对小的息肉用活检钳直接咬下病灶送病理检查,较大的息肉用高频电切除。组织学诊断标准按《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进行。并在息肉切除后1年左右行大肠镜复查。二、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增生性息肉患者男性65例,女性42例。年龄2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单发与多发结肠息肉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武汉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 260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结肠息肉切除患者,按照镜下息肉数目分为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两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史、息肉数目、息肉的病理类型,比较单发与多发结肠息肉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结果 1 2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单发结肠息肉856例,多发结肠息肉404例。无论是单发还是多发息肉,在男性患者中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 0. 05);50岁年龄组的单发息肉检出率高于≥50岁年龄组,而在≥50岁年龄组中多发息肉的检出率高于50岁年龄组(P 0. 01);无论是单发息肉还是多发息肉,在有症状患者中的检出率均高于无症状患者(P 0. 01);以腹泻、便血为首要症状的患者中多发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发息肉(P 0. 01)。绒毛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在多发息肉中的检出率高于单发息肉,其余病理类型均在单发息肉中的检出率高于多发息肉(P 0. 05)。结论结肠息肉好发于男性,高龄、首发症状为腹泻及便血者有更高的多发息肉检出率,绒毛状腺瘤和增生性息中肉多发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单发息肉,临床中对此类患者行内镜检查时,应更为仔细,降低多发息肉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切除大肠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73例经结肠镜诊断的大肠息肉,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法予以摘除,观察创面情况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73例患者均顺利摘除,无出血和穿孔发生,且创面较常规电凝摘除浅。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用于切除大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息肉组织的临床病理状况。方法 回顾 5年间在我院接受大肠息肉电切的病例 ,对比分析每一病例电切前、后的临床报告及病理诊断 ,要求 :①电切前后的病理来源于同一息肉 ;②对多次电切病例只取第一次进入病例分析 ;③多发息肉患者取第一枚电切息肉入组 ,其余排除 ;④去除电切前活检已有癌变的病例。结果 在 2 2 0例中符合要求的共 12 0例 ,年龄 5 9 8± 13 3岁 ,其中男性占 65 8% ;活检和电切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 3 3 % (4 0 / 12 0 ) (P <0 0 1) ;活检和电切分别诊断腺瘤性息肉 88例 (73 3 % )和 10 0例 (83 3 % ) ,其中不典型增生分别有 2 9例 (3 3 0 % )和 46例 (4 6 0 % ) (P <0 1) ;电切后发现 5例腺瘤性息肉癌变 ,占 5 % (5 / 10 0 ) ,全部来源于 2 7例绒毛状腺瘤 (占其中 18 5 % ) ;活检诊为炎性的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病例 ,电切后分别有 60 % (15 / 2 5 )和 4/ 7被诊断为其它息肉类型 ;电切后发现活检未曾诊断的幼年性息肉 2例、间质瘤 2例、平滑肌瘤 1例 :绒毛状腺瘤的直径较大 ,为 1 43± 0 5 8cm ,其余各型息肉直径均在 1cm左右 ;癌变息肉直径最大 ,达 1 8± 0 5 7cm ,其最小直径是 1cm。结论 大肠息肉电切前后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异 ,活检  相似文献   

20.
笔者将45例胆囊息肉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与B超声像图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及声像图特征。 资料分析:本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24~73岁,平均42.3岁;病史5个月~15年。27例表现有右上腹隐痛及不适,18例无任何症状。4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病理结果为:胆固醇性息肉19例、炎性息肉11例、单纯性腺瘤7例、乳头状腺瘤6例、腺肌瘤样增生2例。本组45例的术前B超检出率为91.1%(41/45),其假阴性率为8.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