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丽 《华北国防医药》2005,17(2):120-120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优普同)为复方制剂,其成分为头孢哌酮钠和舒巴坦钠(1:1)。头孢哌酮为第3代头孢菌素,舒巴坦除对淋菌和不动杆菌属有抗菌活性外,不具有其他抗菌活性,它可增强头孢哌酮抗多种β-内酰胺酶降解的能力。甲磺酸培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甲培新)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笔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以上两种抗生素连续输入时,莫菲滴管内立即出现白色絮状物,放置24小时不消失。  相似文献   

2.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8:1)的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8:1)复方制剂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与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以8:1配比,体外抗菌谱较头孢哌酮扩大,对产酶菌珠,二者合用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头孢哌酮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相似。杀菌活性的结果显示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坦钠以8:1配比合用对所测产酶菌的MBC90的值是MIC90值的4-8倍,提示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以8:1配比合用对产酶菌有较强的杀菌活性。MIC值随细菌接种量的增高而增高;对G杆菌的MIC值随p;H值升高而下降,对金葡菌、表葡菌的MIC值随pH值升高而上升;MIC值随血清蛋白浓度的提高而增高。结论: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头孢哌酮钠/他唑巴钠(8:1)有较强的抗菌和杀菌活性。细菌所处的条件不同会影响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配比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配比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1、2∶1、1∶1)及单纯头孢哌酮钠对临床分离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选出最佳的组合方案.方法 采用连续试管稀释法,测定不同配比药物对所选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论是标准菌株还是临床分离的菌株,其MIC及MBC均明显低于单纯的头孢哌酮钠,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单纯头孢哌酮钠.且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中,当头孢哌酮钠的量一定时,增加舒巴坦钠的量对抗菌活性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在本次研究的4种配比中1∶1复方的抗菌效果最佳.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荣端  刘英发  闫记灵  陈歧辉 《河北医药》2009,31(18):2436-2437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且较难控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是在头孢哌酮钠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新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是头孢哌酮钠与舒巴坦钠以1:1比例配制的供注射用的超广谱强抗菌联合制剂,较目前临床应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更广。本研究观察了86例在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时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及评价头孢哌酮钠 /三唑巴坦钠以 1∶ 1、2∶ 1、4∶ 1、8∶ 1配比的复方制剂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及其对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 ,拟找出头孢哌酮钠与三唑巴坦钠的最佳配比 ,为进一步开发头孢哌酮 /三唑巴坦复方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哌酮钠 /三唑巴坦钠复方制剂 (1∶ 1、2∶ 1、4∶ 1、8∶ 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 (包括产 β-内酰胺酶和产超广谱酶 ESBL s菌株 )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对产酶金葡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哌酮钠 /三唑巴坦钠复方制剂 (1∶ 1、2∶ 1、4∶ 1、8∶ 1)及单用头孢哌酮对 8种标准 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并与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等 β-内酰胺抗生素进行比较。比较小鼠一次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 /三唑巴坦钠 (4∶ 1)的急性毒性。结果 头孢哌酮钠 /三唑巴坦钠以 1∶ 1、2∶ 1、4∶ 1和 8∶ 1配伍均可比单用头孢哌酮对产酶耐药菌株的 MIC50 降低 1/ 2~ 1/ 6 4 ,其中 1∶ 1、2∶ 1、4∶ 1的体外抗菌活力基本相同 ,略强于 8∶ 1。4∶ 1配伍体外活性与头孢哌酮 /舒巴坦相当。头孢哌酮钠/三唑巴坦钠 (4∶ 1)比单用头孢哌酮对  相似文献   

6.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复方制剂,头孢哌酮通过在细菌繁殖期抑制细菌细胞壁黏多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舒巴坦对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的多种重要的β内酰胺酶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对所有对头孢哌酮敏感的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徐艳琼  张丽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823-3823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商品名为美维),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抗菌成分是头孢哌酮,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在细菌繁殖期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的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与方法 用Bliss法检测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0 5 )的抗菌活性 ,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4:0 5 )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体内抗菌活性ED50 分别为 92 0mg·kg-1和 3 4mg·kg-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1∶1)的ED50 值为 16 4 0mg·kg-1和 6 9mg·kg-1,单组分头孢哌酮钠的ED50 值分别为 2 5 6 5mg·kg-1和 38 9mg·kg-1。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4∶0 5 )对绿脓杆菌感染小鼠的体内抗菌活性ED50 为 10 3 3mg·kg-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1∶1)的ED50 为 16 5 2mg·kg-1。结论 国产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小鼠有明显抗菌作用 ,且抗菌作用明显优于头孢哌酮钠单组分和海舒必  相似文献   

9.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复合制剂。舒巴坦为广谱酶抑制剂,同时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头孢哌酮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二者联合不仅对阴性杆菌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抗菌活性,抗菌作用是头孢哌酮单用的4倍,而且保护头孢哌酮钠不受β-内酰胺酶水解,主要用于由敏感菌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膜  相似文献   

1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按发现年代以及抗菌性质可分为一、二、三、四代。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复方制剂,头孢哌酮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舒巴坦对其他细菌无抗菌活性,但可以保护头孢哌酮钠β-内酰胺免受耐药菌β-内酰胺酶的水解破坏,两者合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所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而深受广大临床医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头孢噻肟钠治疗外科急腹症中度感染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外科急腹症病例109例,随机对照治疗,分为两组,其中头孢哌酮纳舒巴坦钠与头孢噻肟钠组分别为:55与54例,两组剂量均为4g/d、bid静脉滴注,疗程为5~10d。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头孢噻肟钠的临床有效率为:90.91%和79.6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24%和72.34%,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明显优于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和5.56%,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外科急腹症中度感染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康利必欣 (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 2∶1)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研究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 2∶1和 1∶1配比制剂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 2∶1和 1∶ 1两种配比的复方制剂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2、4mg·L-1,对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0 0 6、0 13mg·L-1,对克雷伯菌属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4、8mg·L-1;耐药率分别为 3 0 %、18%、1 0 %、4 5 %。结论康利必欣 (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 1∶1的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康利必欣(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和11配比制剂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和11两种配比的复方制剂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4 mg·L-1,对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0.13 mg·L-1,对克雷伯菌属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8 mg·L-1;耐药率分别为3.0%、18%、1.0%、4.5%.结论康利必欣(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11的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关物质及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降解物等有关物质的方法.考察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稳定性.方法:以ODS C18柱为分析柱,流动相为0.005 mol·L-1四丁基氢氧化铵(用1 mol·L-1的磷酸调节pH至4.0)-乙腈(750:250),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建立的HPLC方法,可同时测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的头孢哌酮降解物B和其它有关物质.考察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稳定性.结论:该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合于该药生产及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注射用海舒必(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广谱抗菌药物,收载于现行的卫生部药品标准中,其鉴别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基层单位受仪器等条件的限制,我们探讨用薄层色谱法对头孢哌酮和舒巴坦进行快速鉴别,结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三种产酶菌体内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细菌感染动物模型测定不同配比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0%有效剂量动物保护试验。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1,3∶1,1∶1,1∶3)对产酶大肠杆菌(3128)ED50值分别比头孢哌酮钠强1.18,1.89,1.99和2.08倍;对绿脓杆菌(3329)ED50值分别比头孢哌酮钠强2.10,3.22,3.30和3.57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3711)ED50值分别比CFP强1.24,1.85,2.16和2.26倍。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1,1∶1,1∶3)对产酶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头孢哌酮钠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1)。  相似文献   

17.
姚蕾  顾立素  胡昌勤 《药品评价》2006,3(4):282-285
目的对国产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方法按中国药典及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利用统计手段分析检验结果。结果30个企业生产的54批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中.17批不合格,占31.5%,涉及10个厂家。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溶液的澄清度和头孢哌酮的纯度。结论目前国产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头孢哌酮的稳定性和溶液的澄清度.其中头孢哌酮钠的质量是决定制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究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几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提供联合用药的实验依据。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分离自临床感染患者的4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及异帕米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吡肟、比阿培南两两联用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除异帕米星对鲍曼不动杆菌显示一定的体外抗菌活性外,其余11种全部表现为强耐药;而联合用药的实验结果显示:异帕米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后FIC均小于1,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比阿培南的联合抑菌指数(FIC)>1占40%,头孢吡肟的FIC>1占30%,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已经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临床可优先选择异帕米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头孢吡肟、比阿培南的联合进行治疗,以防耐药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扩散,并注意消毒与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合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安全性高,近6个月来我院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PZ-SBT)及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对小鼠的体内抗菌活性.方法采用临床近两年分离的细菌感染小鼠,感染即刻和6h给予药物治疗按Bliss法计算ED50值.结果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2:1)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ED50分别为179.8mg·kg-1、3.3mg·kg-1、4.3mg·kg-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ED50分别为:248.5mg·kg-1、4.6mg·kg-1、29.2mg·kg-1.结论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菌效果明显优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