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目前有关髌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尸体标本上,应用现代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的报道较少。 目的:建立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 方法:选择1名成年女性志愿者,行下肢薄层CT扫描,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 软件通过Region growing提取右侧髌骨polylines,导入Geomagic studio 10.0建立髌骨几何模型。将髌骨几何模型导入PRO/E 2.0软件中,利用软件中的分割功能模拟髌骨骨折,利用软件中的扫描功能,生成两根折弯的克氏针和环形钢丝,建立三维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模型,导入ANSY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 N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其位移及变形特点。 结果与结论:AO张力带有多向加压作用,及明显对抗股四头肌向上拉应力的作用。提示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建立的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有效,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张力带内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可吸收材料(可吸收张力带加可吸收棒或螺钉)和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在髌骨横断性骨折的修复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可吸收材料替代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的可行性。方法:取8具新鲜髌骨标本(附髌韧带和股四头肌),随机分成2组,制成横断骨折模型,分别用可吸收材料、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测定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骨折端分离1.0mm为固定失效。结果:两种内固定方法均能满足1KN股四头肌收缩力,可吸收材料与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具有优越的生物性能和良好的骨折断端稳定性,在髌骨横断性骨折内固定中替代钢丝张力带和克氏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骨科置入材料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环扎及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2001-05/2006-02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环扎及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2岁;髌骨横形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10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手术时间为受伤后2~6 h。分别于术后4,6,8,10周拍X射线片检查,观察材料及宿主反应。按陆裕朴等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1例随访4个月,5例随访6个月,5例随访8个月,4例随访10个月,3例随访12个月,2例随访14个月,1例随访18个月,1例随访24个月。①患膝X射线片评估:骨折解剖复位率达100%。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 ~ 10周,平均为6周。②疗效:优20例,良2例。③材料反应:术后内固定物未见腐蚀、松动、断裂。④宿主反应:待骨折愈合,内固定取出时,发现在钢丝接头处有囊膜形成。 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环扎及张力带内固定坚强可靠,无软组织刺激引起的疼痛及钢丝松动现象,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许多研究均特别强调镍离子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腐蚀过程中的溶解作用,而这些离子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应用各种表面处理措施可提高镍钛合金内植入材料的抗腐蚀能力。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非常有必要对表面修饰后镍钛合金的特征进行分析。 目的:观察表面改性及未改性的弹性镍钛合金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同时设置髓内钉内固定材料做对照,比较弹性内固定材料在持续应压力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和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4H8-40型)由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髓内针(ZQY-01型 2X150)由天津市金兴达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选择清洁级4~6月龄的青紫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髓内针内固定组,每组10只。每只兔1%戊巴比妥钠(25 mg/kg)麻醉后行股外侧切口,制成股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分别用上述材料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取骨折局部骨痂,检测单位骨痂中无机物含量及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并取局部肌肉组织、肝组织及脑组织测定镍离子含量。 结果:①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骨痂中无机物含量,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均高于髓内针内固定组(P < 0.05)。②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和髓内针内固定组肝、脑、骨折周围肌肉组织内镍离子的含量低于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P < 0.05)。 结论:弹性内固定明显促进骨折愈合,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的组织相容性优于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 关键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镀膜;骨折;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镍钛聚髌器结合可吸收线缝扎置入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可避免骨折块移位情况。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结合可吸收线缝扎置入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53例患者,根据AO分型:B3型8例,C2、C3型45例。其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17~72岁,平均36.8岁。观察可吸收线缝扎结合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53例中失访15例,38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再骨折发生,置入后发生切口表浅感染3例,膝关节滑膜炎2例,原有骨性关节炎一过性加重1例。按Lysholm&Gillquist 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7%。提示,镍钛聚髌器具有“动力性张力带作用”可以复位及固定髌骨骨折,结合可吸收线缝扎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使骨折块紧密接触,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背景:3枚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标准操作技术,但其并发症较多,改进内置物的设计是减少并发症的途径之一。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内固定物,即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与AO7.3 mm空心钉的物理参数。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8-04/07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8对尸体骨来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加工车间制作。 方法:将8对尸体骨标本随机分为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固定组和7.3 mm空心钉固定组,于股骨颈最窄处截骨,制作经颈型股骨颈骨折模型,测定每个标本的骨折断面面积以及股骨头的体积。然后直视下复位骨折,按照预先设计的操作步骤分别应用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和AO7.3 mm空心钉进行固定;在固定完毕后的X射线片上测定内固定物在股骨头内的深度,计算体积。 主要观察指标:内置物截面积/骨折断面面积以及内置物体积/股骨头体积。 结果:两组骨折断面面积、内置物截面积/骨折断面面积、股骨头体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空心钉组内置物体积、内置物体积与股骨头体积的比值大于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组(P < 0.05)。 结论:与AO7.3 mm空心钉相比,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固定股骨颈骨折,减小了内置物所占股骨头空间,减少了内置物的数量,明显简化了操作难度,创伤小,有可能替代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研究多以传感器研究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骨折生物力学特点,存在直接接触、精度低等缺点。 目的:以数字散斑法测试成人胫骨加压钢板内固定中骨折断端第4颗和第5颗螺钉在不同拉力条件下的平均位移。 方法:测试之前在所有成人胫骨标本表面喷涂银漆粉,用于数字散斑测量。横行截断胫骨中点,制造胫骨干中段骨折模型。将加压钢板置入胫骨后外侧骨膜下,骨折端两侧各4枚螺钉穿透4层骨皮质。标本分6个状态:A,8枚螺钉加压胫骨内固定(未锯断,模拟骨愈合状态);B,在A组的基础上胫骨中点锯断;C,在B组的基础上去掉上面第1颗螺钉;D,在C组的基础上去掉下面第1颗螺钉;E,在D组的基础上去掉上面第2颗螺钉;F,在E组的基础上去掉下面第2颗螺钉,按A~F组测量顺序进行测量。在100,500 N拉力下,用CSS-4410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拉力测量骨折断端近侧第4颗与第5螺钉的位移。 结果与结论:方差分析显示在100 N拉力下(F=3.107),A组与F组比较方差的P < 0.05;在500 N拉力下(F=4.719),A组与F组比较方差的P值< 0.05。说明靠近骨折线的螺钉承受较大的应力,容易断裂,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时,经过推断假定其螺钉直径建议增加1.0~2.0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8-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髌骨骨不连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髌骨骨折距本次手术时间5~28个月。均采用以镍钛聚髌器为主要内固定方式,适当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骨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膝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至7.5年。术后3~12周,平均8.6周膝关节屈伸水平与健侧相仿,无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张春才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8%。 结论:伴有膝关节功能障碍的髌骨骨不连,通过手术重建关节面的平整性,有效固定并早期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是挽救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天鹅记忆接骨器能对长骨干形成三维立体固定,保证骨折端稳定,并在骨折端间产生持续动态的压应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于骨生长代谢、细胞分化和有丝分裂都有调节作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能促进细胞增生,刺激骨和软骨形成。 目的:定量检测天鹅记忆接骨器与传统固定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下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动物实验,于2007-01/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天鹅记忆接骨器为含镍50%~53%的镍钛合金板材,形状恢复温度为(33±2)℃,由兰州西脉生物医疗器械公司定制。 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选择兔一侧肱骨,截骨后用天鹅记忆接骨器固定;对侧肱骨同法截骨后,在相应位置用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内固定后第2,3,4,6,8,12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以骨折线两侧 0.5 cm范围内为取材区,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天鹅记忆接骨器组和动力加压接骨板组。 主要观察指标:天鹅记忆接骨器、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后2,3,4,6,8,12周兔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 结果:天鹅记忆接骨器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内固定后2周逐渐增高,6周时达到顶峰,8~12周逐渐下降。动力加压接骨板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内固定后2周逐渐增高,8周时达到顶峰,12周下降。内固定后2,8,12周,两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3,4,6周,天鹅记忆接骨器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明显高于动力加压接骨板组(P < 0.05),4周时差异最大。 结论:与传统固定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相比,天鹅记忆接骨器独特的持续动态加压应力和三维立体固定能明显促进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分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目前前路中空加压螺钉固定被认为是治疗齿突骨折的较理想方法。 目的:比较不同前路内固定螺钉的生物力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6-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和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均为钛合金材料,由苏州双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制作。 方法:20具防腐尸体头颈复合体(C0~C3)标本,甲醛浸泡不超过3个月,剔除其肌肉、韧带,取其枢椎标本,制成齿突Ⅱ型骨折模型。实验分为2组,双头螺纹螺钉组和单头螺纹螺钉组分别用双头螺纹和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固定骨折,每组10例。 主要观察指标:测试两种螺钉的剪切刚度和最大拔出力。 结果:双头螺纹螺钉组的剪切刚度明显高于单头螺纹螺钉组(P < 0.01)。而最大拔出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治疗齿突骨折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于骨质梳松者和手术操作引起钉道扩大的患者,应首选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内固定材料置入在髌骨粉碎性骨折应用中的特点。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为内固定材料在髌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研究;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不同类型骨折选取内固定方式也不尽一样。髌骨横型骨折张力带固定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粉碎性骨折不如横行骨折固定确切,且并发症较多;镍钛–聚髌器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其材料的过敏性与致癌性限制了其应用,并且它也无法适用于各种粉碎性骨折;丝线或钢丝环扎可适合各种类型的粉碎性骨折,但是其固定力量不足,金属环扎尚容易产生感染、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髌骨粉碎性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适合各种程度粉碎性骨折的材料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比较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在恶性食管狭窄患者中适用性、有效性、术后副作用、并发症和生物相容性等各项临床验证指标。方法:79例晚期食管癌目的:比较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在恶性食管狭窄患者中的适用性、有效性、术后副作用、并发症和生物相容性等各项临床验证指标。 方法:选择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食管癌合并食管狭窄患者79例,男44例,女35例,年龄47~78岁。根据入院时间分为Z型不锈钢支架组(n=38)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组(n=41),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支架置入后分别对食管支架可靠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副作用、并发症和材料与组织生物相容性指标进行观察。 结果:79例食管癌合并食管狭窄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可靠性指标评估中,两组患者完全可靠、部分可靠及不可靠例数分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有效性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完全有效、部分有效及无效例数分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后副作用和并发症指标相比,Z型不锈钢支架组VRS疼痛分级、恶心和呕吐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组(P < 0.05~0.01),余下各种副作用和并发症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P > 0.05)。支架材料与组织生物相容性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无全身毒性及超敏反应发生,造血系统细胞成分、数目、形态均正常。 结论: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均较适用于恶性食管狭窄的姑息治疗,但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置入后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松动、钢板段裂是影响骨折愈合的最常见的原因。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低生物蜕变性使其在骨折内固定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目的:比较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尺桡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4-04/2009-03收治的尺桡骨中段骨折患者56例,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26例,重建钢板内固定组30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内固定后第1,2,4,6,12个月随访,采用Anderson标准进行前臂功能优良率评定。 结果与结论:与重建钢板相比,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尺桡骨中段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P < 0.05),适应证广,内固定后前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两组住院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内固定后骨折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尺桡骨中段骨折的疗效优于重建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多认为不锈钢或钛合金材料的交叉会引起严重的电解蚀损,国内外研究不锈钢和钛合金材料交叉固定骨折多停留在从体外模拟人体体液内环境,或者是从冶金学、化学角度来具体检测金属内植入物有没有蚀损。 目的:尝试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不锈钢或钛合金材料单独和交叉组合固定骨折的电解蚀损情况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9在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 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钛板+钛钉组、不锈钢板+不锈钢钉组、钛板+不锈钢钉组、不锈钢板+钛钉组,每组8只。麻醉后在各组新西兰兔一侧胫骨中段处用线锯截骨,按上述不同组合内固定,不做任何外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在内固定后12,26,39,52周末,检测动物内固定周围软组织炎细胞浸润情况及包膜厚度,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固定周围软组织包膜中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应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骨折部位的超声速度,以评价骨折愈合状况。 结果:在内固定后12,26,39,52周,钛板+钛钉组及钛板+不锈钢钉组内固定周围软组织炎性细胞数量及包膜中细胞增殖核抗原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不锈钢板+不锈钢钉组及不锈钢板+钛钉组(P < 0.05),包膜厚度显著小于不锈钢板+不锈钢钉组及不锈钢板+钛钉组(P < 0.05)。钛板+钛钉组与钛板+不锈钢钉组,不锈钢板+不锈钢钉组与不锈钢板+钛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骨折部位的超声速度显示不同组合对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P > 0.05)。 结论:远期生物相容性钛合金组优于不锈钢组,交叉组合与未交叉组合无明显差异,均不影响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药物涂层支架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尚存在争议。磁诱导热疗可以利用交变磁场诱导磁介质升温,对局部病灶进行热疗。由于心脏支架多以不锈钢、镍、铬等合金材料构成,因此具备在磁场下的升温条件,并且目前国内外尚无通过磁诱导心脏支架升温的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不同冠状动脉支架在交变磁场下的升温情况。探讨磁场强度、磁场频率、磁场方向及支架的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升温的影响规律。 方法:将不同材质冠状动脉支架(316L型、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置于交变磁场中,调节磁场参数(场强、频率)和支架长轴与磁场方向的夹角,观察上述因素对交变磁场诱导冠状动脉支架升温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支架材料对磁场诱导升温有显著影响,并以316L型支架升温效果最好;随着支架长轴与磁场方向所成角度的增大,升温效果明显降低;随着交变磁场频率及电流强度增加温度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由于材料强度的限制,应用可吸收螺钉固定髌骨骨折术后通常需要进行外固定,结合这一特点,指导患者术后进行渐进性康复训练,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方法:2004-06/2006-06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髌骨骨折患者35例,其中横型骨折27例,粉碎型骨折8例。均采用芬兰BIONX公司提供的BIOFIX(百优)自身增强聚丙交酯(SR-PLLA)可吸收螺钉治疗,术后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进行渐进性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以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影像检查综合判断疗效,优为膝关节功能正常,良为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下蹲稍差。 结果:35例均完成治疗和康复,术后随访≥ 12个月,平均2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疗效优29例,良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均为伤口周围红肿反应。 结论:自身增强聚丙交酯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及适当术后康复可避免二次手术,并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1991-01/2007-12期间文献33篇,总结新型内固定材料聚乳酸及镍钛记忆合金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特点。文献显示新型内固定材料聚乳酸及镍钛记忆合金因其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优异的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性能、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低的生物退行性变性,且弹性模量与人体骨头相近,临床已在管径较小的管状骨及髌骨骨折中作为首选;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内固定物,几乎没有毒性作用,亦不需再次手术取出,适用在松质骨骨折的治疗中;生物降解可吸收和形状记忆合金骨折内固定物存在一些并发症, 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枕颈部融合固定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介绍枕颈融合固定的基本方法:方法:143例自发性枢椎脱位病人分别采用枕颈植骨融合钢丝(或钛缆)固定(114例),枕颈CD棒固定(6例),C1-C2植骨融合钢丝(或钛缆)固定(19例)和C1C2 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结果:120例平均随访年7月,显效50例,有效47例,无变化14例,加重8例,死亡例,结论凡枕颈部不稳定的病人,原则上均应考虑重建稳定性,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固定术式和器械,仔细操作,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中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01-03/2008-03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374例,其中使用不锈钢材料的246例,使用钛合金材料的128例。术后出现椎弓根钉断裂患者18例(实验组),男8例,女10例;年龄19~61岁,平均38.6岁。随机抽取18例具有可比性的未断钉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进行对比(对照组),男9例,女9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阅读所有观察对象的脊柱正侧位片,测量病椎的椎间隙高度、椎弓钉位置,观察骨性融合程度和横杆使用情况。 结果:246例使用不锈钢材料的患者中12例发生断钉,断钉率4.88%。128例使用钛合金材料的患者6例发生断钉,断钉率4.69%。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椎弓根钉的断钉和其材料无明显关系。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4个观察指标的分析,病椎椎间隙的高度与椎弓根钉的断钉无明显关系,但是椎弓根钉置入的位置、植入骨的骨性融合程度及是否使用横杆和椎弓根钉的断钉有明显关系。 结论:胸腰椎骨折中螺钉断裂与其材料性质无明显关系,与椎弓根钉位置﹑骨性融合程度、横杆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一般认为,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较克氏针效果更优,但这些报道多就手部掌指骨骨折总体范围进行比较,而未考虑不同节段掌指骨局部解剖特点及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因素。 目的:将掌指骨骨折按局部解剖节段分组,对应比较克氏针与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随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52例74处,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38例49处,按掌骨、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分组对应比较,从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伤口感染情况3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优势明显,可优先选用;治疗近节指骨骨折微型钢板总体占优,但近节指骨远段及头部骨折宜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更有利于患指功能恢复;治疗中节指骨骨折应优先选择克氏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在治疗某些掌指骨骨折病例如末节指骨骨折、关节内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有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