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扭转与胃周围韧带先天性缺欠有关,如胃结肠韧带、肝胃韧带等过长或松弛,也可继发于膈膨出、膈疝、溃疡或肿瘤等的牵托、推挤,多数无诱因。我们利用手法整复胃扭转3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His角的观察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线钡餐造影是上消化道疾病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His角也称食管胃角.是由贲门上方3~4cm长的胃—食管前庭段的左侧壁与胃底形成的锐角切迹,食管-胃连接部一般是指食管下段、贲门及胃底区.包括邻近的横膈、韧带等结构,是某些上消化道疾病常见发生部位(如贲门癌等)。当此处发生病变时.组织结构上的改变可致His角改变。本文收集5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食管连接部病变的病例.并对其X线钡餐造影中His角的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上腹腔是指位于膈肌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又称膈下、肝周间隙及结肠上区)。它被肝、胃、脾等脏器及韧带、网膜和系膜分成若干间隙。镰状韧带、下腔静脉左侧直到肝左缘区域(即左肝周区域)腹膜反褶的解剖实质,直接关系到解剖间隙的划  相似文献   

4.
在仰卧位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大多数X线征象依赖气体的衬托而显示前腹壁的解剖结构,如脐韧带、镰状韧带、脐尿管和腹膜面。本文增加一个征象称圆屋顶征(cupola sign)。此征形成的原理是在膈肌中心腱的下方有一个中间膈下间隙,此间隙靠前,位于胃和胃肝韧带的前方,在仰卧位,气体易积于此间隙内。将阳性造影剂注入腹膜腔内,亦可证实此间隙。在膈中心腱下间隙内的气体呈密度减低影,其上缘呈弓形,边缘锐利,像圆屋顶;  相似文献   

5.
胃下垂的发生主要和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有关。该痛多见于瘦长体型、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消耗性疾病伴有进行性消瘦或卧床少动者。  相似文献   

6.
胃裸区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裸区为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的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两腹膜之间无腹膜覆盖区 (nonperitonealizedbarearea)。1941年Congdon等在观察肾前筋膜向上延伸与附着时曾提及胃后壁存在着无腹膜覆盖的裸区 ,这是对胃裸区的最早描述 ,但并未引起重视。近 2 0年来 ,由于其作为一个客观解剖实体的存在以及其特殊的临床意义 ,引起国内外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专家们的注意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区进行了研究。1 胃裸区形成的胚胎发育学基础第 4周胚 ,胃已呈梭形 ,微向背侧弯曲 ;此时肝始基从胃腹系膜内伸入原…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痛1天余,伴恶心呕吐来我院急诊。X线钡餐透视检查见食管胃角变钝,胃体部向前向上翻转,胃大弯侧在上,胃小弯侧在下,并见多个气液平面,胃体部部分位于膈上,心膈角消失,并于胃大弯侧膈食管裂孔边缘见两个弧形压迹胃底部分及胃窦部位于膈下,粘膜相可见胃体部粘膜呈倒“V”字形、螺旋状改变,贲门  相似文献   

8.
肺膈韧带的X线影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位胸片上近左、右心缘处膈上常有幕状阴影,其可见频度约10-20%,侧位像有时亦可见到,1978年Hanke提出为肺膈韧带(lig pulmodiaphragmale)形成,其后对肺韧带的变异有了较明确的概念。作者收集40余例肺膈韧带的病人,按其形态分为下列三种。 1.正常范围的肺膈韧带影像:正位胸片,右膈近心膈角区境界模糊,左膈心尖部下方有幕状线条影,内侧膈面模糊。侧位像,左、右膈肌中部均可见幕状线条影像,为肺膈韧带典型的X线征。 2.肺膈韧带肥厚的影像:在正位上,左肺门下方与心脏阴影重叠区有较粗的索条状阴影,非呈幕状线条表现。于右前斜位,左膈中部在心脏阴影的后下方,可见一段模糊区,为肺膈韧带增厚、粘连  相似文献   

9.
张庆生 《放射学实践》2002,17(6):510-510
孤立性右位胃为罕少见病 ,文献仅见个案报告 ,而具有家族性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笔者发现父子 3人同患此病 ,报道如下。病例资料 病例 1,男 ,2 7岁。 10岁时因经常呕吐来我院就诊。查体 :瘦长体型 ,发育营养差 ,鸡胸 ,肌张力低 ,双手蹼指 ,关节过伸 ,左手食指先天屈曲 ,不能伸直 ,脊柱后突 ,胸11、胸12 锥体轻度楔形变。钡餐检查 :食管自胸8椎体高度斜向右进入胃内 ,胃呈“L”形 ,胃大弯在右后 ,胃小弯朝向左前 ,右半结肠位置较低 ,其他肠道位置正常。手术所见 :肝位置下移 ,上界位肋缘下 3cm ,胃自肝三角韧带右后方移位于右膈肌与肝脏…  相似文献   

10.
胃肝韧带为一含脂肪的区域,其上界为胃食管结合,下界为胰体,前界为肝左叶,后界为膈脚,右侧界为肝尾叶,左侧界为胃小弯。胃肝韧带内含有胃左动脉、冠状静脉及胃左淋巴结链。胃左淋巴结链直接接受从胃小弯及远端食管的淋巴引流,为这些结构癌瘤的常见及早期的转移累及部位。胰腺、乳腺及肺肿瘤亦可播散到此组淋巴结。某些腹部淋巴瘤亦可累及胃左淋巴结。尽管如此重要,但对它的CT 表现了解不多,导致诊断的错误。为此,作者复习200例上腹部CT,其中182例(91%)胃肝韧带内的结构清晰可见。可见的最大结构85%在6毫米以下。27例最大径超过6毫米,其中13例为正常结构所致(胰体、横结肠、扭曲的脾动脉或腹腔动脉干),另14例不能用正常结构解释者,12例后经证实系恶性肿瘤或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片(CT)和肝脏血管数字减影片(DSA),研究HCC的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在肝内的部位、肝癌的大小和接受化疗栓塞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CAs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胸廓内动脉(5.1%)、右肋间动脉(7.7%)、胃左动脉(12.8%)、右膈下动脉(38.5%)、大网膜动脉(2.6%)、右肾上腺或肾包膜动脉(10.3%)。形成ECAs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化疗栓塞的次数、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肿瘤的直径和化疗栓塞方式。绝大多数ECAs形成于多次化疗性栓塞后:化疗栓塞3~4次后,容易出现肝外动脉供血(17.9%);5~6次后,出现的概率显著增加(56.4%)。肿瘤位于肝脏表浅部位容易形成ECAs(71.8%),常为肝脏相邻部位:前、后及右腹壁、右膈顶和右肾。肿瘤的直径在5~10cm时(76.9%)。结论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的肝内部位有密切关系。ECAs的形成与肿瘤的多次化疗栓塞、肿瘤的大小和肿瘤在肝内的部位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2.
CT 可以相当容易地发现腹腔内较大的(1.5cm 以上)或有钙化的恶性转移瘤。作者研究了6例腹腔转移瘤病人(4例原发瘤为卵巢癌,1例为胆囊癌,另1例原发瘤部位不详),其上腹部转移瘤的部位包括有:肝脏表面,肝下、膈下、肝门旁、脾门以及镰状韧带(圆韧带)区。腹腔内转移瘤的分布与腹水动力学有关。癌细胞的蔓延途径有赖于肠系膜的反折、腹膜隐窝、重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2岁。因头痛在当地医院检查时发现肝膈间肿块,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患儿无腰背部疼痛,无发热,腹胀、呕吐及腹泻,体重无明显变化。影像检查:计算机X线摄影(CR)示右侧膈面抬高,心膈角变钝,心影右缘不清,纵隔无明显移位,肋膈角尚锐利,肝影下界下移(图1A)。超声:肝脏上方和膈下之间混合回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后行腹腔镜肝切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依次分离胃十二指肠、网膜与前腹壁包括原切口的粘连、肝的脏面包括肝门部与胃十二指肠、网膜的粘连、肝的膈面与前腹壁、膈肌的粘连,暴露肝脏及肝门.游离患侧肝脏.进行肝血流阻断.采用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Laparoscopic Peng's multifunctional operative dissector,LPMOD)刮吸断肝技术行腹腔镜肝切除80例.结果 80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左半肝切除20例,左肝外叶切除30例,肝段(Ⅵ段和Ⅵ、Ⅶ段)切除20例,左肝局部肿块切除10例,其中19例联合胆囊切除,20例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0例行选择性左侧入肝血流阻断,30例行非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10例行肝段Glisson鞘阻断,20例未行入肝血流阻断.手术时间110~260min(202.5±60.18)min,分离粘连时间10~65min(35.63±19.05)min,出血量50~600ml(306.25±204.31) 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6~12d(9.1±1.3)d.结论 上腹部术后行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膈疝的产前超声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先天性膈疝胎儿声像图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左侧膈疝5例,右侧膈疝1例,其中2例伴有其它复杂畸形。超声显示胎心、纵隔受压移位,心轴偏移明显。疝入器官见有胃泡、肠管、肝脏,胎儿呼吸样运动可致疝入器官运动幅度增加。结论:先天性膈疝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简介例 1 女 ,79岁。因胃灼热感 3个月余 ,于 1997年 6月入院。查体 :BP 16 / 10 7kPa ,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率 76 /min ,律齐 ,腹部平软 ,肝脾未扪及。B超 :左侧胸腔肩胛线第 8、9肋间探及液性暗区 ,液深 1 8cm ,诊断为左侧胸腔积液 (附图 )。胃镜示 :贲门部松宽 ,食道可见反流 ,充血的胃底粘膜进入食管。诊断为 :(1)反流性食管炎 ;(2 )食管裂孔疝。钡餐造影见 :食管下端壁不整齐 ,粘膜增粗 ,膈上可见小部胃底粘膜皱襞向下通过增宽的裂孔与膈下胃粘膜皱襞相连接 ,并可见B环影出现。X线诊断 :(1)反流性食管炎 ;(2 )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肝门部门静脉、肝实质与肝后段下腔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内支架分流术(TIPSS)中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观察10例新鲜人体尸检正常肝脏标本的肝后段下腔静脉与肝脏以及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脏和肝后段下腔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并对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标本做光镜下观察。结果:10例标本中,肝后段下腔静脉的一部分通过肝尾状叶与门静脉分歧部相连。门静脉分歧部及左右主支均位于肝外。门脉分歧部与门脉左右主支的上壁、后上壁与肝实质连接紧密。光镜下见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实质间存在致密结缔组织。结论:肝外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均可作为TIPSS术中的安全穿刺点;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新的TIPSS入路。  相似文献   

18.
13例创伤性膈疝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宏  程磊 《放射学实践》2001,16(6):403-404
1 a)左下肺大片的致密影 ,内可见多发大小不一囊状透亮影 ,左膈面消失 (→ ) ;b)胃、小肠及结肠疝入胸腔内 (→ )。图 2 a)左下肺巨大含气囊腔 ,内见液平 (→ ) ,左下肺野见片状致密影 (→ ) ;b)吞钡见胃形态异常 ,胃体反折 ,胃内含大量气体及液体 ,胃大部疝入胸腔内。图 3 a)右膈肌抬高 ,肝影上移 ;b)CT示肝脏上移 ,后方少量胸腔积液 (→ )。材料与方法我院 13例创伤性膈疝均经手术或典型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证实 ,其中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15~ 74岁 ,平均 2 8.9岁 ,均有外伤史。闭合性创伤 10例 ,开放性创伤 3例 ,病程最长者达…  相似文献   

19.
临床问答     
问题1:剖腹探查发现严重肝伤大出血时,怎样迅速控制出血和显露肝脏?解答:采取“先控制,后显露”的步骤,以避免显露过程中继续出血。一旦发现来自肝脏的大出血,立即用Pringle法阻断肝蒂,以专用止血带或细导尿管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只要无肝后静脉损伤,出血可暂时控制。显露应延长切口和切断韧带,如扪及损伤主要在右肝,加行右肋沿下切口,剪断镰状韧带、右三角韧带和冠状韧带,均至下腔静脉蒂,此时牵拉肝圆韧带即可将右肝托至切口下。左肝显露亦以此类推。高劲谋(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400014)问题2:按一般介绍的Pringle法很难实施严重肝伤的…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3岁.因近距离腹部正面枪击伤30 min入院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于前胸壁见直径约3 cm裂口,剖腹探查于冠状韧带与镰状韧带交界处肝表面见5 cm×7 cm破裂口,并见活动性出血,阻断肝门部,出血得到控制.探查右肾窝见一血肿,张力低,遂经肝脏破口填入大量明胶海绵,出血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