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探讨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发生的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发现,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0岁(27.2%)和61岁及以上(28.3%)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 h以内(78.9%),差异与其他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中药剂型是静脉注射剂(53.9%)和中药口服制剂(17.8%),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66.1%)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其他给药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附件(38.3%)、消化系统(26.1%),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依然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的认识,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高临床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最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诱发原因。方法从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80例,回顾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以及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以供参考。结果 80例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性别构成比、不良反应患者药物种类构成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构成比(65.0%)最大,表明年龄越高,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中药制剂主要剂型分为注射剂发生概率(40%)、粉剂发生概率(15%)、片剂发生概率(20%)、丸剂发生概率(10%)、口服溶液发生概率(5%)、颗粒发生概率(5%)、胶囊发生概率(5%)等类型,其中注射剂占比最高;静脉注射为首要给药途径,构成比(75.0%)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当中,药物成分因素构成比(60.0%)明显高于患者个体因素(20.0%)与临床使用因素(20.0%)构成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良反应患者累及器官系统构成比最大的为皮肤及附件,构成比为30.0%,然后以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消化系统(20.0%)、全身性损害(15.0%)、呼吸系统(10.0%)、神经系统(10.0%)、肝胆系统(5.0%)、泌尿系统(5.0%)、心血管系统(5.0%),所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均治愈,且没有出现永久性损害。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是影响中药制剂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药物种类、成分、给药途径、剂型等均为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出现不良反应后,会累及患者器官,所以,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做好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从而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发生的26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损害部位和临床症状表现、中药制剂剂型、给药途径等情况,计算出各项参数的不良反应例数及所占比例。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集中在71岁以上(26.9%)、61~70岁(22.7%)、51~60岁(21.2%);不良反应主要损害的部位是皮肤(73.8%)和消化系统(10.8%);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是注射剂(67.3%)和外用膏剂(13.8%);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注射(64.6%)和局部外用(23.1%)。结论:中药制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应该根据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损害部位、制剂类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制度,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防范意识,从而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联合使用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1月于本院中药联合制剂治疗的85例患者不良反应报告,观察本组患者使用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结果不同药品种类不管是通过内服、外用或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内服给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达56.47%。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可累及到神经系统17.56%、循环系统11.76%、皮肤及附件器官47.06%等多个方面,各自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结论中药联合使用存在的不良反应发生范围较广泛,因此各大医院应加强对中药联合使用的监测,使用时严格遵循医嘱和说明书,提高合理用药率,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外用消瘀膏与中药内服用于骨折肿胀治疗中,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94例骨折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消瘀膏外用+中药内服治疗,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消肿时间为(12.05±1.09)d,短于对照组(25.41±2.68)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消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消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用消瘀膏与中药内服用于骨折肿胀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肿胀症状,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比较活络效灵汤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在颈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口服给药)、B组(外用给药)和C组(离子导入给药),在针刺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活络效灵丸,B组加用活络效灵酊,C组加用活络效灵离子导入液,均治疗10 d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C组均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改善比较,C组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均优于A、B组。讨论:中药活络效灵汤离子导入液离子导入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见中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案。方法:在2017年2月―2018年3月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总共选取200例接受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200例患者在临床中均采用中药治疗且发生中药相关不良反应。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手工分类的方式对患者的基础信息、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及其累及系统、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总结,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8岁患者,数据差异较大,≥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占比相对于其他年龄段而言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静脉用药途径出现不良反应的占比相对于其他用药途径而言更高,数据差异较大,组间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到的组织器官与表现主要是以皮肤黏膜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黏膜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占比相对于其他组织器官而言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许多因素相关,临床中老年、静脉用药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应当及时做好各类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与用药剂量,做好积极防控,保障用药合理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近些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阐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以便为临床中药的使用提供有利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表,并对其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 各个年龄段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构成比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主要累及的器官和系统分别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等.结论 近些年来中药不良反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提升临床中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极为有关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市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15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所累及的器官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153例中药制剂ADR中,以≤1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各有33例(各占21.57%);注射用双黄连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42例(占27.4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92.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3次(占53.56%)。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映 《光明中医》2016,(11):1658-1660
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某院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3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女性患者(70.65%)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患者(29.35%);61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高于其他年龄段;注射剂型发生不良反应率(63.55%)高于其他制剂类型;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是皮肤及黏膜(42.5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用药中要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中成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国内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药期刊报道的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90例,对使用中成药制剂治疗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收集整理,对给药途径、用药类型、患者的年龄等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中成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的给药途径、用药类型以及患者的年龄有关。从用药类型来看,采用双黄连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总计达66.7%(60/90),喜炎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总计为33.3%(30/90),双黄连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喜炎平;患者年龄来看,年龄小于12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5.6%(32/9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口服中成药制剂的方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成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和用药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对于宫腔镜术前宫颈软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到重庆市合川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宫腔镜术的144例患者,根据其不同的米索前列醇给药途径分为Ⅰ组(n=48)、Ⅱ组(n=48)、Ⅲ组(n=48),Ⅰ组患者行阴道给药途径,Ⅱ组行口服给药途径,Ⅲ组行直肠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均为400μg。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宫颈软化情况、膨宫液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组、Ⅲ组患者宫颈软化情况显著优于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组、Ⅲ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膨宫液情况显著优于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组、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组、Ⅲ组患者宫颈软化情况、手术时间、膨宫液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米索前列醇阴道以及直肠给药途径对于宫颈软化均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与口服给药途径相比根据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23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寻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1998~2007年山东省中医院23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4例中药不良反应中,男性114例,女性120例;因果关系评价中"很可能"的构成比为51.28%;外科例数81例(34.62%);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构成比93.59%,其中清开灵注射液51例(21.79%);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20例,占51.28%.结论 不良反应男女数量相当;因果关系评价中"很可能"居多;涉及ADR的中药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其中清开灵注射液居首位;主要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甘石青黛膏外用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外用甘石青黛膏,对照组外用冰黄肤乐软膏,均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皮损改善情况,比较2组临床总疗效,分析2组不良反应。结果符合方案集(PPS)中观察组52例,总有效率为76.92%,对照组51例,总有效率为68.6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面积减小优于对照组,皮损瘙痒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皮损色泽及皮损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石青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与冰黄肤乐软膏相当,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消痰通络凝胶外用治疗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制剂消痰通络凝胶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外用消痰通络凝胶)22例、西药组(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24例,评价消痰通络凝胶对癌性疼痛的疗效、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NR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癌性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37%与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起效时间为(10.00±4.50)min,较西药组(30.27±5.26)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用药后较用药前NRS评分、卡氏评分、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分值均下降(P0.05),疗效基本与西药组相当;中药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痰通络凝胶对癌性疼痛有明确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中药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原因,总结相应药学服务对策。方法:选取120例服用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发生原因及药物对策。结果: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1.67%)和消化系统(33.33%);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用药量过大者43例(35.83%),配伍不当者46例(38.33%),体质较差者20例(16.67%),用药方法不当者11例(9.17%)。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中药用药知识宣传,提高药品配伍合理性及药品质量监督等,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18)
目的探究广香藤中药组方制剂的疗效。方法于2017年12月—2019年11月选取有慢性颈锥病或腰腿疼痛的84例骨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1例。对照1组采用娄峰正骨膏治疗,观察1组采用组方外用剂型(洗剂、贴剂)治疗;对照2组采用强筋健骨片治疗,观察2组采用组方口服剂型(胶囊剂、颗粒剂)治疗,观察各组生活质量和疼痛改善情况、有效率。结果两观察组生活质量、有效率均优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4组N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观察组评分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和口服广香藤中药组方制剂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我院中药制剂伤筋化瘀消痛膏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0例,治疗组外敷我院中药制剂伤筋化瘀消痛膏(批准文号:鲁药制字再Z17080029,单县中医院制剂室生产),对照组外用伤痛宁膏(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3020961,浙江鼎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均治疗7d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制剂伤筋化瘀消痛膏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