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痞满在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创诸泻心汤治疗。此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痞满包含了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他尤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症状上看,痞满就是胃脘的部位痞塞不通,其诊断要点是:主症为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发病缓慢,时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胃轻瘫(DGP)属中医学"痞满"范畴,指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恶心等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阐明了痞满的病名及病因病机,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或饮食起居失宜,导致脾胃虚弱;其病机为脾胃之气受伤,影响脾胃升降  相似文献   

3.
李玲君 《光明中医》2014,(9):1825-1826
胃痞证是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金老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辨证治疗以行气消痞的同时配以辛温散发药疏肝,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痞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自觉胸膈、胃脘、腹部痞塞不舒、胀满不适,但压之不痛,其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等[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患有脾胃疾病人群越来越多,而痞证作为脾胃系疾病,更为常见。通过研读《伤寒论》痞证相关章节,现将痞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等总结如下,以飨读者。1病因病机《伤寒论》中论述痞证成因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伤寒表证误用下法,损伤脾胃,加之表邪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致心下气  相似文献   

5.
金荣耀  茹娅娟 《新中医》2019,51(9):338-339
简版:正文: 痞满,是指以心下胃脘处有胀满不适感,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该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文中提出“满而不痛者”曰痞,又具体描述为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而满,故可认为痞满的病位在心下胃脘。 坍溪心法,痞》谓之“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乏形者,是痞也”。……  相似文献   

6.
<正>痞满是一种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引起痞满的原因很多,可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临床治疗时总以调节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为主~([1])。本案在常规辨证治疗无效情况下,另觅思路,通过按揉天宗穴而治愈痞满,期望能给读者在临床诊疗类似疾病时带来新思路,并为患者解除病痛,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李××,男,61岁,2016年10月3日下午因"胃部胀满不适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8.
痞满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为主要症状的脾胃疾病,常因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不规律、外感邪气等引起。李应存教授根据敦煌医方大补脾汤进行临床加减,总结出实脾调气血法,通过补益脾胃之气,使脾胃司职,升降有常,同时调补气血,使气血得充,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该文通过分析典型验案,总结敦煌实脾调气血法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的思路及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敦煌医方治疗痞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升降浮沉论《伤寒论》治法与用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辨证用药的重要说理工具。纵观《伤寒论》全书 ,调整阴阳、平衡升降为仲景辨证治疗之总则 ,因此 ,论中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 ,用来调节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的方法丰富多彩。本文试从 6个方面论述如下 :1 升降脾胃升降脾胃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胀之证。本证以胃脘部胀满不适为主症。其病机为胃气素虚 ,寒从中生 ,复因误下 ,表热内陷 ,以致寒热互结 ,升降失司 ,痞塞于中。故可见心下痞满 ,呕而肠鸣 ,腹痛下利等症。此时必须斡旋中焦气机 ,恢复升降功能 ,《伤寒论》列有半夏…  相似文献   

10.
骆洪道 《四川中医》1993,11(10):28-29
心下痞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实用中医内科学》以“痞满”列证。心下即胃脘部,痞乃阻塞之意。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胀满堵塞感,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心下痞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自1989年9月至1992年6月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12.
正邱明义,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邱教授多年致力于伤寒研究,临证40余载,颇擅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先生,现将其经方治疗胃痞病经验介绍如下。胃痞病又称痞满,其以症状学命名,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脾胃系病证。它是指以心下(指胃脘)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发病较缓慢,症状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且病情漫长。中医胃痞病范畴包含西医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3.
痞证,又称胃痞,系脾胃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病人自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伴有食少纳呆、暖气、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按部位痞证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相似文献   

14.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15.
小议痞满     
痞满是脾胃病中十分常见的症状之一.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对于痞满,首辨虚实,次辨寒热,主用通降.在临床上,个人体会,在慢性胃病中,最常见的痞满证当属痰湿中阻、中虚气滞和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临床上抓住辨证要点,立法处方恰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17.
<正>1概述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或但满而不痛、嗳气、餐后饱胀尤甚等为主要症状。如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仲景《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或"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等皆指胃脘部而云。再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病痛甚,谓之心痛也,"此指心痛即是胃脘痛。临床多伴有胃脘  相似文献   

18.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19.
正胃痞症在现代医学中属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以消化不良伴餐后饱胀不适、恶心、嗳气、早饱、体重下降症状为诊断依据[1]。中医学则主要以胃脘部痞满不舒、望之无胀满、触之无形、触之无痛感为诊断依据,临床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脾胃者,中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桥梁枢纽也,生气化血之源泉,人之一身若胃不和则卧不能安,脾胃内伤则百病由生。胃痞症的形成,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湿为标。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等  相似文献   

20.
痞满一词始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则生满";《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则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现代则认为痞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心下痞塞,胃脘部或两胁肋甚至满腹满闷,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