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胃、肠、肝、脑微循环的影响,探讨足三里穴与胃之间穴位脏腑相关特异性.[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1、2组、三阴交1、2组.大鼠腹腔注射利血平制作胃肠功能紊乱模型.正常和模型组及三阴交1组、足三里1组束缚7天,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连续电针7天,第8天三阴交和足三里1、2组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胃、肠、肝、脑等器官表面微循环.[结果]模型组胃、肠微循环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即刻(1min)明显高于电针前(P<0.05);较模型组,足三里1、2组电针即刻(1min)胃微循环血流量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三阴交1、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即刻(1min)三阴交2组和足三里1、2组肠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针刺对各组大鼠肝及脑微循环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胃、肠,尤其是胃微循环血流量,具有穴位特异性,为足三里穴与胃之间穴位脏腑特异性相关理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功能性胃肠病(FGIDs)模型大鼠胃、肠表面微循环以及五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综合方法复制FGIDs大鼠模型。电针足三里穴,并以阴谷穴和非经非穴为对照,每天1次,共针刺7 d,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同步监测胃、肠表面微循环血流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下丘脑、脊髓、胃、肠中5-HT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明显改善胃、肠表面微循环,增加其微循环血流量(P0.05),并可以明显降低FGIDs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血、下丘脑、脊髓及胃肠等各部位5-HT含量(P0.05),且与阴谷穴、非经非穴相比,胃肠表面微循环血流量和各部位5-HT含量的变化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改善FGIDs模型大鼠胃肠微循环状况而改善其症状,可能机制与整体调节各水平部位的5-HT含量有关,而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及其效应的差异性。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膻中穴、天枢穴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胃运动亢进和胃运动抑制模型大鼠针刺前后比较各组胃内压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穴组、天枢穴组与内关穴组、水沟穴组、膻中穴组比较胃内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穴组与天枢穴组比较胃内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胃内压均有双向调节作用,且该调节效应有差异性,足三里、天枢穴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要优于内关、水沟、膻中穴。  相似文献   

4.
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采用闭合式颅窗法观察针刺对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后,其所供血区血流量明显减少,电针曲池、足三里、曲池加足三里和人中加内关均可使缺血区血流量增加。曲池加足三里和人中加内关组效果较好,而无关穴地机组作用不明显。结果提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理之一是通过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从而加速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脑肠肽在针刺调节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EA)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足三里组、免疫抑制模型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免疫抑制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垂体和外周血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应用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试验和红细胞-IC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正常大鼠外周血的CD  相似文献   

6.
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采用闭合式颅窗法观察针刺对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阻断大鼠中动脉后,其所供血区血流量明显减少,电针曲池,足三里,曲池加足三里和人中加内关均可使缺血区血流量增加,曲池加足三时和人中加内关组效果较好,而无关穴地机组作用不明显,结果提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血管疾病机理之一是通过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从而加速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电针、手针、绝缘手针3种施针方式刺激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功能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以及电针、手针、绝缘手针治疗组,每组12只,以束缚-水浸方法制备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同时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结果 3种针刺方法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功能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以电针改善作用最为明显,绝缘手针的作用最小。结论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功能的影响具有差异,且以电针刺激影响最为明显,提示施针时不同强度的电刺激对穴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孤束核c—fos表达及胃内压的影响,阐明NTS可能是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胃功能的—个重要的延髓初级中枢。方法采用抗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结果(1)造成大鼠胃扩张模型后,NTS内c—fos的表达增加,而电针足三里、内关穴组与胃扩张模型组比较,NTS内FOS阳性细胞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组NTS内FOS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电针偏历穴、合阳穴组(P〈0.01)。(2)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组能显著升高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P〈0.01),其胃内压升高程度高于电针偏历穴、合阳穴组(P〈0.01)。结论NTS是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共同调节胃功能的整合中枢之一;经穴对脏腑的调控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椎间盘脱出模型的脊髓血流量及其电针效应,为兽医临床犬椎间盘病病理和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将硅胶片填充于大鼠第13胸椎( T13)脊髓腹侧位制作胸腰段椎间盘脱出模型,通过激光散斑血流系统实时监测造模后第一腰椎(L1)脊髓背侧血流量及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和趾间穴对其的影响.结果 以硅胶片填充于大鼠T13的脊髓腹侧位可成功制作出类似犬胸腰段椎间盘脱出的后肢瘫痪模型,且重复性好;模型组大鼠在压迫后,L1段的脊髓背侧血流量呈极显著下降(P<0.01),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趾间穴可显著升高血流量(P<0.05),电针结束后约10 min其血流量逐渐恢复至电针前水平;电针组大鼠电针治疗14 d后,脊髓背侧血流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运动功能评分显示电针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通过外科手术将硅胶片填充于大鼠T13脊髓腹侧位可成功制作胸腰段椎间盘脱出模型;压迫后L1段脊髓血流量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脊髓血流量极显著升高,且瘫痪大鼠运动机能明显好转,这可能与电针改善脊髓血流量继而减轻脊髓损伤并促进损伤恢复或促进代偿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探讨VIP参与针刺对胃黏膜损伤防御性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采用冷冻-束缚应激法复制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胃壁和迷走背核复合体VIP神经免疫反应性的影响.结果:冷冻-束缚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胃黏膜出现点状、条状出血坏死灶,尤以胃窦部为主.胃壁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减少.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胃壁和迷走背核复合体VIP神经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大鼠VIP神经元免疫反应性变化,提示VIP可能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信号分子参与了针刺对胃黏膜的防御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情志致病角度,通过分析下丘脑γ-氨基丁酸及尿液代谢组学表达的影响,探究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48只SPF级Wiste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刺组。建立夹尾法伴辅助刺激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实验第15到第28天,电针组选取足三里穴、肝俞穴刺激;假针刺组在距尾尖1/3、2/3处电针刺激。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计算胃内残留物率和小肠推进率检测胃肠道动力功能;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下丘脑中γ-氨基丁酸的表达情况;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尿液样本中小分子物质波峰面积的改变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γ-氨基丁酸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且尿液代谢组中柠檬酸、琥珀酸、苯丙氨酸、α-酮戊二酸、天门冬氨酸、肉豆蔻酸的峰面积有上升的趋势(P0.05),假针刺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肝俞穴对治疗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肠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对γ-氨基丁酸有正调节作用,并可以改善尿液样本中小分子物质的代谢含量。  相似文献   

12.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胃电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对正常大鼠胃电波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电针足三里后胃电波的变化.结果 足三里组大鼠胃电波幅绝对值及放电频率高于非经非穴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非经非穴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三里组胃电波促进和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紊乱-腹泻(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diarrhea,FGIDs-D)的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针刺双侧足三里)、非经非穴组(针刺大鼠臀部两处非经非穴点),每组各10只。采用寒冷-束缚、饥饱失常综合法复制FGIDs-D动物模型。采用放免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及胃组织中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胃组织中GAS、MTL的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大鼠血清及胃组织中GAS、MTL的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经非穴组比较,足三里组大鼠血清及胃组织中GAS、MTL的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FGIDs-D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GAS、MTL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平滑肌收缩功能及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的影响。【方法】将80只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组、非穴位组4组,每组20只。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与束缚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腹泻型IBS(IBS-D)大鼠模型。穴位组电针大鼠足三里穴,非穴位组选取大鼠足三里穴外侧5 mm区域的非穴位区作为针刺点。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全胃肠活性炭排出时间,观察大鼠近端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近端结肠组织蛋白cortactin表达水平以及G/F-actin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胃肠活性炭排出时间缩短(P0.05),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基础张力、近端结肠组织蛋白cortactin表达水平及G/F-actin比值均升高(P0.05);电针足三里穴治疗后,与模型组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大鼠全胃肠活性炭排出时间延长(P0.05),肠平滑肌肌条收缩基础张力、近端结肠组织蛋白cortactin表达水平以及G/F-actin比值降低(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有效改善IBS大鼠胃肠功能,并对结肠平滑肌收缩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功能性胃肠病(FGID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及其脏腑穴位特异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阴陵泉组、阴谷组,每组8只。采用综合方法复制FGIDs大鼠模型,电针足三里组、阴陵泉组、阴谷组,每日1次,1次30 min,连续针刺7 d,模型组只捆绑不针刺。电针后对大鼠行结直肠扩张刺激实验,进行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后取大鼠下丘脑、脊髓(T_(5~10)),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AWR评分较正常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在各压力刺激下足三里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阴陵泉组在20、60、80 mm Hg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阴谷组比较,足三里组在各个压力刺激下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阴陵泉组在80 mm Hg压力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与阴陵泉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p38蛋白活性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阴陵泉组p38蛋白活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下丘脑中:与阴谷组比较,足三里组p38降低明显(P0.05);在脊髓中:与阴陵泉组、阴谷组比较,足三里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和阴陵泉穴均可改善FGIDs模型大鼠AWR评分,降低其内脏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能够抑制p38 MAPK蛋白活化水平有关,且电针足三里穴对p38 MAPK表达的调节作用较阴陵泉穴更为明显,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地:观察电针刺激曲池、足三里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24只SHR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和西药组3组,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治疗2周后进行血压、空腹血糖(G)、胰岛素(I,放免法测定)、G/I、血脂的比较。结果:西药组和电针组大鼠的血压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各组SHR大鼠的G/I均明显低于WKY,电针组和西药组的G/I较模型组有所升高,TG、LDL-C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电针刺激曲池、足三里穴降低SHR大鼠血压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其伴随的IR。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针刺、艾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胃、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超微结构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及艾灸组,除了正常组的其他3组建立FD大鼠模型,电针组和艾灸组各予以电针、艾灸干预足三里。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肠ICC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胃、肠Cx43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胃、肠ICC的超微结构损伤,胞质内的细胞器较少,粗面内质网可见脱颗粒,跟周围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减少,胃、肠Cx43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电针组、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胃、肠ICC的超微结构显著改善,跟周围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显著增多,胃、肠Cx43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电针组与艾灸组相互比较,大鼠胃、肠ICC的超微结构未见显著差别,胃、肠Cx43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与艾灸足三里均可修复FD大鼠胃、肠ICC的超微结构,增加其Cx43的表达,且两者作用效果无明显优异性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s)数目和网络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ICCs表型变化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末端回肠套环法建立大鼠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电针组、电针足三里穴(ST36)组(简称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穴(GB34)组(简称阴陵泉组).造模成功后,足三里组和阴陵泉组给予电针干预治疗7d后,冰冻切片和全层铺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ICCs的数目及分布变化情况.结果 未电针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小肠梗阻前端和梗阻处ICCs呈现不连续分布,网络结构被破坏,数目显著减少(P<0.05).足三里组较未电针组,ICCs分布呈连续性,网络结构有所修复且数目显著增加(P<0.05);而阴陵泉组与未电针组比较,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 采用末端回肠套环法能有效建立大鼠不全性肠梗阻模型,电针足三里穴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ICCs再生和恢复成正常的细胞网络结构,从而促进回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观察对大鼠硝基兰四氮(NBT)阳性细胞率的影响,对实验数据采用多元统计T2检验,输入计算机处理。结果:①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提高大鼠NBT阳性细胞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②腹腔注射钠洛酮再施以电针刺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腹腔注射钠洛酮可阻抑电针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束缚-冷应激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后胃粘膜损伤情况,以及胃粘膜血流量,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前列环素/血栓素含量变化。结果:电针后,胃粘膜电流量增加,肿瘤坏死因子和血栓素含量下降,前列环素含量增加。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肿瘤坏死因子在其中是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