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背三针”是家父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针刺疗法。经多年的治疗观察,对于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多发性神经根炎等,有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背三针的穴位、针术及个人体会,介绍如下。穴位与针术穴位:背三针是沿督脉经自下而上进行皮下穿刺的一种疗法。穴位均系督脉经的穴位。第1针由长强穴进针至命门穴;第2针由命门穴进针至至阳穴;第3针由至阳穴进针至大椎穴。针术:背三针使用6~8寸长的26号毫针。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进入皮肤0.5cm许将针体放平,然后使针体紧贴皮肤表面,沿直线皮下快速进针,针体在行进过程中,以看到针尖在皮下向前蠕动为准,针体进完后,要抽插3~5次。然后将针后抽,抽至皮下剩余0.5cm许,再将针向左右方向分别行针,左右行针的方向与脊椎均呈30°夹角。三个部位针术均按此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尺胫针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卫华  李芳琴 《陕西中医》2012,33(2):224-226
目的:介绍尺胫针这一新疗法及其特点。方法:从实践基础、理论依据、人体区域划分、刺激部位与方法等方面作了全面论述。结论:尺胫针疗法是以尺胫部皮部为刺激点,操作简便、安全,便于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浅刺皮部在临床治疗诸多痛证中应用日益广泛,其主要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重点作用于皮部,通过针灸在皮层的刺激达到疏经通络,行气止痛之效。总结分析张卫华教授应用浅刺二法治疗痛证的经验为善用局部皮三针疗法,创新发明尺胫针疗法,发现新进针点,提倡多点刺激,强调进针手法及行针手法。  相似文献   

4.
正脐针是指在脐部实施针刺术,能够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其具有针刺数量少,治疗范围广,取效迅速等特点。脐针取针之法较多,有单针、双针、三针、四针和多针针法;进针之法多样,有压痛点进针法、皮下结节进针法、八卦定位进针法和五行生克制化法等~[1]。笔者通过临床发现,将脐针疗法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兹举案三则,供同道参考。1湿疹李某,男,27岁。因"反复出现颜面部片状丘疹3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评价尺胫针干预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即刻效应,以其说明该疗法见效的速度与即刻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20例门诊患者盲法、随机、平行对照分为尺胫针和腕踝针组两组,每组60例,观察治疗前、进针后即刻、留针15min时、起针后即刻的疼痛、压痛、关节活动度积分变化,用spss分析、统计处理。结果:两组进针三个时间点的止痛效应均较治疗前差异及其显著(均P0.01),尺胫针组在三个时间点对疼痛、压痛积分及总评分改善以及在针后15min时和起针后即刻的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腕踝针组(P0.05;0.01),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尺胫针与腕踝针治疗急忙性软组织损伤痛均有较好的即刻效应,尺胫针更具起效快、疗效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董联合  李芳琴 《陕西中医》2012,(11):1538-1538
目的:观察尺胫针疗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尺胫针组和腕踝针组,每组50例,观察其对损伤局部疼痛、压痛及其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首次进针后即刻效应、痊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痊愈率比较无差别(P>0.05),尺胫针组的愈显率、有效率、首次进针后即刻效应、痊愈时间(腕踝针组缩短1.2d)均明显优于腕踝针组(P<0.05;P<0.01)。结论:尺胫针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较腕踝针为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观测针刺左侧飞扬穴不同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该穴对双侧MCA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负性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5名健康青年,通过TCD观察针刺左侧飞扬穴针刺入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等5个不同时间点的左右两侧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阻抗指数(RI)共5项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针刺左侧飞扬穴,在针刺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将左右两侧MCA的Vs、Vd、Vm、PI、RI分别与针刺前10 min比较,左侧MCA的Vs在出针后10 min与进针前10 min相比P<0.01;左侧MCA的Ym在出针后10 min与进针前10 min相比P<0.05;右侧MCA的Vs在行针时与针刺前10 min相比P<0.05.结论:针刺左侧飞扬穴对双侧MCA的血流动力学有负性影响,可降低MCA的血流速度,提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应慎用该穴,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可以选用该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时间相关性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30例,运用EGEG-5D五导胃电图微机分析仪检测足三里穴针刺过程中不同时段(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后5 min、进针后10 min、行针时、行针后5 min、行针后10 min、出针时、出针后5 min、出针后10 min)胃电波形频率和幅值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Ⅰ~Ⅳ导联中,各时段平均频率、平均幅值数值较针刺前大多有所降低,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相对升高,进针后10 min、行针后10 min与进针后5 min、行针后5 min相比数值降低(P0.05),出针后5、10 min与针刺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以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针刺过程中,即时效应、累积效应均有所体现,在针刺操作后10 min内累积效应持续存在;同时针刺对机体胃电活动的调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定量评估针刺手法操作行为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专业针刺手法的行为特征。方法:根据针刺基本手法编制出《针刺基本手法操作行为量表》,经德尔菲法检验内容效度;2名独立评分人运用该量表评估针灸医师和初学者各12人的针刺手法操作行为,计算评判间信度,并比较这两组受试者操作行为总分及消毒、进针、行针及出针各步骤操作行为得分的差异。结果:该量表内容效度满意;评判间信度为0.768;且针灸医师组操作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初学者组(13.80±1.05vs 11.03±2.14,P0.01);医师进针及行针得分显著高于初学者(4.28±0.91vs 2.54±1.51,P0.01;2.56±0.65vs 1.88±0.88,P0.05);而消毒及出针得分与初学者无差异。结论:该量表可用于定量评估针刺手法操作行为,专业针刺手法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能够完成难度较大且协调性精确性要求较高的进针及行针操作上。  相似文献   

10.
古人强调"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刺调气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调气不仅限于行针阶段,而是贯穿整个针刺过程,并在针刺每个环节有着不同含义及操作方式。进针阶段调气重在以押手调气;行针阶段调气重在辨经气往来的阶段;留针阶段调气重在"自调";出针阶段调气重在出针时的辨气。故本文从针刺的进、行、留、出4个环节详述"调气"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1埋针疗法的临床特点1.1无痛无针感临床上有不少的病人因为惧怕针刺的疼痛,包括进针痛和行针的针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愉快感觉,而情愿选择药物、理疗等,或者干脆忍痛度日亦不求针[1,2]。相对而言,埋针疗法所使用的针具小,且针只埋入皮下,无酸麻重胀等传统意义上的针感,无晕针,  相似文献   

12.
张卫华教授通过一定的进针部位、操作手法,应用尺胫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方法独特,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5,(5):599-601
目的:观察尺胫针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符合试验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尺胫针组与腕踝针组,每组55例。两组均1d治疗1次,共治疗6次。两组均在首次治疗前、进针后即刻、进针后15min、出针后即刻及末次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定。结果:针刺后即刻及进针后15minVAS评分尺胫针组较腕踝针组为优(P0.01);出针后即刻及末次治疗后VAS评分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尺胫针组镇痛起效时间较腕踝针更短,见效更快。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3,(9):1200-1201
目的:探析尺胫针疗法中"痛位在任脉,取少阴皮部"之刺激点选取依据。方法:尺胫针疗法刺激点的选取原则是依据疼痛部位所属十二经脉而确定病经,再选取该病经尺部或胫部之相应皮部。而当疼痛位于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时,刺激点选取何经之皮部却难以把握。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认为任脉与少阴经在经脉循行、交会穴、络脉分布、生理病理上均密切相关。结论:发生于人体前正中线任脉的疼痛时,取少阴经尺(胫)部皮部疗效较佳,即"痛位在任脉,取少阴皮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析脐反应点进针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临证思路。脐反应点进针法是脐针疗法创始人齐永教授以脐洛书全息理论为指导,结合后天八卦全息理论,运用针柄,在脐相应方位寻找疼痛反应点,并由反应点进针,针尖朝向肢体疼痛部位,必要时配合拍打疼痛部位以助行气活血止痛的一种针刺方法。脐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针刺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快速、用针数量少等特点,可为针刺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5,(7):893-894
目的:在确定尺胫针疗法治疗躯体软组织损伤痛疗效较佳的前提下,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运用中医经络皮部、标本理论,结合整体局部全息律以及现代医学之神经、递质、局部力学效应研究成果加以阐述。结果:尺胫部(局部)与其所属经脉系统(整体)全息相关,针刺刺激尺胫部皮部后,通过相应络脉、经脉及上下对应标本而达通经活络之作用,针刺影响其感觉神经传导、化学递质、改变病变局部生物力学等发挥镇痛效应。结论:尺胫针疗法治疗痛症的机理是应用中医经络理论结合全息论以及针刺对神经系统及递质的影响等而起到镇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腕踝针临床心得与操作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运用腕踝针疗法 ,笔者体会它有两个显著优点 :1疗效迅速 ,在完成操作的一瞬间 ,部分患者症状即消失 ;2疗效独特 ,对改善神经感觉障碍 ,尤其对中风后遗症和面神经炎后遗面部麻木、眼睛疼痛、指端麻木症状疗效显著。  笔者在运用此疗法的实践中 ,对具体操作有所发挥 ,使腕踝针这一疗法本身可能具有的疗效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现述于下 :1 以皮下推进针身无阻力为行针之最关键  腕踝针的操作 ,以进针表浅 ,在皮下推进针身时无阻力 ,并且病人无酸麻重胀感为要求。据此 ,笔者选用 3 0号或更细的针灸针 ,挑选进针部位皮肤松驰、可以提捏…  相似文献   

18.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9.
<正>首届世界浮刺针灸学论坛暨国际浮刺针灸学会成立会议定于2017年8月29-30日在荷兰DEN BOSCH城市举办。浮刺针灸学论坛的征文内容包括:1、浮刺针灸疗法。2、腕踝针、尺胫针、皮三针、头皮针和各种皮下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头针疗法数据库,对近50年来头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头针疗法的科属、病种、进针方式、行针手法、头针各体系、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及规律。结果:头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以内科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外科、儿科。在各病种中,以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多。头针进针方式中,快速推进针体法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飞针进针法。行针手法以快速捻转法为主,频率多在200次/min。头针各体系中,应用频次最多的为焦氏头针,其次为国际标准化头针。头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效果显著,其中皮肤科和妇科最为突出,总体有效率达90%以上。结论:头针疗法在内科中的应用优势显著,多用快速推进针体进针方式和快速捻转行针手法,头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