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磷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诊治的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德国罗氏公司生产的MODUL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生化指标(血磷浓度正常值为0.82~1.62 mmol/L。血磷浓度至少2次<0.82 mmol/L即诊断为低磷血症)。应用SPSS 21.0软件包对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纳入318例患者(慢性乙型肝炎1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21例),其中单药或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的患者217例,服用其它核苷(酸)类药物患者1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磷血症发生率为11.7%,肝硬化患者为10.7%(P>0.05);在应用ADV的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0例(15.9%)发生,而在71例未服用ADV的患者中,3例(4.2%)发生低磷血症(x2=5.83,P<0.05);在应用ADV的9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11例(12.1%)发生低磷血症,而在30例未联用ADV患者中2例(6.7%)发生低磷血症(x2=0.29,P>0.05);在33例小于35岁的患者中,8例(24.2%)发生,而在33例大于55岁的患者中,3例(9.1%)发生低磷血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7.36,P=0.007)和使用ADV(OR=3.51,P=0.015)为发生低磷血症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壮年HBV感染者应用ADV治疗可能发生低磷血症,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2.
刘玉柱  闵祥玺 《肝脏》2016,(5):341-343
目的观察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低血磷血症发生情况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测定患者血磷浓度,分析低血磷血症发生高危因素,探讨其骨密度异常相关影响。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148例患者共发生低血磷血症42例(28.4%),骨密度异常35例(23.6),年龄60岁、连续用药超过48个月是低血磷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低血磷血症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于非低血磷血症患者(χ~2=60.101,P0.05),随着低血磷血症程度的增高,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损伤,表现为低磷血症及低磷血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骨密度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阿德福韦酯(ADV)是一种口服单磷酸腺苷核苷酸类药物[1],2002年9月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2005年4月在中国上市。既往认为小剂量ADV无明显肾毒性[2];近年来,有关长期低剂量使用ADV(10 mg/d)导致肾损伤的报道不断增加。本院收治因服用ADV(10 mg/d)80个月,导致范可尼综合征合并低磷性骨软化症患者1例,现  相似文献   

4.
阿德福韦酯(ADV)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已经被发现具有潜在的肾毒性,但由于其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剂量较小(10 mg/d),肾毒性轻微,常被临床医生忽视.本研究对CHB患者在使用ADV治疗期间的肌酐和血磷变化进行回顾性观察,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本院门诊及ADVⅢ期临床试验[1]中,服用ADV(购自葛兰素史克公司)单药或联合治疗的CHB及其并发症患者,经门诊登记及医院HIS系统查询,符合以下条件者:(1)服用ADV 10 mg/d单药或联合治疗≥2年:(2)治疗依从性好,有门诊就诊记录或医院HIS系统记录,随访间隔≤6个月;(3)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磷水平.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间断服药或自行停药者;(2)治疗中途有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者;(3)门诊及检测记录不完全者;(4)在我院门诊就诊但由外院检测者;(5)仅有服药记录而无检测记录者,或仅有检测记录而无服药记录者;(6)服用其他公司生产昀ADV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5例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ADV)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进行分析,并对早期发现ADV的肾毒性和避免引发范可尼综合征提出监测和防治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在解放军第八五医院南京军区上海肝病研究中心因长期服用ADV而确诊为范可尼综合征的15例患者,服药剂量均为10 mg/d,平均服药时间4.72年,平均服药至症状出现时间为3.22年。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全身多处骨及关节疼痛,4例伴夜尿增多。所有患者血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2例存在低尿酸血症,12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9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4例患者进行了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检测,3例增高;7例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8例尿糖阳性;11例患者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转归:确诊后均停用ADV,改用恩替卡韦0.5 mg/d继续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骨痛均在2~8个月后明显缓解;5例停药后2~12个月血磷恢复正常;12例血尿酸降低的患者中有6例在1~11个月恢复正常;9例碱性磷酸酶增高者有2例分别于1、12个月恢复正常,其余较停药前明显下降;7例尿蛋白阳性患者中2例分别在停药后4、19个月蛋白尿消失;8例尿糖阳性的患者有2例分别于停药后4、7个月转阴。结论与以往的文献报道不同,ADV除可引起程度不同的低磷血症、低尿酸血症等近端肾小管联合功能缺陷所致的范可尼综合征外,尚可引起肾小球损伤。对ADV应用超过1年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磷、肌酐、尿酸、Cys-C及GFR。应用ADV治疗者应避免同时应用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一旦出现肾损伤,要及时更换为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根据GFR水平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ADV)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HO)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诊的12例ADV导致HO的患者,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与6例未合并HO的ADV相关Fanconi综合征患者对比分析。结果:12例HO患者,平均年龄48.1±11.5岁,服用ADV 4.7年后出现进行性多发性骨痛,均伴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AKP)升高,75%低尿酸血症、50%低钾血症;肾损害以近端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糖尿、氨基酸尿和(或)尿磷排泄增多],伴少到中等量蛋白尿、轻度血清肌酐升高,肾活检病理提示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12例HO患者与6例未合并HO的ADV相关性Fanconi综合征患者比较,除影像学表现异常、AKP显著升高,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停用ADV后,骨痛迅速缓解,血磷上升,小管功能亦改善。结论:长期应用ADV可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表现为骨痛、Fanconi综合征,临床上应重视AKP的监测及影像学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长期使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低磷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单用或者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中含有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观察,检测其血磷及尿磷、PTH、eGFR、ALP,分析低磷累计发生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或含有ADV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2年,累计低磷血症17例(20.7%);有骨关节疼痛症状4例,骨密度检测均提示骨质疏松,其中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尿磷升高31例(37.8%),尿磷和低血磷呈负相关,17例低血磷患者均存在尿磷升高;ALP升高只出现在部分低磷血症患者。血磷和尿磷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0.690,P0.01),尿磷可预测低血磷发生:尿磷大于1.31 g为预测低血磷最佳临界点;阳性预测值为61.2%,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长期应用ADV抗病毒治疗患者,应常规随访血磷水平,早期尿磷检测可预测低磷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型肝炎早中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145例乙型肝炎早中期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ADV组(53例)及联合用药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及对症治疗;ADV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ADV 10 mg,1次/d;联合用药组在ADV组基础上加口服安络化纤丸3g,疗程均为1年.比较3组治疗后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Child-Pugh分值及门静脉压力指标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均不同程度的改善,联合用药组和ADV组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与ADV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和ADV组肝纤维化指标、HBV-DNA水平和Child-Pugh分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联合用药组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优于ADV组,联合用药组Child-Pugh 分值(5.02±0.76)明显低于ADV组(5.49±1.13),P<0.01;治疗后联合用药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较对照组和ADV组明显下降,ADV组脾脏厚度缩小(P<0.05).[结论]ADV联合安络化纤丸在改善乙型肝炎早中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降低其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压力指标及HBVDNA水平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对5例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ADV)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进行分析,并对早期发现ADV的肾毒性和避免引发范可尼综合征提出监测和防治措施。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确诊的5例阿德福韦酯致范可尼综合征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结果  患者服药剂量均为10mg/d,平均服药时间42.6个月,平均服药至症状出现时间为35.4个月。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全身多处骨及关节疼痛。2例有夜尿增多情况。所有患者血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低尿酸血症3例;5例eGFR均降低;ALP增高4例;尿蛋白异常3例;尿糖异常3例。误诊情况:3例被误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像学检查:3例患者的双能骨密度及X线检查均显示骨质疏松。转归:停用阿德福韦酯,改为恩替卡韦0.5mg/d抗病毒;口服中性磷溶液、阿法迪三胶囊、钙尔奇D片。所有患者骨痛3~10个月缓解;5例低磷血症者于1~3个月血磷恢复正常;3例低尿酸血症者中有2例在1、11个月恢复正常;4例ALP增高者中有2例在1、12个月恢复正常;2例尿蛋白阳性分别在停药后5、12个月蛋白尿消失;2例尿糖异常者在4、8个月恢复正常。 结论  低剂量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范可尼综合征。对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的老年人、饮酒、合并慢性病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尤其是血磷、ALP水平及肾功能、尿常规,一旦出现肾损伤,要及时更换为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根据GFR水平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并给予中性磷治疗。  相似文献   

10.
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选择无交叉耐药的药物联合治疗是重要的策略[1-2].但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缺乏长期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对于高病毒载量(HBV DNA>7 log10拷贝/ml)的CHB患者,尚鲜有报道.我们对64例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采用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与拉米夫定(LAM)联合ADV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初治联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过程中,HCC发生与HBV 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患者治疗方案的关系,为评估HCC发生风险,指导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79例基线(治疗前)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既往服用NUCs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此次住院采用焦磷酸测序检测到HBV P区耐药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进展为HCC将病例分为肝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基线肝硬化水平(代偿期/失代偿期)、基线HBV DNA、基线ALT、基线AST、性别、年龄、HBs Ag、HBe Ag、AFP及耐药突变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既往初始用药,分析初始服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与初始服用拉米夫定(LAM)患者在HCC发生和病毒突变模式上的差异。结果 79例患者中,有10例进展为HCC。肝癌组患者平均年龄[(58.30±6.40)岁]大于对照组[(51.64±7.69)岁](t=2.609,P=0.011);肝癌组患者平均AFP水平[(566.24±563.79)ng/ml]大于对照组[(17.32±77.04)ng/ml](t=-7.879,P=0.000);肝癌组出现rt A181T突变的比例(70.0%)、年龄50岁患者的比例(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6%、52.2%)(χ2=6.488,P=0.011;χ2=6.365,P=0.012)。初始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HCC发生率(23.7%)显著大于初始服用LAM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2.8%)(χ2=5.240,P=0.022)。结论 HBV相关肝硬化患者NUCs治疗过程中,HBV rt A181T突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年龄50岁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需进行HBV P区耐药突变检测,并密切监测HCC发生;肝硬化患者初始服用ADV发生耐药突变较初始服用LAM发生耐药突变可能更容易进展为HCC。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16,(9)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在我国流行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CHB患者,长期持续抑制HBV可减轻肝脏炎性反应程度,甚至逆转肝病进展。因此,抑制HBV复制是治疗CHB的主要目标~[1]。目前抗HBV的临床用药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α(IFNα)两大类。NAs因口服方便,副反应小,能使血清HBV DNA迅速降低而广泛应用于CHB患者。但因其不能彻底消除cccDNA、易出现P基因区耐药、HBeAg血清转换率低,疗程长,甚至终身服药而易出现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7月我院诊治的178例CHB患者,其中接受LDT治疗1年以上发生耐药者59例,接受ADV治疗1年以上发生耐药者59例和初始治疗的CHB患者60例,给予LDT联合ADV治疗,观察48 w。检测血清肌酐(Cr)水平,并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结果在治疗48 w末,初始治疗患者完全应答率为46.7%,显著高于LDT耐药组的28.8%或ADV耐药组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血清Cr和eGF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治疗48 w末,初始联合治疗患者血清Cr水平为(63.2±12.3)μmol/L,显著低于LDT耐药组患者的(71.2±14.3)μmol/L或ADV耐药组的(73.2±14.8)μmol/L(P0.05),而eGFR为(111.4±16.1) ml·min~(-1)·1.73m~2,显著高于LDT耐药组的(99.7±13.4)ml·min~(-1)·1.73m~2或ADV耐药组的(99.3±13.1)ml·min~(-1)·1.73m~2(P0.05)。结论对于LDT或ADV治疗耐药的CHB患者采用LDT联合ADV继续治疗有效,或许能改善肾功能损伤,而初始联合治疗也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HBs Ag水平检测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CHB患者在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 Ag水平,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 DNA,并以连续监测法监测ALT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 Ag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0例CHB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7.1±0.6)log10 IU/ml,HBs Ag水平为(3.5±0.4)log10 IU/ml。经干扰素联合ADV治疗3个月后HBs Ag下降,6个月后显著下降(P=0.000);治疗6个月后HBV DNA显著下降(P=0.000);治疗12个月后HBs Ag和HBV DNA均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2.1±0.3)log10 IU/ml和(2.7±0.3)log10 IU/ml;治疗3个月后ALT水平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基本正常;治疗12个月无CHB患者产生耐药;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提高HBe 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期检测HBs Ag浓度有助于评估ADV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及是否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门诊高血压病病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并分别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评分、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评分、卒中风险评分,根据相应评分结果进行风险分层评估。方法选择门诊高血压病病人291例,所有病人记录年龄、性别,是否服用降压药、吸烟、缺乏运动、合并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存在CVD家族史、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指数、腰围。将所记录的数据输入电脑系统,可自动生成相应危险评分。分析门诊高血压病人合并危险因素的聚集,并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卒中风险评分和分层。结果门诊高血压病病人94.50%的调查人群年龄≥50岁;78.35%门诊高血压病病人接受降压药物治疗;21.65%的未用药病人属于轻中度高血压;服药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人中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3.80%;药物治疗后收缩压控制在140 mm Hg病人占68.86%;药物治疗后收缩压(SBP)控制在140 mm 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0.3%;140 mm Hg~160 mm 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90.80%;160 mm 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100.00%。接受降压药物治疗门诊高血压病病人89.92%合并糖尿病风险;服药后病人SBP控制越差,糖尿病风险评分越高(P0.01);99.56%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卒中风险;95.18%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以上冠心病风险;服药后病人SBP控制越差,冠心病风险评分越高(P0.01);99.56%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卒中风险,服药后血压控制在140mm Hg~159mm Hg病人,卒中风险评分低于服药后血压控制140 mm Hg和≥160 mm Hg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药后SBP140mm Hg组与SBP≥140 mm H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例未用药高血压病病人74.60%合并糖尿病高危风险,69.84%合并高危以上冠心病风险,43.57%合并高危卒中风险。结论高血压病病人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临床应根据病人临床实际情况个体化治疗。对高血压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血压的调节和高血压的控制,而应更广泛地关注高血压病病人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在降压达标的同时,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注重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由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0月住院并行肝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9例设为病例组(肝硬化组);同期住院的CHB非肝硬化患者158例设为对照组(非肝硬化组)。对2组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组的男性例数、HBeAg阴性例数、年龄、AST、GGT、IgG、透明质酸(HA)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而Alb、PLT、HBV DNA、层粘连蛋白(LN)水平肝硬化组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是否肝硬化为因变量,以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β=0.046,OR=0.955)、GGT升高(β=0.040,OR=0.960)、IgG升高(β=0.179,OR=0.836)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而Alb升高(β=-0.114,OR=1.120)、PLT升高(β=-0.024,OR=1.024)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增大、Alb减低、GGT升高、PLT减低、IgG升高是ALT波动在0~80 U/L之间的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监测上述指标,特别是对PLT、IgG、GGT指标的检测,有针对性地进行肝活组织病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接受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年龄、性别、肝硬化类型、血小板计数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基线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时间、合并感染对患者发生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Cox模型分析。[结果]发生组患者年龄、基线PT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973,3.187,均P0.05),发生组患者基线Fib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t=-3.711,P0.05)。2组间患者在治疗基线、3、7、10天Fib水平、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11,-5.945,-6.301,-6.592和3.187,4.047,5.477,6.987,均P 0.05)。治疗4~7、8~10d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3%(20/460)、6.5%(30/460),显著高于治疗3天的发生率(χ2=10.882和20.530,均P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时间是发生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发生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治疗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患者长期补充磷制剂致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tertiary hyperparathyroidism,3HP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成人起病低血磷性骨软化症长期服用磷制剂致3HPT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性磷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变化、甲状旁腺肿物病理特点及术后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成人起病低血磷性骨软化症长期服用磷制剂致3HPT患者5例(男性∶女性=3∶2),起病年龄中位数为39(31~60)岁,5例患者均有骨痛、活动障碍,其中3例有骨折,4例出现身高变矮,均采用口服药治疗。中性磷治疗时间中位数为18(11~26)年,剂量中位数为300(240~400)m L/d[2.3(1.9~3.1)g/d]。元素钙剂量中位数0.7(0.6~1.0)g/d。4例患者服用骨化三醇,剂量为0.25~0.50μg/d;1例患者服用阿法骨化醇,剂量0.75μg/d。发生3HPT时,血钙浓度为(2.83±0.09)mmol/L,血磷浓度为(0.63±0.10)mmol/L,碱性磷酸酶浓度(341.8±53.6)U/L,全长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浓度(871.4±296.2)pg/m L,游离钙浓度(1.35±0.07)mmol/L。5例患者均行甲状旁腺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2例为甲状旁腺增生;2例为甲状旁腺腺瘤;1例初次为增生,7年后再次手术为腺瘤。5例术后血钙均恢复正常。3例血PTH水平恢复正常,2例血PTH水平仍高。复习Pub Med国外12篇文献报道,男性∶女性=5∶7,起病年龄中位数39.5岁,中性磷治疗时间中位数13年。结论对于长期服用中性磷治疗的成人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患者,需定期检查血钙、血磷、PTH等指标,调整磷制剂及活性维生素D用量,警惕出现3HPT。  相似文献   

19.
在拉米夫定(LAM)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耐药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患者常因耐药毒株的出现,导致乙型肝炎复发和恶化.阿德福韦酯(ADV)能有效抑制LAM耐药变异株,减缓LAM耐药患者的乙型肝炎进程[1].本文通过观察ADV单药初治和LAM耐药后改用联合ADV或单用ADV治疗患者的HBV DNA、AL,T、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评价ADV单药治疗的效果,同时检测HBV核酸序列的变化,分析ADV耐药相关性变异和耐药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地区老年住院患者多重用药现状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7月在该院内科治疗的老年患者436例,利用自制的结构式问卷和EQ-5D生命质量量表对入选患者多重用药现状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入选患者中平均日常服药数量(5.16±1.49)种,最多17种;其中371例(85.09%)服用西药及其制剂;331例(75.92%)服用中药及其制剂;57例(13.07%)存在潜在性不适当用药。70岁及以上的患者疾病种类、服药种类、服药总数均明显高于657月在该院内科治疗的老年患者436例,利用自制的结构式问卷和EQ-5D生命质量量表对入选患者多重用药现状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入选患者中平均日常服药数量(5.16±1.49)种,最多17种;其中371例(85.09%)服用西药及其制剂;331例(75.92%)服用中药及其制剂;57例(13.07%)存在潜在性不适当用药。70岁及以上的患者疾病种类、服药种类、服药总数均明显高于6569岁患者(P<0.05)。不同用药数量、服用潜在不适当药物数量、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间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用药数量、潜在性不适当用药数量和用药依从性是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患者用药数量是最大影响因素。结论多病共存、消费能力增强造成了老年住院患者多重用药的广泛存在,且随着患者年龄增大用药数量明显增多;用药数量是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