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取空腹静脉血利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IMT)≥1.3 mm,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1.3 mm)和对照组(IMT<1.3 mm).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9.1%/9.8% X2=14.6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OR=2.011,P=0.0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长沙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于长沙地区工薪阶层的体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抽样调查。结果1.NAFLD的中医体质分布如下:(1)第一体质构成比:平和质42.9%、痰湿质17.1%、湿热质10.2%、阳虚质9.9%、气虚质6.2%、阴虚质6.0%、气郁质4.5%、血瘀质1.9%、特禀质1.3%;(2)不同性别、年龄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比不一(P0.01);2.NAFLD主要中医体质与生活方式存在相关性:(1)痰湿质中保护因素:睡眠较好(Exp(β)=0.432,P=0.023);危险因素:很少运动(Exp(β)=2.524,P0.01);(2)湿热质中保护因素:偶吸烟(Exp(β)=0.326,P=0.003)、不饮酒(Exp(β)=0.266,P0.01)、偶饮酒(Exp(β)=0.487,P=0.011)、清淡饮食(Exp(β)=0.105,P=0.002);(3)阳虚质中保护因素:睡眠较好(Exp(β)=0.318,P=0.01);危险因素:很少运动(Exp(β)=4.378,P0.01)。结论 1.长沙地区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存在兼夹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不同。2.NAFLD中医体质与饮食、烟酒、睡眠、运动关系密切,其中很少运动是体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痰湿质以偏咸及肉荤饮食、常饮酒、常失眠、很少运动为主;其中睡眠较好为保护因素,很少运动为危险因素;(2)湿热质以辛辣饮食、嗜烟酒、很少运动为主;其中少烟酒、清淡饮食为保护因素;(3)阳虚质以清淡饮食、常失眠为主;其中很少运动为危险因素,睡眠较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何国胜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94-895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阐明血尿酸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检测40例患者晨起空腹血清尿酸水平,依尿酸水平分组:A组:尿酸〈350μmol/L,20例;B组:尿酸≥350μmol/L,20例。2组在血糖、血脂、年龄、性别等方面相匹配。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窦部斑块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颈动脉IMT=(0.92±0.21)mm,颈动脉窦部斑块发生率15%;B组平均颈动脉IMT=(1.18±0.27)mm,颈动脉窦部斑块发生率30%。2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血尿酸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血脂康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12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分为A、B组,各64例.A组每天口服血脂康胶囊0.6g,B组服1.2g,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两组均能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均P< 0.05),而B组较A组消退更为明显(P<0.05).两组TC、TG、LDL-C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HDL-C水平均升高(P<0.05),而B组较A组更明显(均P<0.05).CRP下降程度与IMT下降成正相关(r=0.85,P<0.05).结论 血脂康不仅有降脂作用,还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hs-CRP及SUA浓度测定,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81例)和高血压IMT正常组(36例)间hs-CRP及SUA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及SUA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IMT正常组(P<0.05,P<0.01),并且IMT与hs-CRP及SU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s-CRP、SUA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50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单纯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50例健康体检者(C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IMT测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D-二聚体测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结果:①3组个体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C组(P<0.05).②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D-二聚体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炎性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与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糖尿病导致外周血管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入选的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以判定是否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清hsCRP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异常率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比较血清hsCRP异常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②吸烟与非吸烟患者血清hsCR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伴有高血压者血清hsCRP异常率与无高血压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按颈动脉IMT厚度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和异常2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23,P=0.00)、hsCRP(OR=1.012,P=0.00)、LDL-C(OR=2.553,P=0.00)、HDL-C(OR=0.146,P=0.00)、高血压(OR=3.465,P=0.00)和吸烟史(OR=2.276,P=0.0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血清hsCRP含量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异常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患者,高血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于本院心内科确诊的ICVD患者80例,根据CAS程度将其分成3组:颈动脉正常组(A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B组)和CAS组(C组),比较3组患者Hcy水平,并行Spearman分析评价Hcy与CAS的相关性。结果:B组和C组Hcy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Hcy浓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向相关性(r=0.751,P<0.05)。结论:ICV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CAS密切相关,检测Hcy对评估ICVD患者CAS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3例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A组即CAS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因子产生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中血脂代谢紊乱、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原(FIB)较B组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男性、LDL-C、IL-6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AS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因子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评价诊断界点。方法:36例入选者按入选标准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后按性别、年龄配对分为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非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危险因素组(B组)及健康对照组(C组),一周内行PWV测定,比较组间的差异性,分析PWV与内-中膜厚度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PWV对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价值。结果:(1)A组右侧颈动脉PWV值显著高于B组与C组,B组显著高于C组。右侧颈动脉IMT与右侧PW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04,P<0.001)。(2)A组左侧颈动脉PWV值显著高于B组及C组,B组显著高于C组。左侧颈动脉IMT与左侧PW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39,P<0.001)。(3)右侧颈动脉PWV值的ROC AUC=0.917,诊断界值为250cm/s,敏感性83.3%,特异性75.0%,左侧颈动脉PWV值的ROC AUC=0.910,诊断界值为250cm/s,敏感性83.3%,特异性75.0%。结论:当颈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形态学改变前,血管壁僵硬度已经增加。双侧颈动脉PWV与其对应的颈动脉IMT具有正相关关系。利用ROC曲线评价PWV诊断价值,显示在40-60岁的人群中,血压为120-140/60-80mmHg的条件下,左右颈动脉PWV值临界值为250cm/s,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较为敏感的指标,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社区中老年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iosclerosis,CAS)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项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群(年龄>45岁)835例,纳入研究者576例,收集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者(CAS)者255例作为病例组,无CAS者321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血脂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压、腹部B超等常规检查。同时问卷调查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健康情况并统计分析。 结果 CAS组在BMI、血压、空腹血糖、尿酸等指标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组的AIP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通过对18种因素调查,其中7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为脂肪肝史(OR=2.337)、高脂血症史(OR=4.572)、BMI指数>24 kg/m2(OR=2.801)、糖尿病史(OR=11.133)、每日进食蔬菜量≤500 g (OR=3.095)、高血压史(OR=3.421)、经常运动(OR=0.076),其中经常运动为其保护因素。 结论 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AIP与CAS密切相关,AIP可有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与高血压、糖尿病、BMI、生活方式等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贾学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076-2077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者共18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血压水平和一般资料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A组)68例,IMT增厚组(B组)64例,IMT斑块组(C组)56例。均检测血UA,分析血uA水平与IMT的关系。结果①血UA水平C组和B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O.01)。②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血UA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已存在血管损害,颈动脉粥样硬化随血尿酸水平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劳迪波  黄小芳  黄慧芳 《浙江医学》2005,27(7):504-505,52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按动态血压结果分为勺形与非勺形组;同时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勺形组患者IMT(1.14±0.17mm)较勺形组患者IMT(1.01±0.19mm)增厚(t=3.55,P<0.01);非勺形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55.56%)较勺形组患者(28.89%)明显增加(X2=6.54,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探讨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高危风险的特征,并寻找这些高危风险因素在遗传方面的生物标志。方法:纳入506例高血压病患者(痰湿质组261例,非痰湿质组245例),以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指标,对LVMI和颈动脉IMT与脂联素基因4个单核苷酸(SNP)多态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痰湿质组高血压病患者的LVMI为(160.13±5.29)g/m2,非痰湿质组为(143.24±5.46)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痰湿质组的颈动脉IMT为(0.66±0.01)mm,非痰湿质组为(0.63±0.0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痰湿质组高血压病患者的LVMI在rs182052各型的水平分别为A型(141.87±14.21)g/m2、G型(188.17±10.65)g/m2、AG型(176.22±10.35)g/m2,表现出G型的LVMI最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1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较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程度严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等靶器官损害的倾向;2脂联素基因rs182052 G型可能是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高危风险的遗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与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女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其中青年40例(观察组)、老年(对照组)48例.检测患者空腹血清Apo A1、Apo B水平,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Apo B水平显著升高(P=0.010),Apo A1/Apo B比值显著降低(P=0.028).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且其CAS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18).结论 对比老年女性,存在Apo B水平升高和CAS的青年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应重视此类患者,早期采取措施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7例(A组)、2型糖尿病患者35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24例(C组)进行研究。分别测定血尿酸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1)A组的TG、LDL-C、FBG、HBA1C、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2)3组之间血尿酸、IMT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患者IMT具有相关性(r=0.442,P﹤0.01)。结论血尿酸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0例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入选对象分为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组(A组)、有危险因素非脑梗死组(B组)和无危险因素无脑梗死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积分、复合斑、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降低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脑梗死的防治中是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从2008-10~2009-10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健康体检者和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筛选正常人群、高血压病人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IMT为0.97mm±0.12mm,高血压组IMT为1.08mm±0.16mm,P=0.0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人中有4人发生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组有17人发生颈动脉斑块P=0.00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厚度明显正相关,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减少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NC组)60例、糖尿病组(DM组)89例。糖尿病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为糖尿病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1组,n=16)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2组,n=73),比较三组的血清MMP-8水平;DM2组分为IMT增厚组(A组,n=12)、稳定斑块组(B组, n=27)和不稳定斑块组(C组,n=34),比较三个亚组的IMT、Crouse积分等超声指标,分析MMP-8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M2组的MMP-8、IMT值水平高于NC组和DM1组,DM1组高于NC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MP-8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MMP-8水平高于IMT增厚组(P均<0.05);血清MMP-8水平与IMT值和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72,P<0.05)。结论  血清MMP-8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相关,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与否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