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国杰 《山东医药》2008,48(17):95-95
2001年1月~2006年8月,我们对40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行干扰素(IFN-α2b)加阿霉素(ADM)膀胱灌注预防复发,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78例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患者,男68例,女10例;年龄52-72岁.  相似文献   

2.
吡柔比星+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20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较高(50%~70%0),其中10%~39%的肿瘤复发后恶性程度和浸润度增加。如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这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焦点。2000~2004年,我们对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应用吡柔比星(THP)+卡介苗(BCG)行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对预防患者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关于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或部分膀胱切除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的比较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同质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426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患者757例,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患者669例。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有效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31,95%CI为1.02~1.6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复发率低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0.76,95%CI为0.59~0.9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54,95%CI为1.13~2.12,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血尿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2.46,95%CI为1.24~4.88,P<0.05)。结论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较灌注羟基喜树碱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韩东  赵俊萍 《山东医药》2002,42(19):79-79
浅表性膀胱癌是常见的早期膀胱癌之一 ,目前多采用开放手术或经尿道电切手术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3年复发率可达 5 0 %~ 70 % ;而绝大多数在术后第一年复发。 1997年 4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浅表性膀胱癌 2 1例 ,均行开放手术 ,术后行膀胱内卡介苗 (BCG)灌注并进行了随访观察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1例中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4 2~ 75(平均 5 8.5 )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血尿。根据 B超、CT、尿常规、膀胱镜检查结果诊断为浅表性膀胱癌 ;均行开放手术。病理分级为 级 5例 , ~ 级 6例 , 级 6例 , 级 4例 ,均…  相似文献   

5.
表阿霉素诱发急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雄  葛鸣 《心功能杂志》1995,7(2):135-135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对31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羟丙基纤维素-丝裂霉素C(HPC-MMC)行膀胱灌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并与单用丝裂霉素C(S-MMC)行膀胱灌注3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库建伟 《山东医药》2006,46(26):48-49
采用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3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2周为1个疗程,连用2~4个疗程;同时予格拉斯琼预防呕吐,地塞米松预防静脉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白细胞下降。结果临床完全缓解率为16.7%,部分缓解率为47.20%,总有效率为63.90%。初治患者有效率(71.4%)明显高于复治患者(59.1%),P〈0.05;Ⅲ期者有效率(72.7%)显著高于Ⅳ期者(60.0%),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和周围静脉炎。提示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缓解率高,毒性相对低。  相似文献   

8.
杜信毅  李晓东 《山东医药》2005,45(14):55-56
1996年以来,我们对76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α-干扰素(α-IFN)加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表阿霉素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阿霉素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脱发、黏膜炎、消化道症状,偶见发热、荨麻疹等,引起过敏性休克者少见。近年来,我科成功抢救1例肝移植术后表阿霉素静脉滴注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16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进一步评价表阿霉素上市以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采用统一的设计方案,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前瞻性研究。共20个单位应用以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了516例各类肿瘤,其中将表阿霉素代替阿霉素组成CEOP[环磷酰胺(CTX)、表阿霉素(EPI)、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ND)]方案治疗的恶性淋巴瘤213例中,完全缓解87例,部分缓解99例,有效率为87.3%;应用CEP[CTX、EPI、顺铂(PDD)]方案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16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71例,有效率为45.3%;采用EMF[EPI、氨甲喋呤(MTX)、5-氟脲嘧啶(5-FU)]方案治疗乳腺癌70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28例,有效率为51.4%。此外,对消化道癌、鼻咽癌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不良反应除消化道反应外,限制剂量提高的主要毒性为白细胞减少。以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对肝功能和心电图影响轻微。结合文献报道,认为表阿霉素和阿霉素疗效相近,而心脏毒性较轻,因此可进一步增加剂量强度,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35例膀胱癌患者,在膀胱灌注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未见药物性皮炎和化学性尿道炎发生,无膀胱挛缩现象,无尿道狭窄。结论膀胱灌注前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膀胱灌注术后尿路刺激征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TURBt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TURBt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33.5±10.1)min,术中膀胱穿孔0例,术后留置导尿管(3.3±0.5)d,复发2例,原位复发0例;对照组手术时间(34.1 ±9.8)min,术中膀胱穿孔1例(未影响手术),术后留置尿管(4.9±0.7)d,术后复发9例,原位复发0例.两组在导尿管留置时间、肿瘤复发例数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手术时间、膀胱穿孔例数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腹泻、口腔炎、脱发、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TURBt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效果较好,且较单纯采用TURBt具有导尿管留置时间短、肿瘤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估尿膀胱肿瘤抗原(BTA)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收集膀胱癌术后复发组(n=67)、未复发组(n=61)及正常对照组(n=50)的受试者尿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各样本BTA含量。复发患者行手术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其肿瘤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情况。结果膀胱癌术后复发组BT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术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膀胱癌术后复发组BTA水平随病理分级增加而升高(P <0. 05)。BTA总敏感性为83. 8%,其中G1级63. 6%,G2~G3级92. 3%。特异性为88. 5%。结论尿BTA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有较高临床价值,合理运用能减少膀胱镜检查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表阿霉素过敏性休克1例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2岁。因肝癌切除原位肝移植术后预防性化疗于2006年7月5日入院。患者2003年7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曾先后7次用表阿霉素行肝癌介入治疗。2005年9月在本院行肝癌切除术,术后因肝癌复发用表阿霉素再行介入治疗2次。2006年1月在本院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30/80mmHg。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异常,CT检查未发现转移灶,拟给予抗肿瘤药物表阿霉素单药化疗方案:肌注20mg苯海拉明;  相似文献   

16.
杨德安 《山东医药》1995,35(5):41-42
表浅型膀胱肿瘤占膀胱肿瘤的80%以上,其生存率较高,预后较好,但复发率高达60%~90%。现结合我们的经验将近年来疗效较可靠的几种治疗和预防方法介绍如下。1 化学预防 膀胱局部灌注可使药物与整个膀胱粘膜均匀接触,清除手术中遗留的肿瘤细胞,还可控制和消除肉眼难以发现的原位癌和癌前病变,效果好,副反应小,现已成为表浅型膀胱肿瘤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小剂量结核菌素(BCG)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 选择258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HCPT和小剂量BCG交替膀胱灌注组(A组)、HCPT膀胱灌注组(B组)各129例.A组:术后第7天用HCPT 10 mg+生理盐水20 mL膀胱灌注,第14天用BCG 10 mg+生理盐水40 mL膀胱灌注;之后每隔3d交替灌注1次,至术后第56天;术后第63天开始,每隔1周交替灌注1次,各灌注8次;术后第183天开始,每隔15 d交替灌注1次,各灌注8次;术后第438天开始,每隔1个月交替灌注1次至术后2年.B组:自术后第7天起,用HCPT 10 mg+生理盐水20 mL膀胱灌注,每周灌注1次,至术后第56天;术后第70天开始,每隔2周灌注1次,共8次;术后第198天开始,每隔1个月灌注1次,共8次;术后第468天开始,每隔2个月灌注1次至术后2年.各种药物灌注剂量同首次灌注.分别观察两组0~18、19-24、25-60个月的肿瘤复发率及毒副反应.结果 随访60个月,A组复发率为0(0 ~18个月)、3.10%(19 ~ 24个月)、18.55%(25-60个月),B组分别为11.63%、7.03%、20.49%,两组0~18个月的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非细菌性膀胱炎、血尿、低热、血象异常等毒副反应,但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CPT和小剂量BCG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较好,毒副反应较轻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癌旁黏膜组织进行微卫星DNA序列(MS)分析,探讨其在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3对微卫星DNA引物,采用PCR方法,以自身外周血及膀胱癌组织为对照,检测46例膀胱癌患者癌旁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均为阴性)的MS杂和性缺失和不稳定性。结果46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的MS均为杂和性缺失和不稳定性,癌旁黏膜组织的MS异常9例(阳性组),无异常37例(阴性组)。术后随访2~3a,阳性组复发7例,阴性组复发2例,两组相比,P〈0.01。结论膀胱癌癌旁黏膜组织的MS异常提示膀胱癌术后复发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药物注射治疗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11例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15个病灶)患者,采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碘化油表阿霉素乳剂治疗.肿瘤位于右侧肾上腺4例,左侧肾上腺3例,双侧肾上腺4例.肿瘤大小为3.3 ~11cm,平均直径6.6cm,其中11个病灶肿瘤直径小于5cm,4个病灶肿瘤直径大于5cm.结果 对单个转移瘤治疗平均2.8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按照RE-CIST评价标准,在直径小于5cm的11个肿瘤,获得部分应答、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分别为7个、3个和1个;在直径大于5cm的4个病灶中,则分别为1个、2个和1个;15个病灶客观有效率为53.3%.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碘化油表阿霉素乳剂治疗肝癌并发肾上腺转移瘤是微创、安全、有效和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敬斌 《山东医药》2003,43(18):50-50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8月 ,我们对 2 4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行髂内动脉化疗防止其复发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1例 ,女 3例 ;年龄 2 9~ 75岁 ,平均5 6 .7岁。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其中 8例为术后复发患者。临床分期 T2 N0 M0 2 0例 ,T3N0 M0 3例 ,T4 N1 M0 1例。病理分级G1 9例 ,G2 10例 ,G35例。治疗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膀胱肿瘤气化电切术。术后 1周行盆腔内动脉再分布术、动脉导管留置及化疗泵植入术。1盆腔内动脉再分布术 :先以弹簧栓子 (必要时辅以明胶海绵碎块 )栓塞对侧髂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