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脑梗塞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何有效治疗急性脑梗塞一直是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塞25例,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脑梗塞患者为2003年至2006年内科住院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49~71(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3月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联合治疗组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BI评分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高于依达拉奉组,并且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低于依达拉奉组,并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改善更明显。两组只有轻微的不良反应,未见与药物相关的出血性事件。结论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具有协同作用,达到快速治疗脑梗死的目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蕲蛇酶及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将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显著下降,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脑梗死的治疗中依达拉奉与奥拉西坦联合用药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6月-2018年6月就诊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病人的治疗效果、改良Barthel指数、卒中量表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18%,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14天及28天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I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研究组的NIHSS评分及BI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拉西坦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对于病人神经功能的修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入选的脑梗死患者被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ore,E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观察两组患者发病第1、2、4周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后1、2、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救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4.0mg/d加依达拉奉30mg分别加至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2周。对照组纳洛酮1.2mg/d加复方丹参液12ml静滴1次/d,连用2周。结果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治疗组)用药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加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脑保护及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单用降纤酶及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以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标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78.9%)、NDS减分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Fg水平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俨均〈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治疗组60例,丹参对照组60例,疗程均为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11.
脑梗死患者的热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热成像对颈内动脉脑梗死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利用BPM-I型电调焦HTI功能诊断仪对36例颈内动脉脑梗死,30例正常对照及14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做比较。结果:32例(88.9%)脑梗死患者的病变侧有冷区表现,而正常对照组中仅有4例出现冷区,两组经统计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热成像对颈内动脉梗死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LAIR技术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0.5T超导MR系统对65例脑梗塞患者分别采用FLAIR技术、快速自旋回波T_2加权像(T_2W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LAIR序列比T_2加权像能更敏感、更清楚地显示梗塞灶。提示:FLAIR序列由于反转时间(TI)较长,可抑制脑脊液信号,回波时间长产生重度T_2图像,从而能增加病变对比度,显示T_2加权像未能发现或可疑病灶。结论:FLAIR技术可作为颅脑MR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左立新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6):684-685,68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总胆同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检测。方法:将157例ACI患者(ACI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分为轻、中、重型三组,检测上述相关指标,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Hcy、Hs-CR、ET、TC/HDL-C、LDL-C均明显升高,且轻、中、重型患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CGRP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Hcy、Hs-CRP、CGRP、ET、TC/HDL-C、LDL-C均是ACI的相关危险因素,几者联合检测与ACI患者的NDS有直接关系,可作为判断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的红细胞流变特性及药物干预治疗的效应。方法:采用激光衍射法等方法测定了46例ACI患者的红细胞流变学指标,与22例正常人对照;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己酮可可碱(PTX)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LMD)+乙酰水杨酸(ASA)组对照干预治疗。结果: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流变学指标显著异常,且红细胞变形指数(DI)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呈显著负相关。用药后两组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及NDS均有显著改善。随用药时间的延长,PTX组改善红细胞变形性(ED)和减轻患者NDS优于LMD+ASA联合组。结论:红细胞流变特性异常尤其ED降低是脑梗塞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PTX是脑梗塞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皮层区15例.其中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慢性期16例.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单手拇指与余4指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 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2)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于急性期与慢性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和(或)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患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患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及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结论 (1)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伴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2例,按患肢肌力高低分为两组,肌力较低组18例,肌力较高组14例.所有患者行腘动脉留置导管, 灌注尿激酶溶栓.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头颅CT检查. 结果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100%,溶栓时间、溶栓药物剂量肌力较低组﹥肌力较高组.1个月后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检查有效再通率为100%,其中血管完全再通率肌力较低组﹤肌力较高组.溶栓后CT发现无症状脑出血1例.随访期间2例复发,均为肌力较低患者. 结论 对伴脑梗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低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患肢肌力较低者易复发,需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6个月后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①脑梗塞痴呆组P300潜伏期(392.5±32.6) ms较脑梗塞非痴呆组(335.8±31.3) ms和正常对照组合(345.6±29.7) ms明显延长( P<0.01)。②脑梗塞痴呆组P300振幅(6.2±0.7)μV较脑梗塞非痴呆组(10.7±1.2)μV和正常对照组(9.8±0.8)μV明显减小(P<0.01)。③脑梗塞痴呆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 r=-0.547,P<0.01)与P300振幅呈正相关( r=0.529,P<0.05);非痴组均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振幅减小可预测认知功能的不良预后,为并发血管性痴呆做好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80例心、脑梗死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有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统计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间隔 ,在 2月以内的比例均较高 ,心、脑梗死组为 83 3% ,脑、心梗死组为 5 5 3% ,尤其以 2周之内突出 ,心、脑梗死组为 4 5 2 % ,脑、心梗死组为 34 2 %。心、脑梗死组右室心肌梗死伴发率及左室肥大、室壁瘤的比例均高于脑、心梗死组 ,而左室射血分数、入院时的舒张压均明显低于脑、心梗死组。两组年龄≥ 6 5岁患者住院病死率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老年 (≥ 6 5岁 )可能是心、脑梗死和脑、心梗死预后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 ,争取获得最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DWI)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99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搜集患者入院的一般临床资料、DWI-ASPECT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良好转归组(0~2分)和不良转归组(3~6分).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和影像学指标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最后将有独立预测因素的变量与EQ-5D进行The 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 本组研究共99例患者,良好转归组68例,不良转归组31例.与不良转归组比较,良好转归组患者年龄更年轻(61.51vs 68.69;P =0.001),入院至MRI检查时间更长(13.4 vs 10.16;P=0.000),入院时NIHSS分值更低(7.31 vs13.10;P =0.000),DWI-ASPECTS分值更高(7.72 vs 3.94;P =0.00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83,95% CI 1.013~1.158,P=0.020)、入院时NIHSS分值(OR 1.296,95% CI 1.106~1.520,P=0.001)、DWI-ASPECTS分值(OR 0.697,95% CI 0.553 ~0.879,P=0.002)均是不良转归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经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显示DWI-ASPECTS分值曲线下面积为0.878(95% CI 0.784 ~0.971),DWI-ASPECTS分值预测不良转归的最佳临界点为6.5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1.3%.Spearman相关检验示DWI-ASPECTS评分与EQ-5D效应值、EQ视觉模拟量表(EQ-VAS)均呈正相关(r=0.65、r=0.60,P<0.01).结论 DWI-AS-PECTS评分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转归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