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对3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4-5突出27例,L5-S1突出27例,L5-S1突出11例,L3-4突出1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以往手术至此次手术时间6个月-17年,JOA评分-3-18分,平均12分。随访1-15年,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为12-29分,改善率为29%-100%。其中29巳恢复原工作或日常生活,7例症状有明显改善,3例仍需服用镇痛药物。结论 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初次手术病例并无明显区别,但应注意与瘢痕形成相鉴别。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显露时勿损伤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1年5月~2005年8月手术治疗74例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腰突症复发的患者,将患者分成3组: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组,后外侧融合组和后路椎间融合组,经过长期随访(≥2年),复习其临床资料,比较各组间的下腰痛JOA评分改善率,椎间高度下降率以及上一椎间隙角的改变率,从而比较不同术式的长期疗效.[结果]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外侧融合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JOA评分改善率依次增高,与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组相比后外侧融合组不能减少椎间高度的降低,同时上一节段的椎间隙角度改变率与未融合组相似,而PLIF组在维持椎间高度的同时,上一节段的椎间隙角度改变率明显小于前两组.[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在提高下腰痛评分、维持椎间高度和上一椎间隙角度方面,后路椎间融合术优于其它两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31例平均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出血量620±5.6ml。平均随访40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4.09%,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10%,骨性融合率为97.18%。并发症包括6例硬膜撕破,1例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5.
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其设备已演进到第二代。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应用MEDⅡ镜下手术,其术式相同、直观性好、分辨率更高、并发症影响小而恢复快。2001年2月~2002年8月我院应用MED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47个椎间隙,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总结自2002年10月以来,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其中合并神经根管狭窄18例,评价其疗效。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次日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21例明显减轻。术后4~13个月的随访,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31例,良26例.进步1例。结论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操作更为安全.攒伤小,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具有减压彻底.疗效显著等优点,同样适用合并神经根管狭窄。  相似文献   

7.
经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减压彻底,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小。我院自2001年引进德国产第二代椎间盘镜,对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68例患者随访4~12个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腰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对于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有明显的神经受累或马尾神经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均须手术治疗。常用的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方法有传统开放手术,如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等。LDH复发加重患者负担,探讨其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复发性LDH的定义、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于系统掌握复发性LDH的高危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减少LDH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年经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2例,男203例,女119例;年龄39±12岁(14~84岁);随访28.6±17.8个月(12~68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MED术后复发与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类型、突出部位、术后活动程度等因素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对MED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5%,其中19例为同部位复发,2例为对侧部位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6±17.8个月(1~60个月),其中16例(76.2%)为MED术后1年内复发。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突出类型及术后活动程度与MED术后复发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部位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出类型(P=0.009,OR=2.762,CI=1.282~5.942)、术后活动程度(P=0.026,OR=1.907,CI=1.079~3.370)与术后复发显著性相关。结论:脱出型、游离型及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为ME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e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6月~2013年6月诊断为腰椎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并行手术治疗患者61例,根据治疗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MED手术,患者23例;对照组行后入路固定融合术,患者38例。统计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情况,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并将是今后脊柱外科的发展的重点、热点。  相似文献   

12.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ME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5月15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ED治疗,术后9~61个月8例患者出现同节段典型的神经根损害症状和体征,MRI和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男5例,女3例,年龄25~47岁,平均35.6岁。均再次行单侧MED手术,其入路和经过与常规MED相似。结果:8例患者的神经根显露和减压良好,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8min,平均失血量45ml,平均住院12.7d。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无其它并发症。随访5~46个月,平均20.8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例,良3例。结论:对于首次ME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次行MED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再次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初次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31例,其中21例首次手术在本院施行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再手术患者症状缓解期,椎间盘突出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症状改善优良率,采用t检验及,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6~48个月,首次术后症状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同侧复发22例,对侧复发9例。首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均小于再次手术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症状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纯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以及椎节不稳者,单纯行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髓核摘除(MED)手术治疗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方法对21例青壮年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入院4h内采用MED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结果21例患者术后即刻优良18例。经4~18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腿痛,20例恢复工作。结论急诊MED手术能尽快解除急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髓核对神经的急性压迫,防止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突出间隙:L3~46例,L4~59例。手术选择后侧旁正中入路,采用MED系统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1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微创经后侧旁正中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A case of lateral disc herni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 which occurred soon after percutaneous discectomy is described. This is a rare complication, but in this patient it appeared that the extrusion occurred through the hole in the annulus made at the first operation.
Résumé. Un cas de hernie discale latérale survenant précocément après une discectomie lombaire percutanée est rapportée. Les auteurs présentent une revue de la littérature sur ce sujet. Bien que rare, cette complication de la discectomie percutanée doit être connue des chirurgiens.


Accepted: 28 October 199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MRI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 MRI改变,探讨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15例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MED治疗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并记录手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MED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复查MRI显示原来突出的椎间盘消失或突出减小,椎管内未见明显疤痕形成,原手术通道仍清晰可辨,通过椎旁肌的部分有纤维化和轻度组织水肿。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肯定,手术创伤小,能减少硬膜外粘连疤痕形成。但也有髓核摘除不彻底时从破裂纤维环处脱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40例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10年以上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对放射学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优良率:开窗组为85.4%,半椎板组为79.6%,全椎板组为47.2%。术后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开窗组为4.2个月,半椎板组为4.5个月,全椎板组为4.7个月。所有病例虽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但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未出现局部不稳。结论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  相似文献   

20.
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59,自引:2,他引:159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 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对放射学资料保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共收到有效回信104封,随访率为10.4%.(1)临床疗效开窗组(37例)的优良率为83.8%,半椎板组(44例)为77.3%,而全椎板组(23例)为43.5%.开窗组与半椎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窗组、半椎板组分别与全椎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术后恢复工作情况开窗组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和恢复原工作率分别为4.3个月和84.6%,半椎板组分别为4.6个月和86.4%,全椎板组分别为4.4个月和77.8%.(3)影像学改变全部病例的施术腰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后9年平均丢失36%,但绝大多数患者未出现局部不稳.结论(1)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2)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3)髓核摘除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