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静脉输液拔针法对减轻拔针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寻找一种静脉输液后无痛的拔针方法。方法 患者用数字评量表法(NRS)对3种拔针方法(传统的按压下拔针、刘铭镛等的不按压拔针、我们摸索出的绷紧皮肤拔针)出现的疼痛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绷紧皮肤拔针法的疼痛评分全部为“0”和“1”,其中“0”(完全不痛)占90.62%,“1”(极轻微疼痛)占9.38%。按压下拔针法“0”和“1”共占1.4%(“0”占0%,“1”占1.4%)。不按压拔针法“0”和“1”共占21.3%(“0”占9.9%,“1”占11.3%)。结论 绷紧皮肤拔针是一种理想的无痛拔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皮内注射针尖斜面旋转180°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将423例12个月~3岁急诊患儿随机分成2组,旧方法组244例,新方法组179例。旧方法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儿实施皮内注射,新方法组采用针尖斜面进入皮肤旋转180°后注入皮试液,比较2组皮内注射的成功率。结果新方法皮内注射成功率高于旧方法(P<0.05)。结论改良后的小儿皮内注射方法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改变针头穿刺方向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变进针方向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方法采取单日传统皮内注射法,即:针尖斜面与病人手腕中轴平行进针,双日采用改良后的注射方法:即针头斜面与患者手腕中轴呈45°进行注射,选择传统法120例患者,改良法12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对照组明显高于改良组(P<0.01);2)两种方法穿刺并发症及结果观察的比较血管周围瘀血,皮丘隆起刺激周围皮肤,造成假阳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改良组(P≤0.05)有显著意义。结论改良法进行的皮内注射患者的疼痛比传统皮内注射法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此项操作才能迅速准确地完成静脉穿刺术。以往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斜刺法,就是在欲穿刺静脉的旁侧,距静脉约0.5—1厘米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度角,针尖斜面向上,将针尖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再刺入静脉。由于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静脉穿刺术的最佳方法——直刺法。就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度角,针尖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尖直接刺人静脉。现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直刺法的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付能荣  李红  胡兆恕  来平英  贺生 《吉林医学》2010,31(14):2014-2015
目的:探讨成功进行皮内注射的方法。方法:随机整群抽出120例被试者,分别采用传统的和新的皮内注射方法,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新的皮内注射方法一次注射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疼痛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额外损伤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采用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0°~40°角进针能提高注射成功率,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减少额外损伤。  相似文献   

6.
韦桂莲  莫玉珍  邱妮 《右江医学》2012,40(2):223-224
目的比较不同进针角度静脉采血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抽血化验240例病人进行分组,将单日采血者设为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进针法,双日采血者设为观察组(12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进针法。对比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血管法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7.
皮内试验简称皮试 ,是测定病人是否对该药物过敏的方法。使用传统皮内注射法引起的疼痛 ,病人难以接受 ,研究如何减轻甚至消除在注射时的疼痛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七年时间的临床实践 ,摸索出了一种减轻疼痛的操作方法。方法介绍按常规准备注射用品 ,皮试液按医嘱配制。在前臂掌内侧下 1/ 3处以 70 %酒精消毒皮肤待干。将配制好皮试液的注射器内空气排尽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几乎平行地刺入皮内 ,待针头斜面全部进入皮内后 ,将针头旋转 180° ,左手用拇指固定针栓 ,右手推注药液 0 1ml,局部见半球形…  相似文献   

8.
^90Sr敷贴治疗先天性皮肤血管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将^90Sr疗程总剂量分3次敷贴治疗先天性皮肤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采用疗程总剂量分3次敷贴照射病灶处的方法,对90例(99处病变)的先天性皮肤血管瘤患进行治疗。结果;99例病变治愈58处,治愈率58.6%,其中1个疗程治愈25处,2个疗程治愈21处,3个疗程治愈8处,4个疗程治愈4处;显效33处,显效率33.3%;有效8处;有效率8.1%,无效0处。结论:采用疗程总剂量分3次照射的方法能避免传统的一次大吸收剂量法对过度敏感造成的过量照射,克服小吸收剂量多次敷贴法治疗次数多的缺点,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药物所致的过敏反应中,无论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还是致死率,青霉素均居首位。因此,使用前准确地判断其皮试结果,是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的关键,而怎样选择一种皮肤消毒剂,减少假阳性反应也就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2月至8月,南华大学医疗中心对608例患者采用0.1%新洁尔灭皮肤消毒剂,消毒皮肤行皮内试验,并与常规的皮肤消毒剂(75%酒精)消毒皮肤皮试相对照,以比较两种不同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皮肤皮试的结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难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我院采用4%丁卡因神经阻滞法治疗此症。方法是将丁卡因粉剂50mg溶于生理盐水1.25ml配置成4%丁卡因无菌注射液。半月神经节穿刺采用侧入法,患者仰卧,常规皮肤消毒,嘱患者微张口,用7号腰麻针在颧弓中点下方1cm处,针尖稍向上紧靠下颌切迹上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按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针柄转动针体,以针体圆点提示转动180°,即使针尖斜面向下并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并常规固定。比较2组的透析效果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透析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针尖斜面向下固定进行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针尖斜面向下固定透析。  相似文献   

12.
常书文  夏中元 《重庆医学》2013,(30):3668-3670
目的比较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法与传统注药方法相比,在改善骶尾部神经阻滞方面的效果。方法入选64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改进组和传统组,每组31例。改进组在穿刺针平行于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后,针尖斜面转向尾端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后,针尖斜面转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而传统组则直接将平行于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的穿刺针斜面转向头端,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记录两组产妇术中牵拉腹膜时诉骶尾部疼痛和胸口疼痛的例数,术后模拟视觉VAS评分和麻黄碱的用量。结果改进组(I组)产妇术中牵拉腹膜时诉骶尾部疼痛的例数和术后VAS评分与传统组(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牵拉腹膜时诉胸口疼痛的例数和麻黄碱用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方法,可以改善传统方法骶尾部阻滞不全的问题,减产产妇对疼痛的VAS评分,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青霉素皮试前,采用何种消毒剂做皮肤消毒,对皮试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如采用传统的消毒剂(75%酒精),假阳性的出现几率明显增多.其产生原因可能系注药时消毒区酒精尚未完全挥发,残留者随穿刺动作渗入针孔,刺激局部皮肤所致.为避免假阳性结果的产生,改用mf—1消毒液,配制成1:80浓度应用,消毒效果良好又不影响皮试的准确性判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 对接受过药物过敏皮肤试验者都认为皮试注射最痛,尤其对青霉素、TAT药的过敏皮试,于是对皮试产生了疼痛的恐惧心理。我们每年要做5千多人次的药物过敏皮试,为了减轻病人皮试疼痛感,1975年我们进行了皮试不痛的探索。我们先在自己身上采用进针平行刺入和进针10°~15°角对照试验(均在前臂掌侧),前者疼痛明显,后者进针无痛感。后来我们对500例皮试病人采用进针平行刺入和进针10°~15°角对照试验,对其结果有明显差异,后者10°~15°角皮内注射病人反映进针不痛。我们皮试操作的方法是:将针头与皮肤成10°~15°角,针尖进入表皮后,再平行斜面进入,将少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几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基于改良心房内心电导联的PICC定位技术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历史性对照比较方法将我院2020年3—12月收治的62例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作为传统组,予以传统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技术;将2021年1—9月收治的66例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作为改良组,予以改良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技术;对比两组管道到位情况、导管异位情况、置管时间、皮肤损伤、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儿管道到位占比显著高于传统组,而管道异位占比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患儿置管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患儿皮肤损伤占比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患儿出现疼痛占比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心房内心电导联的PICC定位技术可有效帮助管道到位,降低管道异位情况,减少置管时间,降低新生儿皮肤损伤及疼痛情况,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溶媒给苄星青霉素皮试结果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1-2022.12本院门诊需注射苄星青霉素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加入生理盐水溶解配制后开展皮试)、对照组(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溶解配制后开展皮试)分别包含49例,观察两组皮试液的苄星青霉素含量、皮试阳性率、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两组的溶液含量、苄星青霉素含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皮试阳性率是16.33%低于对照组36.73%(P<0.05)。实验组的轻度疼痛比例为81.63%高于对照组36.73%(P<0.05),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比例为16.33%、2.04%低于对照组30.61%、32.65%(P<0.05)。实验组含局部疼痛或压痛、皮疹以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占比是4.08%低于对照组16.33%(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作为一类常见广谱抗生素物,采取生理盐水取代灭菌注射用水当作溶媒配制皮试液,能减少皮试假阳性情况产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值得推广应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17.
1 反向进针法传统的硬膜外穿刺方法是穿刺针斜面指向头端或平行脊柱,但遇以下情况易出现进针困难:足月妊娠、弥漫性腹膜炎、高度腹胀、脊柱骨折(或结核)、下肢骨折等。遇上述情况穿刺时会因弯腰受限,针尖易受阻于上位棘突或椎弓处。另外,T_4—T_(12)椎体排列呈叠瓦状,也属此例。改进方法是:进针时斜面指向尾端从顺应椎间隙的走行,进入硬膜外腔后再旋转针柄,以向头端置管。退针时针尾尽量倾向头端,以防针尖同黄韧带及椎弓板过度挤压将导管切断或带出。此法避免了穿刺针的扭曲及对棘突或  相似文献   

18.
对小儿皮肤血管瘤,以往采用手术切除、注射硬化剂、冷冻及激光等疗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但还存在种种缺陷,如皮肤瘢痕影响美观等。我院于1989年3月至1997年5月,用同位素(90)锶((90)Sr)敷贴器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38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86例小儿皮肤血管瘤中男212例,女174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6.l岁。共有病灶647处,位于头面部3if处、躯干部172处、四肢164处;病灶面积1~2.9mm2有286处占4420%,3~5.9mm2有294处占45.44%,6~8.9mm2有52处占8.04%,9~10mm2有15处占232%;。临床分型[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对7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采用三种方法(直接、间接和针尖斜面向下)穿刺,评估疼痛级别及出血量。结果疼痛以间接穿刺为重;出血量以常规直接穿刺多;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出血量少,疼痛轻。结论针尖斜面向下直接穿刺效果好,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减轻皮内注射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 将22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皮内注射法;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皮内注射法:选择在前臂屈面腕关节上6cm正中部位进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角,进针尖斜面一半后平行将斜面全部进入皮内,此时不换手固定,持针手固定注射器姿势不变,直接由持针手掌根部向前推动活塞推注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一次注射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一次注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皮内注射法可有效减轻患者注射时的疼痛,提高注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