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明明  秦伟  谢汉平 《眼科研究》2010,28(10):913-916
目的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观察大鼠视皮层内NR2A/NR2B比率的发育性变化。方法健康SPF级LongEvans大鼠15只,雌雄不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出生后3、4、5、6、7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A和NR2B的蛋白表达量,分析NR2A/NR2B随着大鼠视皮层发育表达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生后3~7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A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63,P=0.008),生后4、5、6、7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R2A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高于生后3周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B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F=73.340,P=0.007),生后6~7周趋于稳定。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大鼠视皮层中NR2A/NR2B比率随着大鼠视皮层的发育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31,P=0.003)。结论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NR2A/NR2B比率的变化参与了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视皮层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功能亚单位NR2A与NR2B的表达随发育的变化.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NR2A、NR2B在Wistar大鼠生后第0、14、21、28、35、42、60、90d视皮层的表达情况.结果 NR2A、NR2B在出生时的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之后NR2A的表达缓慢上升,生后35d达峰值,后略有下降,至成年维持于较高水平;NR2B生后14d达到峰值,继而逐渐下降,至第60d后趋于平稳.结论 视皮层中NR2A、NR2B表达量的变化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起始与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提示生后NR2A、NR2B表达的发育性时间差异可能是视觉发育可塑性调节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 (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NR2B (NMDA-NR2B)阻断剂艾芬地尔对单眼形觉剥夺小鼠初级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基关键期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弱视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取出生后3~4周健康C57BL/6J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联合组,每组5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和联合组小鼠右眼褥式缝合6 d,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模型,联合组于第1、3、5天腹腔注射艾芬地尔,给药量为10 mg·kg-1。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 mRNA和NR2B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蛋白和NR2B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22、0.75±0.08和0.58±0.44、0.50±0.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9±0.84,低于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4.83±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2B受体阻断剂艾芬地尔能显著降低NR2B亚基的表达,并阻断单眼形觉剥夺对NR2B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但对NR2A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任艳红  赵堪兴 《眼科研究》2010,28(8):703-706
目的观察大鼠视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功能亚单位GABAARα1的表达随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将45只健康纯系新生Wistar大鼠按出生后年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5只,分别于出生后第0、7、14、21、28、35、45、60、90天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经左心室穿刺至升主动脉灌注固定后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GABAARα1在出生后不同天龄Wistar大鼠视皮层的表达情况。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Wistar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分6层,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ABAARα1阳性反应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部位主要在神经元细胞膜、树突或轴突,其中视皮层第Ⅱ/Ⅲ层细胞染色最密集。图像分析结果提示,GABAARα1在出生时的大鼠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但表达量很少,大鼠睁眼前表达量上升缓慢,睁眼后迅速上升,在出生时GABAARα1的吸光度(A)值为4.79±1.51,至35d峰值达231.52±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维持高水平至出生后90d,为231.52±21.65,与出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皮层中GABAARα1表达量的发育性变化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提示GABAARα1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可能是视觉可塑性调节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通路蛋白β-链蛋白(β-catenin)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monocular deprivation amblyopia,MD)大鼠视皮层的表达变化。方法 出生后14 d的健康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MD组和正常(normal postnatal,NP)组。MD组行单眼睑缘缝合术,根据剥夺时间又分为单眼剥夺7 d、21 d、45 d、90 d 4个小组,每小组8只;NP组不作任何处理,相应分为7 d、21 d、45 d、90 d 4个小组,每小组8只。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确定MD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D组和NP组大鼠视皮层β-catenin和GSK-3β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NP组大鼠相比,MD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皮层GSK-3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随剥夺时间延长,GSK-3β的表达逐渐增加,MD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D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皮层β-catenin的表达比NP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随剥夺时间延长,β-catenin的表达逐渐减少,MD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蛋白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的调控和弱视的形成,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苏庆  韩松  郗平  李俊发  傅涛 《眼科研究》2014,(5):388-391
背景 视觉发育可塑性与弱视治疗时间和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synapsin(突触素)作为一种突触前特异性蛋白家族,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动态观察正常小鼠视皮层内synapsin蛋白表达水平(T-synapsin)及其磷酸化水平(p-synapsin)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 选用清洁级健康新生C57BL/6小鼠42只,分别于出生后第7、14、21、28、35、42、60天取左右两侧视皮层,每个时间点选6只小鼠.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内不同亚型synapsin的表达量及其位点1的磷酸化水平. 结果 正常C57BL/6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随生长和发育发生动态变化,出生后第7、14、21、28、35、42天,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的表达量分别为成年小鼠(出生后第60天,P60)表达量的(21.32&#177;3.27)%、(56.27&#177;10.18)%、(77.05&#177;10.05)%、(83.75&#177; 10.52)%、(94.69&#177;11.46)%和(98.75&#177;5.86)%,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38,P<0.001),其中P7、P14、P21、P28组表达量明显低于成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35、P42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0 798);不同亚型T-synapsin在视皮层中的表达趋势随小鼠的生长和发育略有不同,其中T-synapsinⅡa、Ⅲa增长相对缓慢,P60时仍呈增长趋势,不同鼠龄间T-synapsinⅡa、Ⅱb、Ⅲa表达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92、55.595、39.172,P<0.001);p-Synapsin Ⅰ a/b的表达在出生后随小鼠的发育而逐渐增高,P21左右达高峰,为成年小鼠磷酸化水平的(2.86&#177;0.17)倍,此后迅速下降,成年后维持低磷酸化水平,不同鼠龄间小鼠视皮层中p-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20,P<0.001).结论 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量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动态变化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synapsin可能参与视觉发育敏感期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大鼠视皮层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表达和分布的发育特征以及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对生后1~9周正常大鼠和自生后7周开始BFD 14 d后模型大鼠的视皮层中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进行标记和检测.结果 N-甲基-D-天冬氨酸(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单位NR2A(NMDA-NR2A)在大鼠未睁眼时少量表达,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时最明显;之后表达减少,至成年期维持一定水平,BFD 14 d可以造成成年大鼠视皮层NM-DA-NR2A阳性表达减弱.NMDA-NR2B在未睁眼时表达较明显,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时表达最多;之后表达下降稳定在成年期低水平,BFD 14 d可造成其在成年大鼠视皮层中表达增强.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GluR-1亚基平均分布在视皮层各层,在出生后少量表达,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其表达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时达到高峰并在成年期维持较高水平,BFD14 d对其在成年大鼠视皮层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由BFD诱导的NMDA-NR2A或NMDA-NR2B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功能和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13 d SPF级Long Evans大鼠2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每组14只,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大鼠多维度弱视模型,采用视觉诱发电位验证弱视模型的建立,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形态结构,视觉悬崖实验检测大鼠立体视功能,计算每只大鼠的辨别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皮层中PKC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大鼠右眼(剥夺眼)的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2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两组大鼠视觉悬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集中在右侧(非悬崖侧),而弱视模型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紊乱,探索区域大多分布在左侧 (悬崖侧)。弱视模型组大鼠辨别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丰富,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弱视模型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完整,出现不同程度的胞体固缩。弱视模型组大鼠左侧视皮层PKCζ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视皮层结构的改变和视功能严重损害,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9.
田春慧  陈霞  陈静  王玉川 《眼科研究》2010,28(4):334-337
目的研究单眼剥夺(MD)视皮层neuritin mRNA的表达。方法35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D组和反缝合(RS)组,缝合14日龄大鼠右眼睑建立MD模型,RS组大鼠缝合单眼至90日龄时进行反缝合,并持续暴露于灯光中6、12、24、48 h和1周,其余2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所有大鼠视皮层neurit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表达量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35,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97,P〈0.05);RS 6 h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8,P〈0.05)。RS12、24、48 h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46,t=-0.064,t=-0.065;P〈0.05)。Neuritin mRNA的表达在实验24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RS1周组与MD组neuritin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结论Neuritin mRNA在MD成年大鼠和RS不同时间大鼠视皮质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MD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中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dd,AMPA)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为研究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做准备.方法 实验研究.取14 d龄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Ⅰ、Ⅱ),每组20只,再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对实验组(Ⅰ组)行单眼形觉剥夺,正常饲养1周后对Ⅰ A组及ⅡA组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视皮层,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色,显微镜观察AMPA受体GluR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对Ⅰ B组及ⅡB组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记录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变化.结果 AMPA受体GluR2在正常发育组视皮层中的表达较单眼形觉剥夺组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片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AMPA受体介导的初级视皮层2/3层的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mEPSCs)幅值增高.结论 大鼠出生后视皮层AMPA受体GluR2的水平受视觉刺激而发生变化,且其变化影响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提示其对出生后大鼠的视觉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http://www.chinarop.com)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