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毛伯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12(5):276-279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发展较快的领域,其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表现出巨大的前景,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现以脊髓损伤为代表,介绍基因治疗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目前,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基本策略是将神经营养因子转至一定的受体细胞后移植到损伤区,让其在体内表达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而刺激轴索再生。转基因载体以病毒载体转染率高而常用。受体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母细胞等。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相关的神经营养素家庭的应用,移植细胞的选择,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结果:NGFs在干预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反应和促进工矿企业 能恢复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雪旺细胞不仅可作为SCI基因治疗的移植载体,其本身也可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髓鞘的重建和部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脊髓损伤以往被认为是不可能治愈的疾病,但是近年来有关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的研究加深了对脊髓损伤修复相关因素的认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都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其中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是两种最有前途的方法,也是目前研究的热门课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述有关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现状及前景.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 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SCI研究已有很大进展,它可以在脊髓内迁移、分化为神经元以及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论 干细胞治疗SCI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SCI的继发性损害进行干预,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1]。SCI后修复困难的关键在于抑制轴突生长的因子持续存在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共同构成了不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上调、沉默或拮抗特定靶基因的功能,致力于提高轴突的再生能力及改造局部的抑制性微环境,在动物实验中均能观 相似文献
7.
8.
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围神经损伤在工作和生活中较为常见。它的治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一神经外膜缝合期此期仅缝合神经外膜而未对神经束做对合处理,因此疗效欠佳。二神经束膜缝合期20世纪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临床,使束膜缝合成为可能,并使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疗效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吻合口瘢痕、卡压、功能束错误对合等原因,疗效仍不令人满意。如果神经缺损较长,还需另取供区的功能性神经行神经移植。三分子生物学修复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进入了细胞分子水平,在损伤反应、再生机制和…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基因治疗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开始了探索性的研究。应用于脊柱脊髓疾病的基础研究主要在脊柱融合、椎间盘退变和再生、小关节疾患、脊髓损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中枢髓鞘成分及局部形成的空洞和胶质瘢痕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加之中枢神经元内在再生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再生相关基因表达不足),导致脊髓损伤后无法成功再生,并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另外,脊髓原发损伤后将启动一系列的继发病理改变,从而进一步损害残留的神经功能。多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脊髓损伤后无法再生的原因及继发损伤的机制,并寻求治疗方法。一、减少急性期的神经损伤虽然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自发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但无论实… 相似文献
11.
12.
脊髓损伤的功能独立性评定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髓损伤的功能独立性评定的应用王彤,周士枋,励建安为进一步反映脊髓损伤对病人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指导医务人员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及监测治疗效果,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日常生活能力测定方法。以往国际上通用的功能评定方法很多,象Barthel指数和PULS...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是骨科领域的常见创伤 ,其年发生率为 2 0~ 40 /10 0万。SCI的修复主要面临两大难点 :一方面是如何预防SCI引起的脊髓细胞的死亡 ,以及如何替代已死亡的脊髓细胞 ;另一方面是如何抑制损伤局部疤痕形成 ,创造适合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促进诱导神经生长[1] 。随着基因工程的问世[2 ] ,应用基因转移技术治疗SCI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特别是近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3 ,4] ,通过分离 ,定向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替代损伤引起的死亡的脊髓细胞成为可能 ,以下就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的修复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干细胞、带有外源基因的神经干细胞、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Brindley技术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患者有85%于伤后出现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增加,反射性尿失禁,出现膀胱贮尿及排尿双重功能障碍。由于易并发尿路感染,加之膀胱内压增高引起尿液的膀胱-输尿管返流,最终造成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因此重建膀胱功能对脊髓损伤患者十分重要。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电刺激排尿的研究。1976年英国的Brindley在动物研究成功的基础上成功地将Brindley骶神经前根刺激器应用于人体,揭开了电刺激排尿临床应用的新篇章。Brindley刺激器分体内植入部及体外控…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廖维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5):260-261
随着现代交通和工矿事业的发展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的发生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据报道 ,美国每年约有 1万例新的SCI患者 ,我国上海SCI的年发生率约为 13 7/10 0万以上。然而急性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并非是完全横断性损伤 ,虽有部分受损轴突存在 ,但更主要由于随原发性损伤而来的继发性损伤造成脊髓永久性功能丧失。因此 ,如何保护脊髓组织、减少或预防继发性损伤进而促进损伤脊髓的结构功能重建是基础研究的热点 ,也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寄希望之所在。1 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SCI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较… 相似文献
1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line der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是近年来发现并已克隆其基因的一种蛋白质 ,最初是由小鼠胶质细胞株B4 9细胞分离出来 ,在体外能激活鼠胚中脑腹侧多巴胺 (DA)能神经元摄取DA ,并能促进神经元存活。该因子是由两个单体通过糖基化二硫键结合成的二体 ,单体由 134个氨基酸组成。它的 7个半胱氨酸残基在分子中的构象与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超家族成员相同 ,而且其序列中有近 2 0 %的同源性 ,从结构上看属于TGF β超家族远亲[1] 。近来发现其对损…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疗及化疗。但术后易复发及肝转移的问题仍然是我们无法控制和难以根本解决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大肠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大肠癌的基因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基因治疗的基本含义是通过遗传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水平上治疗各种疾病。基因治疗的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基因矫正和置换,即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校正,对缺陷基因精确的原位修… 相似文献
20.
步行矫形器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6):341-343
脊髓损伤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的障碍,即截瘫。脊髓损伤的基本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各种方法(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