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告6例双向Glenn(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手术后的护理经验。6例患者均为复杂先心病,在全麻或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血流动力学、中心静脉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前血氧饱和度平均为76%,术后出院时89%。双向Glenn手术能改善紫绀型先心病患者的缺氧,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总结在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麻醉处理经验。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5例在体外循环下完成紫绀型复杂先心病作双向Glenn分流术患者,麻醉均采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1-0.15mg/kg,咪达唑仑0.05-0.08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舒芬太尼0.5-1.5μg/kg。右侧颈内及右股静脉置入双腔静脉导管,测CVP,左侧桡动脉穿刺测血压。麻醉维持用舒芬太尼0.05-1μg/kg,维库溴铵0.05-0.08mg/kg静脉注射。结果术后早期动脉血氧饱和度(90±3)%较术前(76±5)%显著上升(P<0.01)。本组手术循环、麻醉处理稳定,无并发症、死亡。结论麻醉处理得当,维持循环平稳,能保障手术顺利完成,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向Glenn术在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术5例,年龄5~33岁,2例合并双侧上腔静脉,保留奇静脉,保留肺动脉前向血流.结果无死亡,术后SaO2(82.6±2.3)%,紫绀明显减轻,活动量增加.术后出现乳糜胸1例.结论掌握严格的适应症,双向Glenn术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总结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24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双向Glenn分流术,年龄4个月~14岁,体重6~30kg。以芬太尼5~10μg/kg、维库溴铵0.1~0.15mg/kg、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分别于右侧颈内及右股静脉置入双腔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左侧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麻醉维持药物为芬太尼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手术开始后,根据心率、血压变化泵入多巴胺3~8μg.kg-1.min-1、硝酸甘油0.1~0.5μg.kg-1.min-1或肾上腺素0.02~0.05μg.kg-1.min-1,维持循环平稳;纠正酸血症,并适当补充人造胶体及新鲜冰冻血浆。结果术后早期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88±6)%,较术前的(69±11)%显著升高(P<0.01)。所有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为(13.9±4.3)mmHg(1mmHg=0.133kPa),术后升至(16.8±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VP为(6.4±2.3)cmH2O(1cmH2O=0.098kPa),术后显著升高至(19.3±3.6)cmH2O(P<0.01)。无1例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双向Glenn分流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循环平稳,并及时纠正酸血症和低血容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双向Glenn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术后管理经验。方法38例功能性单心室患者,男19例,女19例。年龄7个月至20岁,中位年龄3.5岁,体重5.6~56 kg,平均(15.4±10.7)kg,其中27例在非体外循环完成保留前向肺血流双向Glenn手术,11例需体外循环支持。术后观察患者心率、血压、SpO2、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变化,颈内静脉持续监测上腔静脉压估测肺动脉压,抗血小板或抗凝防止吻合口处血栓形成,处理可能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因素,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复查。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经皮SpO270%~98%,平均(86.0±8.6)%,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4例,无并发症有24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与无并发症患者比较,术后肺动脉压显著升高,引流量明显增多,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结论保留前向肺血流的双向Glenn手术能提高患者SpO2,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安全用于无法解剖纠治功能性单心室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加强降低肺阻力、促进上腔静脉回流,可能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静  周燕萍 《上海医学》2003,26(3):164-164
患儿男 ,5个月 ,因发现心脏杂音 5个月入院。心导管检查可见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完整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三尖瓣中度返流 ,左肺动脉狭窄。入院后行右侧双向腔肺动脉吻合术 右室流出道补片扩大术 ,手术顺利。术后回重症监护室监护 ,出现颜面、胸部轻度水肿 ,予半卧位、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 ,并加强肺部物理治疗 ,调整呼吸机参数 ,降低胸内压 ,使腔静脉血回流通畅 ,水肿渐消退 ,机械通气 4 6h。后因双侧膈肌运动障碍再次行机械辅助通气。术后 16d行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双腔管作静脉补液之用。术后 2 2d ,头面、胸部水肿进行性加重 …  相似文献   

8.
有搏动性双向Glenn分流术后早期单心室负荷与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有搏动性双向Glenn分流术后早期单心室负荷与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6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施行了有搏动性双向Glenn分流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4h及术后7d,测定其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压、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和收缩期室壁应力、心室后壁厚度以及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早期,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上升,收缩压降低,但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无明显改变;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及收缩期室壁应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成人单心室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选择13例成人单心室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分流术。结果 13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术后未吸氧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85±5)%,较术前(66±3)%明显提高(P〈0.01)。术后中心静脉压(19.14±1.67)mmHg较术前(11.14±1.34)mmHg增高(P〈0.05)。随访3个月~4年,失访1例。1例半年后死于心力衰竭,9例紫绀得到明显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无咯血患者,心功能Ⅰ~Ⅱ级。结论在把握适应证以及术前充分准备的情况下,Glenn手术应用于成人的单心室患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兔上腔静脉壁内心肌细胞组织学结构。方法 :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 10只 ,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 ,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HE染色。另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 10只 ,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 ,切成 1mm宽的小组织块置于 2 .5 %戊二醛固定液 ,染色后 ,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 :发现上腔静脉壁内有心肌细胞的延伸 ,壁内的心肌呈纵向、环行或斜行排列 ,电镜下可见壁内心肌细胞的存在 ,细胞之间可以见到明显细胞连接 ,心肌细胞内可见心房肽颗粒。结论 :兔上腔静脉壁内有心肌细胞存在 ,可能在心房收缩时起到阀门作用 ,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 ,上腔静脉内心肌细胞在体液调节中发挥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罕见病上腔静脉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恶性神经鞘瘤引起的继发性上腔静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上腔静脉瘤早期临床症状少,晚期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CT和超声检查可显示上腔静脉瘤的范围、大小、形态以及有无血栓形成。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平面和立体图像。结论:上腔静脉瘤的形成必须是管腔局限性扩大于邻近正常管腔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家兔行无腔静脉转流术时,术中直接阻断上腔静脉的安全时限.方法:5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Ⅰ组为单纯开胸手术对照组;Ⅱ组为上腔静脉阻断30 min组;Ⅲ组为上腔静脉阻断45 min组,Ⅳ组为上腔静脉阻断60 min组,Ⅴ组为上腔静脉阻断90 min组,阻断结束时测量上腔静脉压力并取各组脑组织固定后HE染色,镜下观察脑组织水肿情况.结果:将Ⅱ、Ⅲ、Ⅳ、Ⅴ组与对照组比较,Ⅱ组阻断30 min未出现水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阻断45 min组,其中2例轻度水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阻断60 min,7例出现水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Ⅴ组阻断90 min,10例均出现水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腔静脉体外转流条件下,兔上腔静脉阻断的安全时限在45 min以内.但当时间超过30 min,出现脑水肿的风险逐渐增加,当阻断时间达60 min或以上时,对于实验动物非常危险.  相似文献   

14.
钟海宁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35-1436
目的:总结10例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的术后护理。方法: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加强呼吸道护理,持续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循环系统监测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74%±9%)上升至(92%±5%)。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术后良好的护理管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自1981年8月至1996年10月施行心脏直视手术1800例,发现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11例,其中引入左心房1例。全部并发于其它心内畸形,且无特异体征。认为本中仔细探查是对PLSVC诊断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注意事项以及对不同类型的PLSVC引流入左房的外科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对我科1989年12月至1994年9月收治的40例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癌瘤病人作一临床分析.其中肺癌病人29例占73%,恶性淋巴瘤7例占18%,纵隔转移癌4例占10%.治疗全部采用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和内科对症处理,有效率88%,尤其对小细胞肺癌和恶性淋巴瘤有效率高达100%.资料显示用化疗加内科对症处理治疗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疗效高、见效快,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不失为一种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永存左位上腔静脉(PLSVC)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提高检出率的方法。方法 对31例超声诊断的PLSV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对比。结果 31例中26例手术患儿均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 左位上腔静脉均可在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做出诊断,为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救治体外循环期间动脉大量气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3例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治疗体外循环(CPB)期间动脉大量气栓的体会。方法发生气栓时立即停止心肺转流,以小于25mmHg的压力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排尽气体。再恢复正常的心肺转流。术后辅以镇静、脱水、大剂量皮质激素及人工冬眠等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分别随访1个月-7年,均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救治CPB期间动脉大量气栓确实有效,应在气栓发生后立刻施行,必要时还可辅以人工冬眠疗法。  相似文献   

19.
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病理学基础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病理学改变及相应CT表现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3年2月~2004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51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采用Sensation4螺旋CT. Sensation 16螺旋CT分别扫描13例、38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7~10 mm.结果 5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中,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梗阻性质属肺癌直接蔓延7例,SVC周围淋巴结转移17例,直接蔓延和淋巴结转移二者并存27例.梗阻形态CT表现为环状包埋11例,半环状包埋5例,夹心状包埋5例,推移10例,向左推压15例,完全闭塞5例.SVC梗阻性质不同,梗阻形态CT表现有差异;梗阻形态不同,梗阻程度有差异.结论 肺癌致SVCS的CT表现与SVC梗阻性质、梗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