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年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结果的影响.方法 148例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年龄≥65岁47例(老年组),年龄<65岁101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年龄层次不同、老年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较多外其他特征基本相同,均在麻醉诱导期及关胸时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术前及术后第1天抽静脉血查血糖、肌酐、尿素氮及总胆红素,观察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肌酐、尿素氮及总胆红素变化情况、手术时间、搭桥支数、心包纵隔引流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住院期间死亡率、二次手术止血率及伤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但老年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和对照组关胸时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77±9)、(82±10)mmHg(P<0.05), PA-aO2分别为92.6±10.5、78.4±9.4(P<0.05);老年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 ICU 时间、总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OPCAB对老年患者是安全的,但风险及某些并发症高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入院复查造影发现有ISCTO病变的38例老年患者(年龄≥70岁)及53例非老年患者(年龄70岁)行再次PCI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治疗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老年组ISCTO中绝对性闭塞、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直径≤2.5 mm、病变处弯曲≥45°或有分支发出的病变比例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病变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0%vs 92%)。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随访(12±4)个月和(13±5)个月,老年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老年患者的ISCTO病变行PCI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我院123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265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6.7%与99.6%,P>0.05);老年组手术死亡率为1.6%(2/123),但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3.7%与14.3%,P<0.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2%比0.3%,P<0.001)。随访6~54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组患者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6.3%与7.8%,P<0.05)。 结论 随着PTCA及支架置入技术的日臻完善,老年患者行支架术的成功率与非老年患者无明显差异,均达国内先进水平,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急性期并发症及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均与全国注册水平相似,因此支架术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70岁75例,<70岁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8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107例行体外循环CABG,其中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室壁瘤切除术18例.≥70岁组有2例同期行肿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手术期情况和转归情况. 结果 ≥70岁组和<70岁组比较,手术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分别为17.3%和7.1%(P<0.05),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91.4%和78.7%(P<0.01).吻合动脉桥数分别为(1.1±0.5)支和(0.9±0.5)支(P<0.01)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分别为12.0%和4.3%(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3%和28.6%(P<0.01),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2.0%和4.3%(P<0.05),伤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1例(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2±21.5)d和(17.5±7.4)d(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3%和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评价经桡动脉直接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因STEMI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65岁为老年组共105例,年龄65岁为对照组,共102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以及直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1)临床特征:老年组典型胸痛症状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明确诱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行临时起搏和电复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冠脉病变特点和手术效果:老年组多支病变和球囊预扩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血栓抽吸和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GPI)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球囊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2组间门-球囊时间90 min的患者比例并无差异(P0.05);(3)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2组出血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无统计学性差异(P0.05),老年组心脏功能Killip≥Ⅲ级者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老年STEMI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与年轻患者相比有所不同,但经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年轻患者一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老年CTO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入选1989年6月至2005年12月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生化检查及X线胸片、心脏超声等临床辅助检查,并行冠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分组标准:≥60岁CTO患者作为老年组,同期〈60岁CTO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经冠脉造影证实有一支以上的CTO病变者共1716例。其中老年组971例,对照组745例。本组老年CTO患者中女性患者占27.4%,而对照组为9.1%;老年CTO患者的吸烟(57.2%)和患高血压比例(61.3%)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7%和48.5%),P〈0.05。老年组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46.3%)低于对照组(54.5%),P〈0.05;而老年组合并心律失常(10.4%)、心力衰竭(27.3%)、脑血管病史(6.4%)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18.7%和2.7%),P〈0.05。老年组的肾功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人均CTO支数(1.44±0.35)高于对照组(1.39±0.98),P〈0.05。老年组合并多支病变的比例(83.9%)高于对照组(71.0%),P〈0.05。老年患者CTO特征中绝对性(93.9%)、刀切状(37.4%)、长度≥15mm(72.4%)、直径≤2.5mm(13.3%)及桥侧支CTO比例(23.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5%、24.4%、36.9%、9.3%和14.9%),P〈0.05。结论老年CTO病变患者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程度较非老年CTO患者高,且老年CTO病变复杂程度高、多支病变比例高,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A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中青年组(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年龄≥60岁)102例。对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IABP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97.1%;院内存活率分别为89.7%,83.3%;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介入治疗老年ACS患者具有与中青年ACS患者应用时相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60岁以上心脏瓣膜置换手术387例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1116例,60~89岁患者387例(老年组),其中男178例,女209例,按年龄60~64岁、65~69岁、70~89岁分为3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行瓣膜置换术,并发严重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心血管畸形者行矫治术。分析老年人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并以同期13~59岁的729例(非老年组)作比较。结果老年组术后早期(30 d内)发生各种并发症55例,并发症发生率14.2%,高于非老年组的11.2%(P〈0.05)。主要并发症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恶性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2.6%),60~64岁4例、65~69岁3例、70~89岁3例;非老年组死亡31例(4.2%)。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危冠心病患者预防性应用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高危冠心病患者59例,分为IABP组(预防性使用IABP,n=23)和非IABP组(未使用或被动型使用IABP,n=36),IABP组PCI前常规预防性的植入IABP,非IABP组未植入IABP或因病情恶化被动性植入IABP。术中术后观察指标:1IABP相关的并发症(血小板下降、贫血、下肢栓塞、坠积性肺炎等);2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3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IABP组贫血和坠积性肺炎或栓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ABP组(P0.05),两组血小板下降的比例无明显差异;IABP组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显著低于非IABP组(P0.05);两组再发心绞痛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显著差异,IABP组1年内病死率显著低于非IABP组(P0.05)。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冠脉灌注,减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提高了高危冠心病患者1年的存活率,且并未发生与IABP植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年龄、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支数及冠心病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年龄≥ 6 0岁 (老年组 )者 16 6例 ,年龄低于 6 0岁 (非老年组 )者 16 1例 ;从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 6 3人做为健康对照组 ,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清Hcy水平。  结果 冠心病患者男性的比例、年龄及血清Hcy水平高于非老年组冠心病患者 ;老年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cy〔(17 6 3± 7 12 ) μmol/L〕水平低于非老年组〔(2 0 82± 13 31) μmol/L〕 ,P <0 0 5 ;老年组冠心病患者的女性比例 (2 8/ 16 6 )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比例 (8/16 6 ) ,且P <0 0 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P <0 0 1)。老年组 2支及 3支病变组Hcy水平高于 1支病变组 (P <0 0 5 )。进一步观察Hcy水平与冠心病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发现 ,老年组冠心病不同类型之间的Hcy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血清Hcy升高、男性和年龄是导致冠脉病变的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年龄对血清Hcy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Hcy水平轻度升高做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在老年组冠心病患者有一定意义 ;做为判断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的指标在非老年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1 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应用IABP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术前射血分数(EF)<40%(OR=4.946,P=0.001)、搭桥数>3支(OR=2.340,P=0.007)、左主干病变(OR=2.857,P=0.001)、急诊(OR=4.816,P=0.001)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0.001,OR=12.188)为围术期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F<40%、旁路移植血管数>3支、左主干病变、急诊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为术中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及早在术前应用IABP,对于OPCABG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严重左主干病变急救处理及急诊搭桥术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左主干病变病人不同处理方案以及外科搭桥手术者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70%病人的临床预后.结果 共发现严重左主干病变24例.冠状动脉造影后无症状者17例(71%),在72 h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7例病人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其中6例在导管室内、1例在监护室出现室性心动过速,4例在导管室内抢救后,立即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并行急诊CABG术,成功率为100%.3例因未能及时植入IABP和行急诊CABG,病人均在冠状动脉造影后12 h内死亡.结论 严重左主干病变病人预后凶险,特别是冠状动脉造影后有明显缺血症状的病人,及时置入IABP和行急诊搭桥术,多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01月-2020年0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平均年龄(61.2±9.2)岁,其中男性131人(74.9%)。根据IABP置入时机分为预防性置入组(术前置入IABP)(n=66)和对照组(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n=109),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置入组IABP支持时间(h,107.5±68.3 vs 130.4±72.6),机械通气时间(h,76.9±82.1 vs 129.6±160.5),ICU监护时间(h,145.9±99.9 vs 196.4±180.5)显著减少(P?0.05)。术后急性肾损伤(13.6% vs 28.4%)、低心排量综合征(0 vs 6.4%)、多器官功能衰竭(0 vs 7.3%)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围术期死亡率(10.6%)低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CABG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可降低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低心排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缩短IABP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70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邢台市第三医院≥70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11)和试验组(n=111),对照组术后仅口服营养,试验组除口服营养外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进行补充。对两组患者术后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清蛋白(albumin,ALB)、前清蛋白(prealbumin,PA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TP、ALB、PAB、TRF浓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试验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TP、ALB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PAB、TRF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70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其术后各项营养指标,并降低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搭桥术麻醉处理486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行搭桥术临床特点及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486例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行搭桥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6例患者在OPCABG过程中,由于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及低血压,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113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包括术前、麻醉前放置8例,麻醉后及术中放置78例,术后放置27例。死亡9例,发生在术后72 h内。结论: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围术期需要维持心率、血压平稳、合理的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选用,IABP的积极使用,完备的体外循环和急救药的准备,防治患者围术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时机的选择问题.方法:对54例高危CABG患者应用IABP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预防性应用组与术中及术后循环状态不稳定情况下应用组的总体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组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均显著低于术中及术后应用组.结论:对高危CABG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2004年1月958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其中191例并发糖尿病.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进一步分为四组,对四组患者术前、术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应用体外循环患者手术病死率为5.6%,糖尿病组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为2.1%.结论糖尿病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occurring in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CABG). HYPOTH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F independently prolonged postoperative length of stay (LOS). METHODS: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ABG were identified. Baseline clinical variables, postoperative course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F, and postoperative LOS were recorded. RESULTS: In all, 216 patients (aged 61 +/- 13 years) were examined. Postoperative LOS was 11.3 +/- 6.4 days (median LOS = 9 days). Fifty-five patients (25%) developed AF. Among 16 variables examined, the univariate predictors of LOS included age (p < 0.001), preoperativ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p < 0.001), absence of a prior smoking history (p < 0.05), bypass limited to venous conduits (p < 0.001), postoperative AF (p < 0.001),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postoperative event (p < 0.001). Length of stay for patients who developed AF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for patients who did not (15.1 +/- 9.0 vs. 10.0 +/- 4.6 days, p < 0.001). After adjusting for other significant variables, the occurrence of AF after CABG independently prolonged LOS: patients who developed AF stayed 3.2 +/- 1.7 days longer than patients who did not (p < 0.001). CONCLUSIONS: Atrial fibrillation lengthens hospital stay after CABG, and its effect is independent of other important variables.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for AF and successful treatment to prevent AF will likely contribute to major reductions in consumption of health care resources in patients with CAB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9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在体外平行循环支持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25例,其中术前置入18例,术中置入5例,术后置入2例。术中同期行二尖瓣手术8例,围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6.1%。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危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多学科的心脏中心以及一定数量的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自2005年7月-2014年1月,作者所在科室共手术治疗的重症冠心病65例,其中应用IABP34例,分为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21例,术中或术后补救性应用IABP13例。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9%低于术中或术后补救性应用IABP组(31%),但差异未到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0.11)。两组IABP应用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居留时间分别为:[(32±18)h vs.(55±22)h,P〈0.05];[(122±37)min vs.(167±74)min,P〈0.05];[(36±18)h vs.(60±22)h,P〈0.05]和[(52±13)h vs.(57±21)h,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可降低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到9%,明显减少IABP应用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在外科治疗重症冠心病时,IABP使用适应证应当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