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 ~(51) Cr 标记曼氏血吸虫童虫,通过测定杀伤后童虫释出的 ~(51) Cr 量来分析抗体依赖的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本文报告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用高纯度的嗜酸粒细胞制剂进行体外试验,以便比较直接地观察嗜酸粒细胞的功能;第二用各种抗代谢药物分析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曼氏血吸虫的成虫和虫卵中分离出信使核糖核酸(mRNA)并在体外转译,经鉴定体外转译产物为多肽,存在于血吸虫童虫的表面。按Smithers报告的方法收集曼氏血吸虫成虫,虫卵按Doenhoff方法制备,经生理盐水洗后液氮冰冻。用机械方法由尾蚴转变而得童虫,培养于NGTG-135培养基中,置37℃C含CO_2气体中孵育18小时。用此童虫加弗氏完全佐剂重复皮下注射免疫兔获得兔抗童虫血清。人血清采自曼氏血吸虫病患者。mRNA的分离及体外转译,系将液氮冰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用曼氏血吸虫成虫分离的表皮制剂免疫小鼠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这种抗体能杀死童虫并可识别童虫的表面抗原。实验采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和光滑双脐螺。成虫从感染6周的仓鼠门静脉中检获,尾蚴用Ramalho-Pinto法发育为童虫,肺部童虫可从感染1000条尾蚴的CBA/Ca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曼氏血吸虫童虫及成虫对补体致死敏感性变化的观察,发现在童虫及成虫表面有抗补体的调节蛋白,提示这些调节分子可能作为免疫疗法的良好靶子。曼氏血吸虫是波多黎各株,收集从螺体逸出90分钟的尾蚴,用机械方法把尾蚴转化为童虫,在37℃高湿含6%CO_2恒温箱中的特定合成培养基DSM内孵育。从感染300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在曼氏血吸虫方面发展迅速,其中较突出的有Clegg(1965)从童虫培养至成虫;Basch(1981)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虫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除了曼氏血吸虫和本文着重介绍的日本血吸虫外,其他,如埃及血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也曾有人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用不同的促溶酶体药物证实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盲肠内容物为酸性,并测定这些药物在体外对盲肠和虫体完整性的影响。将约10000条血吸虫童虫置于含L-亮氨酸(Leu)或L-丙氨酸(Ala)甲酯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FITC—ConA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以及虫体表膜通透性。方法 人工制备曼氏血吸虫童虫,使用FITC—ConA进行标记,环孢素A体外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照。结果 童虫损伤或死亡,虫体逐渐从淡蓝色变成亮蓝色,虫体可见多个亮蓝色小点,虫体表面损伤。结论 环孢素A能增加童虫表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一种铬~(51)标记曼氏血吸虫童虫以估价细胞参与对童虫的损害的方法。本法虽已广泛用于测定对单细胞的细胞毒性,而尚未用于多细胞的寄生虫。此法比显微镜检测较为客观,而且可处理大量样品。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定量检测依赖性细胞抗体对血吸虫童虫损害的方法,以及观察曼氏血吸虫感染的狒狒血清中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性的活性的发展过程。一株曼氏血吸虫采自B. pfeifferi扁卷螺,通过小鼠保种。取其尾蚴按不同数量分别感染狒狒,而后取血。效应细胞取自正常狒狒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一些包括已知有效的及有关化合物对曼氏血吸虫童虫、虫龄3周的血吸虫和成虫的作用。培养液系用Earle的乳白蛋白/新生牛犊血清(1∶1)。将上述血吸虫置于2毫升培养液中培养。所试药物皆溶于二甲基亚砜,加至培养液的溶媒最大量为10微升。血吸虫于用加药的培养液培养24、48及72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其活动,并根据虫体活动或死亡情况评价药效。结果,血吸虫童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较虫龄为3周的血吸虫及成虫的为大。在所筛选的400个化合物中,当药物浓度为1ppm时,有杀童虫作用的为80个(20%)。用20ppm浓度分别观察200个及125个化合物对虫龄为3周  相似文献   

10.
曼氏血吸虫尾蚴转化到童虫阶段时,在生化、生理以及形态学方面发生很多变化。现有几种体外转化血吸虫童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产生的童虫类似于经皮肤钻入所得的童虫。作者用 ELAC 缓冲液(pH 7. 2,37℃,0~6小时培育)作了尾蚴转化童虫的4种体  相似文献   

11.
Ⅰ.体外研究目前一般认为,机体对血吸虫的免疫主要是针对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而不是在门脉寄生的成虫。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的皮层对宿主的免疫攻击起着靶子的作用。有关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机制,首次由Clegg等(1972)提出,他们证明,当培养液中含有曼氏血吸虫免疫的罗猴血清时,曼氏血吸虫早期童虫在体外培养后4天被杀死,起作用的抗体为IgG类,似乎是补体依赖的。Perez等(1973)用来自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罗猴的抗体和细胞首次证明抗体和细胞对血吸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Butterwo-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自身免疫皮肤病(寻常天疱疮)患者的血清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证明曼氏血吸虫童虫表面存在的细胞间物质(ICS)。童虫来源于以下四种途径:(1) 体外钻皮的方法,用 Earle 乳白蛋白水解物或 Eagle 培养液作  相似文献   

13.
曼氏血吸虫早期发育阶段的抗体与成熟阶段的抗体一样可作为诊断该病的免疫学标记。作者随访化疗后病人中不同发育阶段曼氏血吸虫的抗体,以研究抗尾蚴与抗童虫抗体的消退型式。  相似文献   

14.
环孢素A体外抗曼氏血吸虫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F1小鼠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1周、3周和6周后,分别经肺静脉和门静脉灌注取虫。实验显示,药物体外抗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呈时间、剂量和虫龄依赖方式,童虫和雄虫对药物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制备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童虫表面抗原提取物。曼氏血吸虫童虫加福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分离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P3NS-1融合。ELISA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用未冰冻、冰冻和冻融处理的钴60照射童虫对小鼠所产生的免疫力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使用保存于液氮(-196℃)内照射的曼氏血吸虫童虫免疫小鼠能否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作用。免疫用的小鼠是6周龄的 NIH/Nmri(CV)雌鼠,照射童虫来源于同一批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品系的尾蚴。每组15只小鼠,每鼠肌注照射童虫500~1,000条。对照组用未  相似文献   

17.
在曼氏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细胞对肉芽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但对T-细胞在血吸虫童虫时期的反应尚未作过研究。本实验用曼氏血吸虫童虫作为半抗原三硝基酚(TNP)的载体,将其注入正常及感染动物体,观察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用纯化的曼氏血吸虫成虫皮层外膜免疫兔、大鼠、小鼠所产生的抗体与慢性感染动物或接种钴~(60)照射尾蚴动物的抗体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这些抗-膜抗血清都能识别存在于早期童虫、5日龄肺部童虫表膜和纯化的成虫膜上的相对分子量为32,000和20,000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9.
作者企图用照射的曼氏血吸虫尾蚴、童虫以及未照射的罗氏血吸虫尾蚴作为免疫原,以产生非病原性的免疫作用。 30头体重4~10公斤、来自东非的雄性狒狒用作试验。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观察了放线菌素-D(Actinomycin-D简称AcD)在体外对曼氏血吸虫童虫胃表皮的作用。用Clegg和Smithers方法在体外产生的曼氏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时间(1~4天)将童虫与AcD(10~50μg/ml)接触1/小时,经洗4次后置于新鲜的培养基中2~3天,并设有对照组。最后制成超薄切片用电镜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