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脂餐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浓度的即期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安慰剂,n=13)、氟伐他汀组(40 mg/d,n=13)、缬沙坦组(80 mg/d,n=14)和联合组(氟伐他汀:40 mg/d 缬沙坦:80 mg/d,n=13)4组治疗1周,禁食12 h后测高脂餐前(空腹,F)、后(4 h,P)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和t-PA抗原及血脂浓度.4组分别治疗1周后再重复以上实验1次,并测量4组治疗前、后的血压.结果 高脂餐后血浆三酰甘油(TG)[F:(1.94±0.91)比P:(3.15±1.48)mmol/L]、可溶性P选择素[F:(259.8±124.0)比P:(345.7±138.4)ng/mL]、PAI-1[F:(36.4±13.1)比P:(48.7±18.5)ng/mL]和t-PA抗原[F:(9.6±3.2)比P:(13.5±6.0)ng/mL]浓度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高脂餐后血浆TG浓度分别与高脂餐后可溶性P选择素(r=0.430)、PAI-1抗原(r=0.421)浓度显著相关(P<0.01).治疗1周后,缬沙坦组和氟伐他汀组的高脂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和t-PA抗原浓度较各自空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空腹和高脂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和t-PA抗原浓度较治疗前基础水平显著降低(P<0.05).联合治疗一周后也明显地抑制了高脂餐后可溶性P选择素、PAI-1与t-PA,虽然仍有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的变化发生在血脂变化之前.结论 与氟伐他汀或缬沙坦的单用相比,极短期两药联合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和高脂餐后的血浆PAI-1和t-PA抗原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短期氟伐他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在禁食12 h后接受高脂餐,检测空腹和餐后4 h血浆PAI-1抗原、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脂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安慰剂(安慰剂组,n=20)和氟伐他汀40 mg/d(氟伐他汀组,n=20)治疗.1周后,再次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和健康对照组餐后4 h较本组同期空腹血浆甘油三酯(TG)浓度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餐后4 h血浆TG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1周后餐后4 h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抗原浓度均较本组同期空腹显著升高(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氟伐他汀组治疗1周后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将治疗前的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作为一个整体(n=6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餐后4 h血浆TG浓度分别与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抗原浓度显著正相关.治疗1周后,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一次性高脂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纤溶功能异常和血管炎症.极短期的氟伐他汀治疗可减轻这种餐后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输注灯盏花素注射液,两组同时给予丹参、胞磷胆碱静脉输注,共15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涪剂抑制剂-1(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7.1%)及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31.4%、77.1%,P〈0.05);治疗组治疗前PAI-1为(64.5±9.12)ng/mL,治疗后为(42.57±6.32)ng/mL,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为(65.08±10.59)ng/mL,治疗后为(63.34±9.30)ng/mL,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通过改善纤溶活性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口服脂肪餐试验后三酰甘油(TG)浓度的变化。方法住院MS患者42例年龄(56.4±10.2)岁作为实验组,另有正常者21例年龄(58.9±10.0)岁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脂肪餐(脂肪含量62%,53.4g/m^2体表面积)并分别测定空腹,餐后2h、4h、6h、8h、10h的TG浓度,用餐后TG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反映餐后TG的反应及代谢能力。结果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体质量指数(BMI)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实验组患者餐后TG的AUC值与高峰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22.4±14.2)比对照组:(10.3±6.1)mmol/(L·h),实验组:(6.0±2.0)比对照组:(3.1±1.3)mmol/(L·h),P均〈O.01]。餐后TG平均高峰浓度实验组出现在餐后6h,与对照组出现在餐后4h相比明显后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空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年龄、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作为自变量。发现只有空腹TG水平是AUC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B=10.3,P〈0.01)。结论MS患者餐后TG的反应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且清除延缓;餐后TG代谢失衡应是MS的重要特征之一。空腹TG水平是MS患者餐后TG代谢失衡的最主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测定糖耐量正常T2DM患者一级亲属35例,及对照组42例的脂联素、抵抗素、TNF-α。结果1.一级亲属组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12.29±3.64mg/L vs 14.66±3.43mg/L,P〈0.05),而抵抗素、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是19.02±6.85Pg/ml vs 15.68±6.24pg/ml,P〈0.05;14.12±2.87pg/ml vs 10.43±2.58pg/ml,P〈0.05);2.一级亲属组IR指数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53,P〈0.05),与抵抗素、TNF-α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P〈0.05;r=0.48,P〈0.05)。结论脂联素、抵抗素、TNF-α可能与T2DM患者一级亲属的IR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高脂餐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的浓度变化。方法空腹胆固醇水平正常的高血压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者30例于禁食12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检测空腹(F)和餐后4h(P)血浆hsCRP、PAI-1、t-PA抗原以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结果餐后血浆TG浓度在两组受试者均高于空腹水平,但高血压患者餐后TG浓度较高[(高血压组:(3.4±1.5)比对照组:(1.7±0.8)mmol/L,P<0.01]。与空腹状态相比,高血压患者餐后log(hsCRP)升高[空腹:(0.32±0.21)比餐后:(0.56±0.31)、血浆PAI-1[空腹:(37.1±14.3)比餐后:(57.5±15.1)μg/L]和t-PA抗原[空腹:(9.0±6.1)比餐后:(15.9±10.0)μg/L]浓度升高(P均<0.01);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将84例受试者作为一个整体,相关分析显示:餐后血浆TG浓度分别与餐后log(hsCRP)(r=0.565,P<0.01)、PAI-1抗原(r=0.332,P<0.05)浓度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餐后血浆TG浓度的增长值(r=0.324,P<0.05)和log(hsCRP)的增长值(r=0.386,P<0.01)对餐后血浆PAI-1抗原浓度的增长值有独立和显著的预示价值。结论一次性高脂餐引起的餐后TG增高和炎症反应可促使高血压患者餐后纤溶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变化,探讨氟伐他汀、或联合应用缬沙坦对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短期影响.方法 33例高血压病患者于禁食12 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800 kcal,脂肪50 g),检测空腹和餐后4 h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P-选择素浓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氟伐他汀组(40 mg/d)和联合用药组(氟伐他汀40 mg/d和缬沙坦80 mg/d),1周后重复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 3组患者具有相似的空腹血脂和P-选择素浓度.33例患者餐后血浆TG和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餐后血浆TG浓度与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用药1周后,3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浆TG浓度较基础状态无显著变化.对照组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氟伐他汀组与联合用药组能抑制餐后P-选择素升高;联合用药组更能明显地减少空腹血浆P-选择素浓度(P<0.05).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与治疗前后血浆血脂浓度和血压的变化无明显相关.结论短期内联合应用氟伐他汀和缬沙坦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浓度,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氟伐他汀对高脂餐后血浆甘油三酯和P-选择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变化,探讨氟伐他汀、或联合应用缬沙坦对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短期影响。方法33例高血压病患者于禁食12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800kcal,脂肪50g),检测空腹和餐后4h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P-选择素浓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氟伐他汀组(40mg/d)和联合用药组(氟伐他汀40mg/d和缬沙坦80mg/d),1周后重复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3组患者具有相似的空腹血脂和P-选择素浓度。33例患者餐后血浆TG和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餐后血浆TG浓度与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用药1周后,3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浆TG浓度较基础状态无显著变化。对照组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氟伐他汀组与联合用药组能抑制餐后P-选择素升高;联合用药组更能明显地减少空腹血浆P-选择素浓度(P<005)。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与治疗前后血浆血脂浓度和血压的变化无明显相关。结论短期内联合应用氟伐他汀和缬沙坦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浓度,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50例2006年4至12月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的住院ACS患者,术后第1天起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n=50)、普伐他汀20mg/d(/7,=50)或无他汀(n=50)治疗。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为阿司匹林300mg/d,当天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观测各组患者术后第1天(基线值)及第3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表达及2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三组患者临床及CD62P、PAC-1和MPAR的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观测指标第二次测定值与基线值的差值显示,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无他汀组的ACD62P[(4.69±16.78)%、(1.35±10.86)%和(2.97±10.21)%]、APAC-1[(12.78±22.07)%、(8.01±21.23)%和(10.65±21.39)%l及AMPAR[(5.44±18.68)%、(7.15±19.59)%和(3.76±23.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亚组分析结果表明,ACD62P[(7.50±19.35)%、(3.24±11.18)%和(2.53±8.87)%]、APAC-1[(13.40±24.62)%、(11.28±19.90)%和(10.11±21.29)%]及AMPAR[(7.56±19.11)%、(7.87±23.60)%和(6.75±23.30)%]三组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浆脂联素浓度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按电脑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分别于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口服,PCI治疗后继续予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口服,同时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分别于入院时、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采集患者外周血,用于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检测。同时比较PCI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各指标均较人院时有所好转,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改善较小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I治疗后6个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25%‰9.375%,P〈0.05);(3)收缩压(r=-0.85,P=0.038)、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91.P=0.005)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r=-0.87,P=0.045)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负相关,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正相关(r=0.87,P=0.026);(4)年龄、吸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都将增加患者PCI治疗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较高水平的血浆脂联素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则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5)40mg/d阿托伐他汀与20mg/d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并不增加横纹肌溶解或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论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能够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