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2.
《内经》脾瘅与糖调节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内经》中"脾瘅"病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关系,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病名为《内经》中"脾瘅"病;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病机为脾气郁遏、脾虚内热;创造性地将辛开苦降法应用到调节受损阶段的治疗,论述了新开苦降治疗脾瘅的机理,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脾瘅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瘴”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以文献为基础考证脾瘅源流:脾瘅源于瘅,是脏腑瘅病的一种;瘅,谓热也。后世对脾瘅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丰富了其临床表现和治法。脾瘴不仅是肥胖一脾瘅一消渴三部曲的一部分.还是肥胖向肥胖相关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转化的必经之路,相当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睥瘅理论“理、法、方、药”俱全,能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从源头上治理代谢综合征,从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符合“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4.
"脾瘅"一词作为疾病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为数食甘美,脾胃蕴热而致之口干、消谷善饥的病名和症候名。此外,脾瘅还是消瘅的成因之一。禀赋薄弱的先天遗传因素是脾瘅发病的内在条件,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外邪侵袭等后天环境因素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脾虚内热与脾气郁遏为脾瘅的基本病机,核心病机是脾虚内热。清热益气法能调畅中焦气机,解除脾气郁遏,清除中焦湿热蕴结,恢复脾之健运功能,是治疗脾瘅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较多,文章旨在通过对于《黄帝内经》及各派医家学者中关于消瘅、脾瘅等疾病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病名、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历代医家学者的证治观点及从脾论治消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消渴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治进一步提供依据和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6.
代谢性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代谢紊乱。目前临床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将《内经》脾瘅理论引入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就从脾瘅论治代谢性高血压进行初步理论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脾瘅期属于糖尿病早期,脾瘅以先天不足,五脏柔弱、饮食所伤、五志过极、劳逸过度等为病因,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脾中火旺则其他脏腑受累,通过对脾瘅在上消、中消和下消发病中的影响。确立了应以脾论治,清热养阴,消除中满内热之气的治疗思想。该文通过对脾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进行论述,说明了脾瘅对糖尿病的传变乃至后期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建 《中医杂志》2007,48(8):764-765
糖尿病部分病例可归属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消渴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脾瘅之说:“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灵枢·本脏》篇说:“皮脆善病消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部分2型糖尿病,收效良好,简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0.
脾瘅是因过食肥甘而致中满内热,并且以口甘为主症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前状态。脾瘅病位在脾,病理基础在于火热熏灼。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备化”一词探究脾瘅火热根源,提出“备多-化少”这一病理过程为火热之源。脾瘅之始,因“备多”而纳化失衡,积而化火;随着火邪发展,因“化少”而精微不运,郁而化火。脾瘅之火亦可传至五脏,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临证以恢复脾之备化平衡为要,截断火邪发生、发展,同时可根据火热传变,分脏论治,有助于实现脾瘅火热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脾瘅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其谓:“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干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内经》认为,脾瘅的病机为脾热内渗,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后  相似文献   

12.
总结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的学术观点,旨在明析其关于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分期辨治的学术思想和抓主症、审病机、辨病位综合论治的诊治经验.临证重视将《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糖尿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认为脾瘅期核心症状为肥胖,消渴期应注重"除陈气",微型癥瘕形成是导致消渴期向消瘅期发展的关键,以及消瘅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4.
金广辉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观察,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各种症候,中医称"脾瘅"代谢综合症。用直觉体悟,取类比象的中医形象思维观点,从血管疾病入手,通过对肝脾郁热,脾胃阴伤血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的分型论治,以使血糖血脂降到正常水平,通过临床医案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文章总结了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确立了脾瘅的病因病机为中虚伏热,概括了脾瘅的临床证候变化,认为脾瘅的肇基主要是脾虚,虽然在脾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变生他证,但是脾虚是一直存在的,治疗上尊仲景之法,以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为基础,辨治脾瘅,充实了脾瘅的临床诊疗体系,在治疗脾瘅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创甘肥温脾(胃)之法,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范于古而不囿于古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6.
周祥  王斌  吴深涛 《中医杂志》2014,(23):2055-2056
介绍分期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的临证思路和体会,认为浊毒贯穿2型糖尿病始终,治疗糖尿病必须重视浊毒的病机。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期、消渴病期、消瘅病期3个阶段分别论述其病机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魏光成  解滢禾  赵勇  魏有刚 《河北中医》2022,(12):2087-2090
结合文献对“脾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相关阐述,探索“生病起于过用”与“脾瘅”的关系。通过对《内经》及其他相关文献中“瘅”的描述,揭示了“脾瘅”往往具有虚的基础,兼具热象或痰湿的病理特点,将其与“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相联系,认为“脾瘅”的发病机制在于脾之相对过用,或脾脏本虚而受肥甘之困,或脾本不虚而因困致虚。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脾瘅与糖尿病前期较为接近,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笔者认为有助于明确针刺阻断脾瘅向消渴病传变的途径,对针刺逆转脾瘅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文章从脾瘅的病因病机着手,从阳明经病的证候表现、经脉循行特点等方面阐述了脾瘅与阳明系统病变证候特点有内在的一致性,认为脾瘅当从阳明经论治。同时分析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立论依据与具体选穴,简要综述了针刺足阳明治疗脾瘅的现代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脾瘅"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始见于<素问·奇病论>."瘅"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三.从王冰、张景岳等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其病因为"肥美之所发也",病机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口甘、中满"为其症状,治则为"除陈气",方药以兰治之.  相似文献   

20.
刘文科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7,36(6):516-518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发展的慢性疾病,在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既往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临床医师所见糖尿病是以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为主体的消瘦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古代"消渴病"范畴,三型辨证是在古代消渴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糖尿病医学理论总结提炼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消渴人群从早期到末期的基本证型及辨治;90年代末期,由于诊断及治疗的前移,肥胖型糖尿病逐渐成为糖尿病的临床主体人群,这部分人群属"脾瘅"范畴,脾瘅阶段是消渴的前一阶段,在病机、治法及证型方面与消渴皆不相同。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是适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辨治理论,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