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4.
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32-635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 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凝血指标的检测数据,探讨大量输血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大量输血病例资料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调研表格,分别收集数据资料,表格回收后统一处理分析数据。结果大量输血过程中,患者血小板降低明显,当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时,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1×109/L,或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0.3 U(0.3 U/kg)时,患者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5×109/L;传统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大量输血时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量输血时,由于新鲜冰冻血浆的普遍应用,传统凝血指标变化不明显,而血小板计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判断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CA 50血凝分析仪对87例患者和7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凝血4项指标检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T、APTT、TT延长,分别为(21.6±5.3)s、(50.8±20.1)s、(23.3±4.9)s,FIB减少[(1.14±0.61)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有一定损害,临床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湖南地区儿童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参考区间。方法检测湖南地区1 824名0~18岁健康儿童血浆PT、INR、APTT、Fib和TT 5项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并建立参考区间。结果 5项指标的参考区间分别为:PT,11.06~14.62 s;INR,0.72~1.22;APTT,32.01~49.31 s;Fib,1.42~4.16 g/L(≥6岁且<13岁),1.76~4.29 g/L(<6岁或≥13岁);TT,14.26~18.76 s。结论建立了湖南地区儿童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健康老年人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异常改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采用CA-530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组PT INR、APTT、TT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老年组Fbg、F1+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采用F1+2、FPA、SFMC、Fbg等指标观察老年人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凝血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健康老年人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对其异常改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测定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纤维蛋白肽 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采用 CA- 5 30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较 ,老年组 PT INR、APTT、TT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 (P>0 .0 5 ) ,老年组 Fbg、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 (P<0 .0 1)。结论采用 F1 2、FPA、SFMC、Fbg等指标观察老年人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 ,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临床输血与检验》2021,23(5)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住院输血新生儿疾病谱及前五名疾病患儿入院后进行干预治疗前的血液检测指标,比较不同疾病血液指标特征,为新生儿精准医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全国46家三级公立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5 669例住院新生儿相关诊疗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的疾病主要诊断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住院输血新生儿疾病谱。对入院后干预治疗前患儿的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分析,获得不同疾病干预前血液检测指标的区间范围。结果导致新生儿住院输血前五名疾病依次为早产儿(25.44%)、新生儿肺炎(15.8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65%)、新生儿溶血病(6.4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07%)。前五名疾病各组间的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常规指标(RBC、HGB、HCT、WBC)、凝血指标(PT、APTT、INR)、肝功能指标(ALT、TBIL、TP、ALB)、血气指标(PO_2及SO_2)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常规指标(RBC、HGB、HCT、WBC)、凝血功能指标(APTT、FIB)、肝功能指标(TBIL、TP)、血气指标(PH、PO_2、HCT)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我国输血新生儿疾病主要以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为主,不同疾病血液检测指标存在差异,提示针对新生儿诊治要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精准化个体性诊疗。 相似文献
10.
彭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9):1254-1255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诊的妊娠晚期孕妇2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3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采取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四项,分别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观察记录前述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同时对研究组妊高征孕妇与非妊高征孕妇进行前述指标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对前述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对比可知,研究组PT与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孕妇与非妊高征孕妇的PT、AP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应尽早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根据异常情况采取处理措施,对于预防及控制产后异常出血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107-3108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为妊娠晚期妇女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54例健康妇女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并使用STA-R-EVOLUTION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分析,记录两组血液样本中的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国际化标准比值(IN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经过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观察组妇女的部分APTT、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DD、FD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FIB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T相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在妊娠晚期的凝血指标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在孕妇分娩前需要对孕妇的凝血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保证孕妇分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60例,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Ⅰ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Ⅱ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2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P〉0.01),观察Ⅱ组患儿PT、APTT、TT和PLT均无显著差异(P〉0.01),Fbg明显降低(P〈0.01)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在妊娠期间凝血机能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德国EB公司TRT4血凝仪的光电磁检测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I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正常妊娠孕妇185例,对照组50例。结果185例正常妊娠孕妇PT、APIT、TT、Fib四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妊娠怀孕期间由于雌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引起凝血机能的改变。在产科围产期监测与产科某些产科高危并发症的鉴别诊断,围产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HDCP患者167例作为观察组,按HDCP诊断分级标准分为A、B、C 3组,另选广东佛山市妇幼保健院60例体检健康的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D-二聚体(D-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纤溶实验室指标。结果 A、B、C组与对照组比较,D-D、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依次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PLT)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HDCP患者D-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纤溶实验室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HDCP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颜雪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00-100
目的对110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异常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利用IN-CVBATION-C2000多功能血凝仪进行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结果对性别组进行了比较,TT、PT、APTJ、FIB、INR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对青年组与老年组进行了比较,TT、PT、APTT、FIB、INR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老年性FIB结果有显著性改变(P〈0.01)。结论正常人TT、PT、APTJ、FIB及INR指标无性别、年龄差异,完全可替代原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FIB对老年人的凝血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凝血功能紊乱的基础疾病:肝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及某些特殊感染;家族史中的出血病史;患者手术前使用的药物及其他饮食、营养状况、职业及环境等。实验室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四项凝血指标,血小板数( PLT )、血小板压积( PC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和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晚期妊娠孕妇凝血指标水平变化,为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散射光凝固法检测晚期妊娠孕妇176名(晚妊组)、早期妊娠孕妇165名(早妊组)、非妊娠育龄妇女140名(非妊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并检测3组血小板计数。结果晚妊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非妊组、早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妊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妊娠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不同年龄段儿童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区间。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徐州儿童医院体检合格的儿童1 469例,对其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AT)结果分8个年龄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T的参考区间(单位:s):<1周为13.20~17.95,1~4周为12.00~15.60,4周~6个月为11.32~14.30,6个月~18岁为11.20~14.10;INR的参考区间:<1周为1.02~1.49,1~4周为0.9~1.26,4周~6个月为0.81~1.11,6个月~18岁为0.81~1.10;APPT的参考区间(单位:s):<4周为34.06~59.11,4周~1岁为32.61~49.99,1~18岁为31.19~46.21;Fib的参考区间(单位:g/L):<1周为1.24~3.65,1~4周为1.67~3.96,4周~1岁为1.52~3.22,1~18岁为1.78~3.76;TT的参考区间(单位:s):<4周为15....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