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颈动脉(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二维斑点追踪、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估亚临床收缩功能[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和舒张功能(E峰、E/A比值、e’和E/e’比值)。结果 研究纳入56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8.2±11.7)岁,其中女性339例(60.4%),高血压214例(38.1%)。与左侧相比,右侧颈总动脉PSV、EDV更低。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 (1) 结构方面: 双侧颈总动脉PSV、EDV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和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呈负相关(r为-0.362-0.145;P≤0.001)。(2) 收缩功能: 仅右侧PSV与LVEF正相关(r=0.091;P=0.036),EDV与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正相关(r=0.119;P=0.005)。(3) 舒张功能: 双侧PSV、EDV均与E峰、E/A比值、e’正相关(r为0.1710.476;P<0.001),与E/e’比值负相关(r为-0.264-0.166;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仅PSV与E峰以及e’的相关性仍然具有统计学差异(r为0.1080.160;P≤0.011),其余上述单因素观察到的显著相关均不显著或减弱。最后,进一步校正cIMT和颈动脉斑块后结果相似。结论 在丹阳社区自然人群中,颈动脉PSV降低与左心室亚临床舒张功能减退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对45例亚临床甲减患者进行血脂及颈动脉IMT的检测,观察其基线及L-T4治疗后的变化,并与甲状腺功能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亚临床甲减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β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升高,颈动脉IMT增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平均值与LDL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水平呈正相关。L-T4治疗能显著降低TC、LDLc及颈动脉IMT,IMT的下降与血清TSH及TC值的下降直接相关。结论L-T4替代疗法能改善亚临床甲减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脂质谱和内中膜增厚,其颈动脉壁的脂质渗透仍可能是IMT增加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老前辈了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4.
隗冬梅 《中国病案》2010,11(12):26-26,2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直径的比值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超声测量317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和直径(D),求得比值(r),分别与双侧颈内动脉峰值流速(Vmax)、最小流速(Vmin)和阻力指数(RI)进行比较。结果双侧IMT对Vmax、Vmin和RI有一定的影响(P〈0.05)。r与远端血管血流Vmax、Vmin呈正相关。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的IMT和r可以了解远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蒲晓梅  牟建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173-2174
目的:探讨青年人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检测42例青年高血压组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结果:青年高血压组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IMT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即有内皮功能紊乱;内皮功能损害的出现早于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经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脉造影积分,分析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MT与冠脉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且与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餐后血糖增高等冠脉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用颈总动脉IMT≥1.0mm预测冠心病,其敏感性、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92.86%,93.33%,48.15%。结论颈动脉IMT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MT是冠心病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动脉内膜是最早累及的地方,尤其是大中型动脉内膜。外周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颈动脉IMT增加是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指标,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血浆脂联素水平( APN)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IMT分别为高血压内膜正常组、高血压内膜增厚组,另收集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N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组间比较,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TC水平在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HDL-C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内膜增厚组APN低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2.36±0.27) vs (3.28±0.25) mmol/L,P<0.01)]及对照组[(2.36±0.27)vs(4.25±0.22) mmol/L,P<0.01)];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低于对照组( 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IMT与APN ( r=-0.232, P=0.028)呈负相关;与LDL-C ( r=0.207, 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水平降低, 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 IMT增厚与低APN血症可能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C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一定程度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近期研究又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作用远远超出调脂作用,其非调脂机制已渐引起临床重视,特别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保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观察,评价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与糖、脂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370例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并测定空腹血脂、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G)、餐后2h血胰岛素(2hINS)。根据CIMT评价大血管病变程度。结果对CIMT进行三分位分组,CIMT≥0.66mm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2hPG、腹围、体质指数、脉压、收缩压水平均显著高于CIMT<0.55mm组(P值分别<0.01、0.05)。CIMT与2hPG(r=0.190,P<0.01)和FINS(r=0.158,P<0.05)呈正相关。以CIMT为因变量,代谢相关因素为自变量逐步纳入回归模型,年龄(β=0.227)、腹围(β=0.218)、脉压(β=0.225)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增龄、中心性肥胖及血压控制水平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血管病变与糖脂代谢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糖耐量减低(IGT)的相关性。方法:超声自动测量150例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和130例健康对照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结果:糖耐量减低组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平均CIM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糖耐量减低组的性别、年龄、HDL-C、内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左、右侧内中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增加,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减低阶段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13.
陈雯  郭进  郭文东 《疑难病杂志》2004,3(5):263-265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c)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 5 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A组 ) ,2 5例老年健康人 (B组 )测定血Hcy ,颈动脉超声检测IMTc ,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Hcy明显高于B组 (P =0 .0 0 1) ,A组患者IMTc亦明显高于B组 (P =0 .0 0 3) ,Hcy与IMTc呈正相关 (r =0 .75 4 ,P =0 .0 0 0 )。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检测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颈动脉IMT、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EDD)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变化率(EI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伴合并症组颈动脉IMT值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P〈0.05);单纯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颈动脉IMT值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伴合并症组肱动脉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伴合并症组EDD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各组间EI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结构改变之前发现内皮功能损害情况,EDD及IMT可作为监测及评价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选择64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及入院时血压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A组,22例)、全期型高血压组(B组,22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C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N组,21例)。分别检测脉压(PP),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CY水平,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A组)PP与血HCY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组(P〈0.05)。②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A组)CIMT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组(P〈0.05)。结论PP及血HCY升高可能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史蕙青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7-147
目的探讨不宁腿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超声测量36例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和66例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不宁腿综合征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OL、LDL、HDL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造影诊断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数,计算颈动脉IMT及斑块对冠脉狭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符合率.结果 颈动脉IMT对冠心病阳性预测值80.67%,阴性预测值52.78%、敏感性87.68%、特异性39.58%及总诊断符合率75.27%.斑块对冠心病预测与IMT无明显差异,颈动脉IMT+斑块预测敏感性较高92.75%(P<0.05),总诊断符合率78.49%.颈动脉IMT+斑块+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阳性预测值提高到85.71%.随着IMT增厚,阳性预测值呈逐渐增高趋势,阴性预测值逐渐降低,敏感性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增加,在颈动脉IMT厚度≥0.1cm时总诊断符合率最高75.27%,敏感性最高87.68%.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胡琦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76-17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CH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用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宽块的情况。结果: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栓出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非确诊糖尿病患者,根据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56例,糖耐量受损组69例,新发2型糖尿病级147例.采用超声检查3组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值(1.12±0.18)mm及糖耐量受损组颈动脉内中膜值(0.98±0.21)mm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值(0.51±0.13)mm,(P<0.05).2型糖尿病组与糖耐量受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糖耐量受损及新发2型糖尿病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提示糖耐量受损患者已经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