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拟从情绪调节策略角度入手,探讨情绪调节效能感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以年龄15~18岁(M=16.42,SD=1.08)之间的75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探讨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与考试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认知重评策略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3.135, P<0.01);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1.259, P>0.05).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认知重评子策略对抑郁倾向大学生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效果。方法:通过2个实验,分别以46名和50名大学生为被试,且每个实验中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各半。分别使用指示词提示被试采用卷入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上调积极情绪,采用分离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下调消极情绪,并评定情绪调节效果和成功程度。其中情绪调节效果的测量指标为情绪调节后的情绪体验自我等级评分,成功程度的测量指标为个体对策略运用成功程度的自我等级评分,即个体对自我真实使用调节策略的程度的评价。结果:抑郁倾向个体使用卷入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均能有效地上调积极情绪,两者之间效果无显著差异。使用积极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消极情绪的效果显著好于分离认知重评策略的效果。结论:卷入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均能有效上调抑郁倾向个体的积极情绪,而分离和积极认知重评策略能有效降低抑郁倾向个体的消极情绪,且积极认知重评策略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于被试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筛选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6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为启动对应情绪,随机分配每位被试观看积极、消极或者中性影片片段;之后要求58名情绪已启动的被试执行包括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的数字分类任务。保持阶段要求被试对特定颜色的靶数字反应,同时忽略其他颜色的数字;转换阶段要求被试对其他颜色的靶数字反应,而原先的靶数字的颜色则作为分心数字的颜色。保持结束阶段与转换开始阶段的反应时之差为即为转换损失,作为表现认知灵活性的因变量。结果:不同情绪启动下被试的转换损失存在显著差异(F=3.474,P=0.038);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P=0.031)、中性情绪(P=0.023)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消极情绪条件与中性条件(P=0.882)的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在转换损失上的差异不显著(F=0.562,P=0.457),情绪调节策略和启动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0.352,P=0.705)。结论:相比于消极和中性情绪,积极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认知灵活性;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情绪表达灵活性对正念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调节效应。方法:选取222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斯坦福情绪调节量表(ERQ)、情绪表达灵活性量表分别测试正念注意觉知水平、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频率和情绪表达灵活性水平。结果:情绪表达灵活性得分与正念水平呈正相关(r=0.363,P0.01),与认知重评呈负相关(r=-0.214,P0.01),情绪表达灵活性可以调节正念与认知重评的关系(β=-0.131,P=0.006),对于低情绪表达灵活性组,正念水平可以对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483,P=0.0049);但对于高情绪表达灵活组,正念水平对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无预测作用(β=0.001,P0.05);情绪表达灵活性在正念水平与表达抑制关系中同样存在调节效应。对于低情绪表达灵活性组,正念水平可以对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2,P0.01);但对于高情绪表达灵活组,正念水平对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无预测作用(β=-0.02,P0.05)。结论:对于低情绪表达灵活性个体,可以用提高其正念水平的方法来提高其使用认知重评及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入手,探讨羞怯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86名11-20岁之间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怯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考察乐观特质是否会影响不同强度负性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法:运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实验一呈现高低两种强度负性图片,考察乐观、中性和悲观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策略几率的差异;实验二呈现同一低强度负性图片,对比三类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几率的差异。结果:高强度情境下乐观个体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的几率无显著差异,低强度下个体越乐观,选择积极重评策略的几率越高(实验一);悲观组选择分离重评显著多于积极重评,乐观与中性组对两者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实验二)。结论:面对不同强度的负性情境,乐观者均倾向于选择积极重评策略,且能灵活选择多种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动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者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为标准,筛选出焦虑组和正常组被试各90名,以句子整理任务启动不同的自动情绪调节策略。结果:①启动自动表达抑制策略时焦虑组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正常组,而启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时两组无显著差异;②焦虑个体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下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最低,而无策略组的唤醒度最高。结论:自动认知重评和自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下调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且自动认知重评的效果优于自动表达抑制,因此自动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缓解焦虑个体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社会排斥对动态风险决策的影响以及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网络掷球任务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考察社会排斥对动态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二采用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筛选惯用认知重评策略和惯用表达抑制策略的被试,进一步考察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排斥影响动态风险决策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实验一发现,社会排斥组的负性情绪和风险偏好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实验二发现,惯用认知重评策略组被试因社会排斥引起的负性情绪以及社会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要显著小于惯用表达抑制策略组。结论: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导致风险寻求,且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可以调节社会排斥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认知重评方式(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对调节个体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以6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测量被试在自然观看和重评观看阶段,对诱发不同情绪(悲伤和恐惧)的视频片段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变化。结果:1两种认知重评都能显著地提高情绪效价和皮肤电水平,降低总体情绪强度、目标情绪强度和心率;2积极重评比分离重评能更显著地提高悲伤情绪的效价,但这种效果只在男性身上起作用;3分离重评比积极重评能更显著地降低恐惧情绪强度和心率。结论: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都能有效地调节消极情绪,但两者之间存在调节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00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和认知情绪调节量表。结果①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责、容忍和灾难化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上无显著差异;②社会支持与认知情绪调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且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一定预测作用;③贫困度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二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的个别维度上主效应显著。结论贫困度对学生采用自责、容忍和灾难化策略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对认知情绪调节的影响较复杂,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认知重评任务考察抑郁症正性情绪调节异常特点及其脑机制。方法:收集抑郁症组14名被试和对照组16名被试,并匹配其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利用认知重评任务考察抑郁症正性情绪调节异常的脑功能联结特点。结果:在行为学方面,抑郁症患者能够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增强和减弱正性情绪。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上调正性情绪时,抑郁症患者左侧眶额叶、右侧颞中回/颞极等区域激活低于对照组,双侧梭状回、左侧舌回、右侧小脑等区域激活高于对照组;下调正性情绪时,抑郁症患者右侧颞中回/颞极激活低于对照组。结论:抑郁症患者难以调用所需要认知资源增强和减弱正性情绪,认知控制能力下降,并表现出情绪调节相关区域(眶额叶、颞叶)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无聊倾向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选取567名16-26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认知重评策略在单调性与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之间起中介作用;认知重评策略在孤独感与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之间起中介作用;认知重评策略在自控力与成就感低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在大学生无聊倾向和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宜宾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等状况及其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探讨PTSD、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宜宾震中长宁县321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1)震后2周,6.50%的青少年有PTSD倾向,46.4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症状(维度得分3.24±0.77)以及警觉性增高症状(维度得分10.24±2.49);(2)从性别看,女生的CES-D量表得分(t=-2.804,P0.01)及发生率(χ~2=7.100,P0.05)均显著高于男生,同时其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t=-2.154,P0.05)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的ERQ量表表达抑制维度得分(t=2.650,P0.01)显著高于女生;从年级看,初中生PCL-5得分(t=3.147,P0.05)及发生率(χ~2=15.797,P0.01)均显著高于高中生,同时在认知重评维度(χ~2=5.747,P0.05)上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3)被试的PCL-5量表得分与CES-D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与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87,P0.01),与表达抑制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39,P0.05);被试CES-D量表上的得分与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0,P0.01),与表达抑制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20,P0.05);(4)有PTSD倾向的被试在CES-D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PTSD倾向的被试(t=5.617,P0.01);同时,有PTSD倾向的被试在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没有PTSD倾向的被试(t=-2.870,P0.01),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在PCL-5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被试(t=12.194,P0.01);同时,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和没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分别在ERQ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得分呈显著差异,表现为有抑郁症状的在表达抑制维度上显著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t=2.021,P0.05);而认知重评维度上,有抑郁症状的则显著低于没有抑郁症状的(t=-2.780,P0.01)。结论:震后不久的灾区青少年的PTSD倾向和抑郁症状较严重,而性别、年龄的不同有较明显差异;应有重点地关注女生以及年龄偏低的青少年,注重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情绪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调节方式对B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0名BPD患者为被试,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测量被试观看电影片段的主观体验变化和生理反应变化.结果:在观看负性情绪片段3期间,认知重评组的负性体验较少、生理唤起较低;在情绪恢复阶段,认知重评组的负性情绪恢复得更快.结论:认知重评能有效调节BPD患者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7.
情绪与认知方式对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以及认知方式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以192名大一学生为被试,采用文本材料为刺激材料来启动积极和消极情绪,然后让不同认知方式和情绪状态的被试进行决策判断,实验采用2(情绪类型)×2(认知方式)的被试间设计。结果:①情绪的主效应非常显著,由消极情绪诱发的被试与由积极情绪诱发的被试,最终的决策结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②认知方式对情绪和决策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它调节着两者关系的强度。结论:对决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情绪,认知方式与情绪对决策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方法: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测查1910名青少年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结果:中学生比大学生在适应性认知策略上的得分要高。女性更多使用适应性认知策略。青少年在适应性认知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结论:青少年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使用的认知策略存在年龄、性别差异。青少年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更多的使用适应性认知策略。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晚正成分(LPP)作为事件相关电位(ERP)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研究情绪调节重评进程的理想成分。本研究主要对采集的情绪认知重评脑电信号的LPP进行处理分析。基于EGI64导脑电采集系统采集16名被试的情绪认知重评脑电数据,首先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算法去除脑电信号中的眼电、肌电等噪声;然后用一对多-公共空间模式(OVR-CSP)算法对Pz电极的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对提取的LPP成分进行时域及空域分析。结果表明:1从波幅的角度来比较:认知重评诱发的波幅显著大于观看中性诱发的波幅,而小于观看负性诱发的波幅。2从时间进程的角度来比较:经过OVR-CSP特征提取处理后,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组的差异发生在0.3~1.5s;而经过叠加平均方法处理后,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组的差异发生在0.3~1.25s。以上结果说明OVR-CSP算法不仅能以较少的试验次数准确提取LPP,为后续研究认知重评策略调节LPP提供较好的方法,同时也能为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方面提供神经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贵州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情况以及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GROS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PQ)、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以及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2.0及AMO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45.7%(802名)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问题;②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表达抑制-社交焦虑=0.18,r认知重评-社交焦虑=0.08,P0.01),个体的负面身体自我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但与认知重评相关不显著;③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负面身体自我在表达抑制与社交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16,间接效应为0.0735,中介效应量为0.32。结论: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的表达抑制和社交焦虑水平中起中介的作用;可基于个体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进行干预以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