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出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疾病,是脑卒中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针刺疗法治疗该病疗效明显、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故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章通过查阅整理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对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认知障碍(CI)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约70%的脑卒中幸存者都会遗留认知障碍,难以重返社会.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也已有大量研究.目前的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过度沉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脑血管血液流变性、平衡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调节酶活性、提高突...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更是困扰患者及其家庭的高发后遗症,针刺治疗运动障碍凭借其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已经被国内外认可,针刺脑科学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热点,但针刺机制仍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被称为“现代望诊”,近年来被众多学者将其用于针刺中枢机制的研究当中,其分析方法众多且各具特点能够客观分析脑神经活动、脑区以及全脑的功能变化,本文对rs-fMRI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并对现阶段存在的争议进行讨论,对rs-fMRI用于针刺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可导致患者肢体运动、认知、语言等多个系统发生损害,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其常见的临床后遗症。针刺疗法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其临床疗效确切,亦有大量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该文就近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临床及机制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实用新疗法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近10年来相关文献,对针刺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发现:针刺足三里与其他经穴、假穴的对比研究中,多数研究显示足三里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大脑功能响应特征;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遗症、疼痛、胃肠道疾病、减肥与药物成瘾戒断等方面;针刺手法、刺激方式、个体差异、刺激量、刺激持续时间等都能引起不同的脑功能响应;针刺足三里具有针刺后效应即长期效应,可重复性不佳。建议今后研究设计及研究内容可以偏向于影响临床疗效及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穴位的配伍效应、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研究的样本量、针灸治疗方式、长期效应及疾病病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卒中的后期康复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期的康复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及显著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针刺的作用机制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突触可塑性是脑可塑性的核心。本文从突触概述、针刺对突触结构、突触功能及突触相关蛋白影响角度出发,整理分析针刺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作为现代临床一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后遗症最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而卒中后便秘更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卒中后便秘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而具有综合治疗效果的针刺疗法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其特异功效,能显著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因此,该文基于调节肠道菌群去探析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验案1则及临证体会,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提供一种更加完整、科学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脑血管疾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是其恢复期的重点对象,针刺治疗肢体运动障碍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也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针刺干预脑卒中后神经元细胞及脑血管的作用机制与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为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从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平衡、γ-氨基丁酸受体环境、神经肽P物质以及离子通道失衡等角度探讨脑卒中后痉挛的发病机制,探寻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作用途径,为脑卒中后痉挛的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更好地确定卒中后痉挛针刺介入的时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根据脑卒中病灶部位分为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也可根据吞咽阶段分为口腔期、咽期与食管期吞咽障碍。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发现真性球麻痹较假性球麻痹病情更重、预后更差,而病灶部位是否影响针刺改善吞咽功能的效应尚无定论;吞咽阶段分型可用于指导针刺治疗方案。因此,开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时,对疾病分型问题的考虑应当贯穿科学问题确定、研究设计、针刺方案选择等过程。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雅琳 《光明中医》2016,(4):602-604
目的研究我国近年来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情况,以便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方案。方法例举了近年来治疗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药物治疗及多种治疗相结合的疗效对比。结果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采用的方式方法较多,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结论目前多以临床观察研究为主,缺少疗效机制的实验性研究。虽然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仍是中风后遗症的一个治疗难点,故而统一治疗标准、寻求最佳的联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是我国持续研究的热点话题。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的驻留免疫细胞,对维持脑内稳态、挽救受损神经元等均具有巨大贡献,且其对于炎症反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脑卒中的预后中具有关键作用。针刺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但关于其治疗脑卒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最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通过脑梗死后的影响小胶质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论述,试图阐述针刺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而简要说明针刺治疗脑卒中相关机理。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充分,且如何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双向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护作用仍存在疑问,因此,关于针刺调控小胶质细胞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创伤类疾病,脊髓损伤后会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二便障碍等后遗症,一直是医学界治疗难点。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轴突再生等,各病理过程相互影响、错综复杂。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多角度、多靶点的治疗优势,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遗症的临床症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轴突再生等方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且在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针刺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和促进脑血管生成、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元修复与再生、调节代谢、抑制炎性反应、抑制凋亡、抑制自噬、降低钙离子浓度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针刺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今后的研究有必要从现代科学角度更深入探索,以期为临床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风(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在脑卒中幸存者中有3/4留有残疾,预防残疾的形成并减轻其影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严重的后遗症,肢体痉挛状态成为后遗症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脑卒中康复的核心和难点。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因此,寻找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近年针刀、针刺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244-247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顽固性的慢性疼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亦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我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手段,已经初步证实针刺主要是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抑制P物质含量、干扰腺苷代谢及调控嘌呤信号通路等来实现其镇痛作用。同时,临床研究中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疼痛、幻肢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带状疱疹后疼痛、三叉神经痛、腕管综合征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疼痛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疗效。该文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肢体偏瘫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取得较好疗效,综述如下。 1 头皮针刺法 头皮针刺法主要根据《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穴,主要分头皮针、焦氏头皮刺激区、头穴、颞三针等。据报道,头皮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显效率为60%~80%,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脑卒中偏瘫半年以上的患者,肌力、关节灵活性的恢复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亦常见关节疼痛。针刺在治疗中的作用日渐明确,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整理了针刺疗法的临床研究,常采用体针、头针以及其他针法,并对于针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梳理相关实验研究内容,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减轻炎症反应、调节神经-体液途径、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促进血管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9.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易引起误吸、营养不良等,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刺治疗可代偿性重塑部分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进行梳理,从针刺修复脑损伤、调节吞咽反射、协调吞咽诸肌运动、调节吞咽相关神经递质分泌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为切入点,阐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为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针刺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发挥抗炎作用及抗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治疗脊髓损伤;针刺能够有效降低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其引起的神经性炎症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从而治疗帕金森病;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为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海马区胶质细胞的激活并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减缓神经元坏死和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