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细菌性阴道病(BV)感染状况及检测方法。 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 15 日至 2018 年 12 月 15 日于开封市妇产医院检测的 500 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为研究对象, 分别进行培养法或乳胶法、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检测 UU、CT、BV 感染状况,分析感染分布情况以及 检测方法的检测效能。结果:500 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经临床综合检查后,确诊感染的有 100 例,15 例(15.00 %)因 CT 所致,31 例(31.00 %)为 BV,54 例(54.00 %)因 UU 所致,UU + BV 感染率最高,其次为 UU + CT、CT + BV、 UU + CT + BV。SAT 检测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灵敏度为 98.00 %,特异度为 99.50 %,漏诊率为 2.00 %,误诊率为 0.50 %。 结论:UU 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其次为 CT,BV 为另一重要感染因素,SAT 检测对感染的检测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2.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荆州市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 207例门诊疑似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检测,运用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07例患者中有583例检出病原体,STD阳性率48.3%;其中22例检出NG,阳性率为1.8%;43例检出CT,阳性率为3.6%;518例检出UU,阳性率为42.9%;混合感染中CT+UU检出率3.7%,UU+NG检出率为2.6%,CT+UU+NG混合检出率为1.5%。结论中青年就诊者泌尿生殖道病原体阳性率高,应重视病原学的检查,进一步加强STD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方法:选择 2019 年 9 月到 2022 年 12 月收入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住院的女性患者 345 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的宫颈分泌物,检测微生物分布情况 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对特定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分析。 结果:在 345 例患者中,判断为泌尿生殖道感染 86 例,占比 24.93 %,共分离到病原菌 75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40 株,革兰阳性菌 30 株,真菌 5 株,分布排前三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 22 株大肠埃希菌中,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 0.00 %,对头孢曲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 氯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 20.00 %,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可达到 90.91 %。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住院时间、 吸烟、年龄等为导致泌尿生殖道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P < 0.05)。 结论: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微生物以 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相对比较低,糖尿病、住院时间、吸烟、年龄等为导致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53例男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1.4%、30.8%、35.6%.同时,我们对高度怀疑为淋病患者111例及95例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和PCR检测,淋病患者细菌培养阳性检测率为30.6%,与06—08年间所进行的培养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均低于PCR检测结果(77.4%),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16.8%,亦明显低于PCR结果(30.8%),此外,对患者同时分UU+CT和NG+UU进行PCR检测结果分析,发现约40%的淋病患者并发UU感染,而CT和UU复合感染亦在10%左右。上述结果说明PCR方法在三种性病病原体的诊断中比细菌培养法更为可靠,特别是在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的情况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研究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类型,并对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 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至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接受支原体培养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 1914 例作为研 究对象,统计其感染情况,并对不同类型的感染者进行 9 种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分析其试验结果。结果:1914 例患者中, 解脲支原体(Uu)检测为阳性的有 490 例(25.60 %),人形支原体(Mh)检测为阳性的有 19 例(0.99 %),Uu 合并 Mh 感染的有 65 例(3.40 %),对上述不同感染类型患者进行 9 种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后结果显示,单独感染 Uu、单独感 染 Mh 及 Uu 合并 Mh 感染患者中,药敏性最高的抗菌药物均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结论:泌尿生殖道发生支 原体感染的女性患者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更高,临床使用可获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沙Ⅱ艮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和人形支原体(Mh)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它们可寄生人体泌尿生殖道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近年来,由于其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日益增多,为了解本地区衣原体的耐药规律,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特对我院相关科室530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性传播疾病(STD)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是目前引起STD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了解漳州地区STD的流行特征、发展趋势及流行规律,以便为本市STD防治工作提供预见性信息,笔者对1996~1997年妇幼所门诊763例STD患者的NG,CT,UU三项检测结果进行监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本妇幼所门诊患者763例,其中1996年203例,1997年560例。1.2方法:用棉拭子取样,男性取尿道分泌物,女性取宫颈分泌物,三种病原体均用联合酶…  相似文献   

8.
淋病(GU)和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均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主要病原体为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为了解我院性病门诊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NG、UU、CT的感染情况,笔者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452例疑似患者分泌物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性传播疾病(STD)混合感染的情况。方法用荧光PCR(FQ-PCR)方法进行女性生殖道标本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H),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HPV16,18)4种病原体测定,观察348例混合感染的病原体组合类型、比率等情况。结果4种病原体有6种组合类型,其中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类型有5种,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有1种类型,CT+UU型占92.5%。结论各种病原体都可造成女性生殖道混合感染,CT+UU型混合感染率最高,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STD病原体联合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及人支原体(MH)检出及耐药情况。方法将采集到的127例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体外实验,观察临床检验结果。结果 127例患者检测标本中UU阳性率为54.3%,MH阳性率11.8%,UU和MH混合阳性率33.9%;UU的定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MH的定居率女性较男性明显升高(P<0.05);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显示UU、MH、两者混合感染药物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为加沙霉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耐药性最高的药物分别为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罗红霉素。结论 UU和MH是临床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可以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东  马辰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0):737-740
 目的介绍药物体外肝代谢方法的最新进展。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及器官组织切片法等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介导药物体外代谢酶系的研究是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热点,其在新药研究与开发及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时间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近 5年来有关研究中医时间医学的文献资料 ,分别从理论研究方面、临床研究方面、实验研究方面作了综述 ,并就研究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做好小儿紫癜中医辨证治疗作用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80例小儿紫癜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保守治疗,观察两组的作用疗效。结果:中药组对小儿紫癜总有效率达到92.5%,而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只达到57.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即中药组对小儿紫癜患者治疗后临床作用明显有效。结论:小儿紫癜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Brazil has a long tradition of popular medicine in it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s (Amazonas, highlands and coast) and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Aruak, Tupi, Guarani).Recently the documentation of plants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has been organized in Maceió, Brazil, but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se plants have been limited so far.High-level chemical research on natural products is developing quickly in the Federal Universities, but it is only seldom centred on medicinal plants.An exception is constituted by the Institute of Antibiotic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 where a multi-year programme on the chemistry of plants with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has been developed.Much interest is being shown in these studies, and the results should be coordinated and develop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发生于下消化道的一种恶性肿瘤,据WHO统计报道,全球每年有超百万人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其中死亡人数更是超过50万,其发病率在全球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位于第三位,病死率排在第四位[1],在国内发病率和病死率则分列第三位和第五位[2-3]。CRC因肠镜、肿瘤标志物等筛查手段的普及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食高油盐、高脂食物,加之运动不足等,目前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4],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给社会发展及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17.
刘洋  胡连栋  唐星 《中草药》2009,40(2):228-230
目的 测定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RP-HPLC法,以蛇床子素为内标物测定大鼠口服川芎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后藁本内酯的血药浓度,使用3P97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主要的药动学参数:t_(1/2)(α)为(1.429±1.161)h,t_(1/2)(β)为(6.877±2.275)h,t(peak)为(3.401±1.951)h,AUC为(70.87±25.92)μg/mL·h.结论 以蛇床子素为内标,RP-HPLC法能够准确、灵敏地测定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中国人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CSHS-3),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东西南北中8个省市20~60岁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亚健康状态不同方面的职业特征及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的差异及特点。结果:亚健康状态不同方面的职业特征存在差异;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存在差异。其中亚健康状态总得分最高的是工人;躯体表现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工人;心理领域学生得分最高;社会适应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工人;性生活领域农民得分最高。结论:对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的差异及特点进行分析,可为职业相关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荆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