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术中近红外荧光显像的最佳选择。胸外科手术过程涉及人体的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以及气体交换系统。因此,既往研究依据不同临床需求,通过控制吲哚菁绿不同的给药时间、剂量以及方式实现了胸外科各类型手术对目标结构进行精准显像的目的。作者以吲哚菁绿不同给药方式为分类方法,对胸外科各类型手术的近红外荧光显像应用及进展进行论述,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胸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和靶向光学分子显影剂的不断成熟,以靶向分子显影剂标记,术中光学分子影像引导的外科手术必将成为继开放手术、微创外科手术之后第三代外科手术新理论和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们的前期研究,对荧光染料与荧光诊断;荧光成像和光学分子影像;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学分子影像诊疗设备初步进行了概念性讨论。提出了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的学科方向,明确指出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将是精准外科的前沿理论和先进诊疗技术,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主要由靶向光学分子显影剂、光学分子成像设备及其临床诊疗技术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围绕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成像系统和临床转化评价开展探索,为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FDA批准的吲哚菁绿(ICG)评价近红外成像在复杂创面伤情评估中的价值,应用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具有肿瘤靶向特性的近红外染料IR-780评价其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淋巴结成像中的意义.通过对IR-780的动物体内成像实验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索近红外荧光染料复合物PZ-1009在肿瘤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功建立裸鼠肿瘤模型后,尾静脉注射复合物(10 nmoL/20 g),采用活体显像仪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图像采集,在荧光强度最高时间点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及重要器官成像。结果注射1h后肿瘤部位即出现强烈的荧光信号,采用图像软件测得6 h时信号强度最大,直至48 h肿瘤部位仍可见少量荧光信号,且肿瘤任何时间点的荧光信号强度都高于正常部位( P<0.05);注射染料后6 h处死裸鼠,取肿瘤及主要器官进行显像,观察到除肠道外各器官都有较低荧光信号,但肿瘤仍为最强。结论近红外七甲川菁染料MHI-148与其他物质耦合后的新物质PZ-1009仍具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为后期的多模态探针制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术中导航的新兴领域,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成像技术能借助荧光探针对特定的生物组织进行显像,从而在外科手术中实时获取血管、淋巴管和特定组织的视觉信息,从而发现传统方法无法识别的微小灶,正确显示肿瘤切缘,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术中决策。该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快速实时,安全无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NIRF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实时引导肿瘤切除,前哨淋巴结定位,保护正常解剖结构等方面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并且讨论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和优势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胸部外科临床工作中,肺结节、肺段及亚肺段的准确解剖定位、前哨淋巴结定位、吻合口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生。应用造影剂吲哚菁绿的实时荧光造影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显影技术,已被运用到多个临床领域,可用来判断组织血流灌注、淋巴回流情况,但并未被胸外科医生完全认识。本文就胸外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回顾了近年来此技术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吲哚菁绿实时荧光技术来判断血运、淋巴结示踪、胸导管显影、肺段界限判断等的优势和可靠性,展示出此技术在胸外科广泛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示踪剂是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关键,传统荧光示踪剂无法靶向前哨淋巴结且荧光强度弱。探寻一种近红外荧光强度更大、穿透力更好的新型增强近红外荧光示踪剂聚甲川菁染料分子Cy754,并将其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it)结合形成新型近红外荧光靶向示踪剂Cy754-Rit。方法:化学合成新型增强近红外荧光示踪剂Cy754,检测其相对分子质量、激发光谱、吸收光谱等,将其与Rit进行直接偶联。测定Cy754-Rit标记率,检测新型示踪剂中单抗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采用近红外成像仪将Cy754-Rit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Rit的荧光强度作比较,检测其安全限度,通过前哨淋巴结动物模型验证其前哨淋巴结的定位特性,并与Cy754、ICG-Rit、核素进行对比。结果:Cy75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18,激发波长为740 nm,发射波长为760 nm。直接偶联并纯化的Cy754-Rit保持了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Rit上的Cy754标记率为100%。Cy754-Rit的荧光强度优于ICG-Rit(3.08×10 10 vs 6.56×10 8 )。透析纯化后的新型增强靶向示踪剂中未检测到细菌和热原。实验动物局部注射,观察2周后,局部及全身无红肿也无皮疹,无死亡。Rit与Cy754偶联的最佳的物质的量比为1∶80。Cy754-Rit能够准确地定位前哨淋巴结,其定位特性与核素相似,但发射荧光穿透力优于ICG-Rit(14.3 mm vs 13.2 mm)。结论:Cy754-Rit的制备工艺简便、高效、无放射性,其荧光强度较传统荧光靶向示踪剂明显增强。经动物模型局部注射能够准确地定位到前哨淋巴结,显像清晰稳定,穿透力好,但仍需临床试验进行相关验证。  相似文献   

8.
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腋窝清扫术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工作中的标准术式。选择合适的示踪剂准确定位前哨淋巴结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学习曲线,更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本研究探讨了自发荧光物质在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荧光光谱仪测定美蓝溶液最佳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将美蓝注射到白兔乳房皮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美蓝在体内向腋窝淋巴结引流并且聚集在腋窝淋巴结区域的过程。解剖腋窝区域寻找蓝染前哨淋巴结并观察其发光情况。结果:美蓝具有自发荧光的性质,其发出的近红外荧光可以在体外对腋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起到定位作用。结论:提示近红外荧光自发荧光物质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近红外线吲哚氰绿(ICG)荧光显像法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口腔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符合条件且知情同意的cT1-3 N0 M0口腔(或口咽)癌患者30例入组.切开皮肤前用1 ml注射器抽取ICG(25 mg/5 ml)1 ml行瘤周四象限和基底注射;随后行常规颈清扫切口翻瓣游离胸锁乳突肌并将其向后牵拉,显露术野,用近红外线荧光成像系统扫描术区直至捕获荧光热点,切除热点淋巴结;离体淋巴结经再次扫描确认为荧光热点者定义为前哨淋巴结.完成颈清扫后将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分别送病理检查.结果 全组30例均成功地获取前哨淋巴结,每例前哨淋巴结数目1~9枚,平均3.4枚.常规病理证实30例中5例(16.67%)有隐匿性转移,转移淋巴结全部为前哨淋巴结.全组未发生ICG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近红外线ICG荧光显像法对cN0口腔癌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高,前哨淋巴结能准确评价颈淋巴结转移状况.该方法简单可行,有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进行微创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5.0岁(43~72岁),所有患者均为肺小结节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评估结节位置、靶肺段肺结构、段间平面,术中靶肺段动脉及支气管离断后,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采用荧光腔镜确定靶肺段边界,并用电凝标记,观察荧光显影起始时间、荧光有效对比时间、荧光持续时间及段间平面确定时间。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进行了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靶肺段段间平面。注射吲哚菁绿后,荧光显影起始时间为14 s(10~17 s),荧光有效对比时间为87 s(75~100 s),荧光持续时间为240 s(190~280 s),段间平面确定时间为46 s(37~54 s),沿标记线处理段间平面后肺组织无明显漏气,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持续性漏气。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能够有效辅助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的确定,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何培坤  李林 《中国肿瘤》2004,13(11):711-711
张熙曾教授主编的<纵隔肿瘤学>一书是我国目前第一本也是惟一一本论述纵隔肿瘤的专著.作者张熙曾教授是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教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从事胸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曾主持多部胸外科专著的撰写与编纂工作.此书是张熙曾教授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长期科研临床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 USPIO)作为MRI阴性显影剂因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低毒性近年来已逐渐投入临床使用。结合迅猛发展的分子影像学、高分子聚合物技术, 各种肿瘤靶向MRI显影剂受到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USPIO结合不同肿瘤特异性的受体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疗效预测、肿瘤干细胞示踪等方面相比传统的钆螯合物MRI显影剂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及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红外荧光染料在宫颈癌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内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100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早期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和阴道镜这两种检查方式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及炎症的检测符合率。结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所有宫颈疾病患者中早期宫颈癌患者30例,其中腺癌4例、鳞状细胞癌26例,CIN 20例,其中CIN I级4例、CIN II级7例、CIN III级6例、原位癌3例,宫颈炎症50例;ICG检查对早期宫颈瘤、CIN、宫颈炎症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5%、96%,均高于阴道镜。二者的综合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近红外染料荧光学检测对宫颈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提高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近红外荧光染料IR-808在移植瘤动物模型中特异性的肿瘤靶向示踪作用。方法建立人肺癌细胞系NCI-H460、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及鼠源肝癌细胞系Hepa 1-6皮下移植瘤裸小鼠模型,未接种癌细胞的裸小鼠作对照。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染料IR-808,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对裸小鼠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进行近红外荧光成像,追踪染料在裸小鼠体内的分布,评价其肿瘤靶向作用。结果 在未接种的裸小鼠体内,IR-808染料首先在肝脏、心脏聚集,随后信号减弱,48h后基本代谢排出体外;在荷瘤裸小鼠模型体内,IR 808染料注入24h后开始靶向肿瘤,72h后荧光信号仍很稳定;取荷瘤裸小鼠组织进行近红外荧光成像,发现仅肿瘤组织有信号,其他组织无信号。全部实验小鼠状态良好,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 近红外荧光染料IR 808能特异性靶向肿瘤成像,且信号稳定,无明显毒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99mTc-MIBI亲肿瘤阳性显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99mTc-MIBI肿瘤阳性显像在多种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静脉注射99mTc-MIBI 15~30 min后,行病变局部平面和断层显像,计算肿瘤与本底比值(T/N),当T/N≥1.4时判定显像结果阳性.结果 23例受检者中诊断为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2例.21例恶性肿瘤99mTc-MIBI阳性显像17例阳性,4例阴性;2例良性肿瘤患者显像结果均为阴性.99mTc-MIBI阳性显像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66.7%,准确率为91.3%.结论 99mTc-MIBI阳性显像在良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癌初诊患者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显像剂99mTc-MDP对7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行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70例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24例,阳性率34.28%.随N分期升高,阳性率亦升高(P<0.05),T2、T3、T4期骨显像阳性率均高于T1期.结论 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鼻咽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16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Tcm二甲基磷酸盐(99Tcm-MDP),3~4 h后进行.结果 116例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中有26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8.
单光子核素肺肿瘤显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核素肿瘤显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功能显像,以其显示肿瘤代谢活性的特点展示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对非特异性肿瘤阳性显像、放射免疫显像,抗肿瘤药物标记物显像、受体显像、乏氧显像等在肺癌诊断方面的研究及对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分子影像学的许多发展已经使人们对活体内特异分子作用靶点和分子作用路径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近几年,高分辨率体内成像的方式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成像,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SPE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在其光学成像领域当中新兴的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成像已逐渐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新进展主要包括生物兼容性好的近红外荧光染料的开发和和各类探针的合成,并针对各种疾病动物模型所进行的实验性研究。此综述将具体介绍近红外荧光成像在当前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显像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以及临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 PET显像,并与外科手术或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和C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46例患者中PET显像食管部位均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经病理确诊,46处食管浓聚灶均为食管癌原发病灶.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食管多发灶,其余16例除食管原发病灶外,还有其他部位32个病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远处转移病灶.与46例PET显像前CT结果相比较,PET共检出食管部位恶性病灶46例,检出率为100.0%,而CT仅检出34例,检出率为73.9%.46例中确诊有其他部位转移者18例,PET检出18例,检出率为100.0%,而PET显像前CT仅检出6例,检出率为33.3%.27例手术治疗者PE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一致,而常规检查对食管癌临床分期高估5例,低估12例,PET显像改变了这1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食管癌的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