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治准绳》"目运于肺"及《审视瑶函》"目润于肺"二者观点各有侧重,前者强调肺之协调气机、宣发上行的助运功能,后者强调气血津液对睛珠的润泽作用.目运于肺,主要体现于肺气宣发、协调气机;目润于肺,主要体现于精血津液为气之所载.二者皆为肺主治节、协调诸脏的具体表现.临床从肺论治眼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助肺宣发,复其治节,养阴生津,润泽目珠.  相似文献   

2.
"目藏于脾"一说首见于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是基于脾、目关系的高度概括和归纳总结,涉及目窍的发育、结构,视觉的发挥与维护等功能。"目藏于脾"提示目窍在发挥视觉生理功能的过程中,有赖于脾脏中所藏精微及其功能,如脾为后天之本,目之精盛于脾中,而助目生长发育;脾胃为升降之枢,通过升发清阳、降浊阴之物,助目窍通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摄血于脉中,方能使血养目;脾主肌肉,维系上下胞睑,胞睑藏目,戍于外而抵御外邪。文章从上述角度,结合中医典籍及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探讨了"目藏于脾"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夫目者,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蕴,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即维持。喻以日月,理实同之,人生之宝,所当重也。眼睛作为人的重要器官,眼科疾病复杂多样。《一草亭目科全书》描述:"苟被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役过度,皆能损目。夫目通肝窍,肾藏其精,一有怫郁,则相火挟肝木而上行,遂致转变多端。"华佗立眼科,拯后世之昏盲。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亦论阳明经证,  相似文献   

4.
正麻杏石甘汤虽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肺系热证的重要基础方,但合理选用麻杏石甘汤合方辨治五官病变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肺开窍宣发于鼻,治鼻必宣肺,宣肺可治鼻,亦即治鼻不治肺非其治也;麻黄之辛既可宣发鼻窍又可宣利目窍,杏仁之苦既可润鼻止涕又可益目润燥,石膏之寒既可清肺鼻之热又可清肝目之热,甘草既可益肝肺之气又可生肝肺之津。可见麻杏石甘汤既是辨治肺热之基础方,又是辨治五官病变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暴盲、暴聋、暴哑或由邪阻气逆窍闭而发,或由精亏血少窍失所养而生,绝大多数属实证。暴盲一般多责之肝经火郁气逆、血闭、血溢,采用疏肝清肝法治之,暴聋一般多责之六淫邪气阻滞,胆经气机窒塞,采用清利疏通少阳法治之;暴哑一般多责之六淫犯肺,肺失宣发,采用开宣肺气法治之。但对于大寒伤人之重证,则病深治浅,断难奏效。大寒袭人,往往长驱而入,直中三阴。伤太阴则吐、利不止,伤厥阴则挛痹、寒疝,伤少阴则目盲、耳聋、失音,以寒性收引凝固,闭入机窍故也。因而暴盲、暴聋、暴哑证中,属大寒直中少阴,上窒窍隧,下闭肾气,伤伐肾阳病机者最多。治此,当以开宣肺气,温通肾气为基本法则。肺气宣通则表里透达、窍隧顿开;肾气温通则真阳鼓动,阴寒自散。能充分体现这一治法的当首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辛温发越,最能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辛热,最能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之寒邪;细辛大辛大温,最能入髓透骨,走经窜络,启闭开窍,  相似文献   

6.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学"藏窍理论"经典论述之一,反映了藏象之肝与目窍的密切关系,也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该理论学说首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理论内涵可概括为目为肝窍、肝血养目、肝气通目、肝经循目、肝体柔目。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目属五官之一,主司视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十二经脉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以本经上连目系,临床上可通过目病推测肝脏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肝论治是指导中医眼科医家临床诊治目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尤为推崇。本文就"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浅探析,以资学习与临证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但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若肺的宣发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毛发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则无论何种燥邪均不能进入体内,使人们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季。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和肺自身就首当其冲,会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释义】中药治疗鼻窍不通首选辛夷。辛夷味辛性温,主人肺、胃之经,宣扬肺、胃之气,能走入阳明胃经,能升散阳明之清气而长于通鼻窍,用于治疗鼻渊鼻塞;其功善疏散风寒而止风寒所致之头痛。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把两眼、两鼻、两耳和嘴称为上七窍,与下二窍之浊窍相对称为清窍。联系上七窍的功能,《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曰:"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另有称头顶百会为顶窍,眉间天目为意窍,枕骨粗隆上的凹陷处为神窍或玉枕窍。《医林改错·脑髓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有赖"卫总管"和"荣总管"通脊入脑,化而为髓;又"两耳通脑",目系"长于脑","鼻通于脑",将官窍、脑髓、神经、血管都归属脑窍范畴。总之,目前脑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望诊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重点是观察神色形态 ,在中医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医家根据“五轮八廓”理论认为白睛属肺、大肠 ,只能反映肺与大肠病变。笔者根据文献论述 ,结合学医 40年积累的理论与亲身实践经验 ,总结出双眼白睛特徵和白睛血络特徵与脏腑经脉相关联的规律及临床意义 ,用以辨析脏腑病证 ,名之曰“望目辨证”。“望目辨证”属望诊范畴。兹将“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初步探讨于后。一、《内经》论述的理论基础《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渊薮 ,“望目辨证”可从中挖掘出基础依据。1 目与肝 :《内经》有“肝开窍于目”[1] 、“肝气通于目”[2 ] ,“肝藏血”[3,4] ,“肝受血而能视”[5 ] 等论述 ,指出目为肝“窍” ,肝与目密切相关。2 目与心脉 :《内经》指出“目者心之使”[6 ] ,肝虽“藏血”[7] 而“心主身之血脉”[8] ,故“目”与心、脉密切关联。3 目与脾胃 :《内经》云“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气于脉”[9] ,而“脉者血之府”[10 ] ,故无论肝、心还是脾胃 ,均与目相关。4 目与肺 :《内经》云“诸气者皆属于肺”[11] ,“宗...  相似文献   

11.
鼻为肺之外窍,鼻腔之功能全赖清阳之温煦,阴血濡养,经谓:"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一个"利"字,包含了鼻腔的呼吸、温煦、嗅觉等诸多功能.  相似文献   

12.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唯“目黄者,日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若只见身黄,而目不黄者,则不属黄疸病。目虽为肝之窍,然而与肺的关系极其密切。《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为百脉之宗,肺朝百脉,所以宗脉当为肺所  相似文献   

13.
枇杷叶可止鼻衄252328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定水镇分院李怀生252320山东省阳谷县卫生局徐俊本鼻为肺窍,若肺脏蕴热,邪热上炎,灼伤肺窍之阳络,则发为鼻衄。中医素有“治血先治气,气降血自止”之说,即降气除火以止衄血。枇杷叶,味苦性平,功能泻肺降火,...  相似文献   

14.
病在下窍上宣肺属于下病上治范畴,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主气血津液之行,倘肺气郁闭,气血津液滞而不行,在下之窍亦会闭而失其通泄之常度。凡下窍闭塞不通之疾,如魄门、溺窍、精窍之窍机闭而不开,皆可依开宣肺气之法以论治。如溺窍闭而不开,可借“开南牖以求北风”之法以治,实为宣肺气以通利溺窍之法;魄门闭塞不通,可用开提肺气以通魄门之法以治;男子精窍不启,可取开肺气以启精关法以治;女子精窍不通,可施宣肺气以通胞脉之法以治。病虽有三窍之不同,法可取上宣肺气之一谛,皆是病在下窍上宣肺之理哉。  相似文献   

15.
<正> 血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组织器官得血濡养,故目能视、耳能闻、手能握、足能步……。若血不循经脉妄动,上出口鼻诸窍,下流前后二阴,旁溢皮肤毛孔,此乃血证。血证之因,固然与六淫、七情相关,但不可忽视气的致病作用。张子和曾说:“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子气”。盖血为阴,主静;气为阳,主动。唐容川《血证论》的首篇就论述了气血即是阴阳,气是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相倚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行失常必然导致血不归经。血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它体现了“阴病治阳”的原则。今录笔者治验的病例三则,谈谈血证从气论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风轮乃角膜也 ,是眼球最重要部分 ,也是视觉的必经之路 ,在眼球的最前面。《审视瑶函》曰 :“白睛内之青睛则属肝木。应东方 ,甲乙寅卯也。木在时为春 ,春生万卉 ,其色青莹。目能监视 ,故目为肝木之窍。肝木主风 ,故曰风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曰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眼为肝之窍 ,肝的气血充沛流畅 ,则能精明视物。肝有藏血主疏泄之功 ,喜条达 ,若肝血不足 ,肝气不和 ,则眼不明 ,视物昏眩 ,甚至不能见物 ,如视瞻昏渺、青盲以及很多的…  相似文献   

17.
蓝晟 《养生月刊》2008,29(6):500-503
现代人一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很直白很清晰;但是,在古代,对眼睛的认识却更为深刻. 中医很早就提出了"目为心之先锋","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等理念.中国道家养生家,则提出了"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眼病患者自诉常出现异常的形色等视觉障碍,而全身并无其他症侯可见,医者辨证治疗颇感困难。我师张望之主任医师经4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悉心研究,从视觉辨证治疗这类眼病,疗效颇著,兹介绍如下:视一为二脑为髓之海,髓为肾所生,目为肝之窍;肝肾充盈则脑气充沛,目视正常。若肝肾亏虚,脑气不足则目中精气衰弱散乱,精散则视岐,故见两物。治用金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20.
升降散方出于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是调表里三焦气机升降的代表方。方由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等药组成,方中白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阳,能解郁清热,祛风除湿,化痰散结定惊,杨栗山称之“能辟一切拂郁之气”;蝉衣甘寒,其气清肃,能开肺窍,凉散疏透郁热,解痉定惊;姜黄辛苦温,能散郁破血通络;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