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昔脱氨酶(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50例结核性脑膜炎、46例病毒性脑膜炎、42例化脓性脑膜炎及40例非脑炎患者采用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活性。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组脑脊液ADA活性明显高于其它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平均为(12.69±5.08)U/L,最高达27.33U/L。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其它非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分别为(3.26±1.03)U/L(、4.52±2.11)U/L、(2.99±1.22)U/L,最高9.04U/L,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43例患者治疗6周后脑脊液中ADA活性比刚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涂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n =110)、可疑结核性脑膜炎(n=205)和非结核性脑膜炎(n=100)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涂片、RT-PCR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15例脑脊液标本中,脑脊液涂片检查阳性率为2.4%(10/415),PCR检测阳性率为12.5%(52/415);脑脊液涂片、PCR法检测110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6.4%(7/110)、26.4%(29/110);检测205例临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1.5%(3/205)、11.2%(23/205).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100例非结核患者脑脊液标本,涂片及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RT-PCR法检测脑脊液中TB-DNA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决定意义,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93例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6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31例。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抗酸杆菌(AFB)涂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82.3%(51/62),特异度为80.7%(25/31),灵敏度明显高于脑脊液ADA(61.3%,38/62)、脑脊液TB-DNA(27.4%,17/62)、脑脊液AFB涂片(16.1%,10/6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来分析不同试验方法的诊断价值,外周血T-SPOT.TB、脑脊液ADA、脑脊液TB-DNA和脑脊液AFB涂片的AUC值分别为0.815、0.661、0.637、0.581。外周血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外周血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可作为可靠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患者47例,用酶法测定其活性.病例分为二组,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组27例,对照组20例.结果 以ADA > 8 U/L为阳性阈值,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AD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脊液ADA测定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时期的脑脊液ADA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收治的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4例,按照诊断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核性脑膜炎组(n=92)和非结核性脑膜炎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脑脊液检测指标、脑脊液ADA诊断有效性以及不同时期的脑脊液ADA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1. 13±0. 62 g/L vs. 0. 60±0. 24 g/L)、细胞计数[(87. 9±14. 25)×10~9/L vs.(12. 43±5. 84)×10~9/L]、ADA水平(5. 58±1. 29 U/L vs. 2. 24±0. 34 U/L)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相比明显升高,糖(2. 23±0. 64mmol/L vs. 3. 04±0. 58 mmol/L)以及氯化物(115. 8±6. 9 mmol/L vs. 121. 4±3. 17 mmol/L)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脊液中ADA水平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97. 65%,特异度为76. 92%,阳性率为90. 22%,诊断符合率为91. 13%。结核性脑膜炎在治疗4、8周以及6个月后的脑脊液ADA水平与蛋白水平均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 0. 05)。治疗6个月后的脑脊液ADA水平与蛋白水平相比治疗4、8周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ADA水平明显较高,检测脑脊液中ADA水平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结核性和病毒性两种脑炎患者脑脊液酶水平的改变。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4 0例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6 0例 ,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2 0例 ,用酶速率法测定AST、ALT、γ GT、ALP、LDH、α HBDH、CK、CK MB 8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酶水平分别为 (180 9± 112 2 )U/L、(4 2 2± 11 8)U/L ,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 (P <0 .0 1)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23(IL-23)、腺苷脱氨酶(ADA)、白三烯B4(LTB4)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炎患者206例,根据疾病类型将206例分为结核性脑膜炎组79例、化脓性脑膜炎组61例和病毒性脑膜炎组66例。比较3组脑脊液IL-23、ADA、LTB4水平;根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分期标准,比较不同病情分期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MRC分期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3组脑脊液IL-23、ADA、LTB4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L-23、ADA、LTB4水平显著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上述指标亦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不同MRC分期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Ⅲ期患者IL-23、ADA、LTB4均高于Ⅰ期患者,且Ⅲ期患者中仅有LTB4高于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与MRC分期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320、0.299,P均0.001)。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临床初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化脓性脑膜炎、15例病毒性脑炎及23例非脑膜炎的有头痛症状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其中15例结核性脑膜炎分别测定入院时、2周、4周、6周脑脊液ADA。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A>8U/L作为阳性阈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7%。随着病情的好转,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ADA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病情好转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T-SPOT)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快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21例脑脊液标本进行筛查,实验组选取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0×106/L或者高度怀疑脑膜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大于50×106/L的82例脑脊液标本进行T-SPOT实验检测,统计分析患者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测指标、血清PCT结果,对照组选取10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4.63%(53/82),敏感度为98.11%,特异度为100%;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氯离子值和血清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6,0.965,0.109,0.061和0.392,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和脑脊液蛋白的均值分别为323.88±198.76个/L,1 478.2±778.64 mg/L。结论 脑脊液结核斑点试验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0.
李杰 《检验医学》2004,19(4):370-371
目的观察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酶水平的改变.方法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4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60例和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20例,用速率法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种酶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水平为(180.88±112.19)U/L、(42.15±0.81)U/L,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探讨其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40例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以及3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23的水平。结果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相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23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23水平在治疗1周后即明显下降(P<0.01),但仍较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水平高(P<0.05)。结论 IL-23水平检测对了解结核病的活动性、判断病情及预后、监测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酶水平的改变。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4 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6 0例和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 2 0例 ,用速率法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γ 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乳酸脱氢酶(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8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水平为 (1 80 .88± 1 1 2 .1 9)U/L、(4 2 .1 5± 0 .81 )U/L ,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 (P <0 .0 1 )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13.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秀丽  何俊瑛  金便芬  巩忠  孟兆华 《临床荟萃》2004,19(21):1229-1231
目的 动态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变化 ,以期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动态检测 4 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活力的变化 ,并以 2 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 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2周内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腺苷脱氨酶活力较其他时间明显增高 ,此后腺苷脱氨酶活力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另外 8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呈现持续高水平。结论 检测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是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动态观察腺苷脱氨酶还能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心静  孟祥红  王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666-3668
[摘要] 目的: 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INF-γ自身抗体的ELISA方法,并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抗INF-γ自身抗体水平,初步探讨抗INF-γ自身抗体与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封闭条件、抗原用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检测脑脊液中抗INF-γ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采用建立的最佳检测条件对21例结核性脑膜炎和6例对照的脑脊液进行了抗INF-γ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1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测到高滴度的抗INF-γ自身抗体,平均值和阳性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7例轻症患者(P<0.01),轻症患者的阳性比例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存在抗INF-γ自身抗体,与病情程度相关,对抗INF-γ自身抗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MTB)DNA,探讨其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临床确诊或疑似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5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采用抗酸染色涂片法、MTB培养法及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对不同组间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8例脑膜炎患者中,确诊结核性脑膜炎72例,抗酸染色涂片法、MTB培养法及荧光定量PCR的阳性率分别为9.72%(7/72)、16.67%(12/72)及76.39%(55/72);疑似结核性脑膜炎36例,抗酸染色涂片法、MTB培养法及荧光定量PCR的阳性率分别为5.55%(2/36)、11.11%(4/36)及25.00%(9/36),2个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抗酸染色涂片法、MTB培养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脊液中的MTB DNA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选取5例非肿瘤非感染性头痛患者脑脊液作对照,9例病毒性脑膜炎,1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例结核性脑膜炎根据有无意识障碍或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分为两组,A组有意识障碍或脑实质损害症状,7例;B组无意识障碍或脑实质损害症状,5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MMP-9和TIMP-1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MMP-9的水平及MMP-9/TIMP-1比例显著增高,A组增高得更显著。结论:脑脊液MMP-9水平及MMP-9/TIMP-1比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结核性脑膜炎(TBM)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总结3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血淋巴细胞和脑脊液(CSF)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早期(急性期)血淋巴细胞偏低,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生,病情危重。中期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呈中度增生,病情趋稳。后期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均呈明显增生,病情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脑脊液样本120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60例,对照组6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的结核抗原,同时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脑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包括转移淋巴)、激活单核细胞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2.76、17.05、4.04、11.76,P均<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存在结核菌素抗原,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首次检查48例阳性,敏感性为80.00%;对照组有1例阳性,特异性为98.33%,结核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多次检测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76.19、71.55、35.28,P均<0.05)。结论检测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可以做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与初始异烟肼耐药是否相关。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京山县人民医院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所有因素,评估死亡与初始异烟肼耐药是否相关。结果 12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其中8例(7%)患者初始药敏显示为异烟肼耐药。在全部患者中,初始异烟肼耐药与死亡之间未经校正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R=5.06,95%CI为1.14~22.53)。其中,94例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初始异烟肼耐药与死亡具显著相关性(未校正OR=12.6,95%CI为1.40~113.31)。校正年龄、性别、HIV感染因素后,二者相关性进一步增高(OR=13.18,95%CI为1.46~119.25)。结论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与初始异烟肼耐药相关;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常规化疗方案存在高风险和低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15例小儿脑膜炎患儿(包括结核性脑膜炎102例、化脓性脑膜炎108例、病毒性脑膜炎105例)及96例非脑膜炎外科手术患儿(对照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含量,并做比较。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腺苷脱氨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而病毒性脑膜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而腺苷脱氨酶含量则低于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结核性脑膜炎组有63例阳性,阳性率为61.76%;病毒性脑膜炎组均为阴性。结论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对细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腺苷脱氨酶可能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