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我科1989-04/1997-06共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115例,男48例,女67例,年龄20岁~85岁,平均44岁.病程1mo~15a,其中55例有右上腹不适隐痛,20例有放射痛.60例为体检时发现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组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82例为胆囊息肉或占位,28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5例为胆囊结石,无胆囊癌诊断.全组均行胆囊切除术,其中有2例术中诊断为胆囊癌的患者行胆囊床处肝部分切除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送病理检查,其中良性病变109例,包括胆固醇息肉74例,炎性息肉8例,腺瘤样息肉21例(其中乳头状息肉8例);腺肌病6例.恶性病…  相似文献   

2.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1998间进行结肠镜2037例,其中检出腺瘤样息肉86例,检出率为4.22%.息肉高频电切除41例,切除率为47.6%.86例腺瘤样息肉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结果息肉分布:直肠15例,占17.4%,乙状结肠32例,占37.20%,为多发,与结肠癌好发部位相一致.86例腺瘤样息肉13例癌变,癌变率为15.11%.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与癌变有明显的关系.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2cm以上的癌变率为61.11%,而1cm~2cm仅占6.06%在形态上无蒂息肉癌变率比例高,占18.6%.表面不光滑呈桑椹式分叶状,癌变率明显增高,达35%,是光滑息肉的四倍.病理上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占35.7%,管状腺瘤癌变率仅占11.26%.腺瘤伴非典型增生与癌变成正相关,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占87.5%.另外,息肉电切后送检病理不容忽视,4例腺瘤样息肉电切后病理为癌变;2例炎性增生性息肉电切后为腺瘤样息肉,1例为直肠类癌.结论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及异型性增生是癌变的潜在因素,绒毛成分越多,异型性增生越重,体积越大,基底越宽,形态分叶其癌变危险性越高,应及早切除.同时注意电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分析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等特征.方法我院及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资料共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42%;30岁~50岁占785%;结石合并率285%;病理类型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占537%;腺瘤性息肉恶变率极高,达28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的诊断率最高,达92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相对年轻;病理类型以胆固醇类多见,腺瘤性息肉易恶变,特别是合并结石的息肉;临床诊断以B超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本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内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内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选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内,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肠肿瘤容易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方法我院7a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31例,其中术前误诊19例,误诊率达61.2%.术前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DU)4例,幽门不全梗阻5例,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4例,低位胆道梗阻2例,肠梗阻2例,卵巢肿物2例.年龄以50岁~70岁发病率高(12/19)占63%.临床表现以腹痛,消瘦,腹胀,呕吐,黑便,贫血为主,病程1wk~20a.结果手术中所见肿瘤部位:十二指肠11例(球部2例,降部8例,水平部1例);空肠2例,回肠6例.肿瘤的性质:良性3例(平滑肌瘤2例,乳头状腺癌1例);恶性16例(腺癌10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乳头状腺瘤恶变1例).单发病灶15例,多发灶4例(肺鳞癌伴小肠乳头状腺癌恶变1例,结肠癌伴十二指肠降部腺癌,回肠腺癌各1例,降结肠腺瘤伴回肠癌1例).结论小肠肿瘤虽发病率不高,仅容易误诊,尤其是早期诊断更为困难。为防止误诊,提高诊断率,应对可疑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内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囊内息肉样病变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本组胆固醇性息肉34例(47.2%),炎性息肉6例(8.3%),单纯性腺瘤14例(19.4%),乳头状腺瘤16例(22.2%),肌腺瘤2例(2.9%);胆囊壁有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团突人胆囊腔内,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呈单发或多发;部分回声团表面不光滑,少数可见有乳头状突起,少数回声团或与胆囊壁以蒂相连。结论多数胆囊内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但超声在判断良恶性病变或对微小病变有无癌变方面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肿瘤63例内镜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肿瘤患的内镜和病理特点以及临床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十二指肠肿瘤患的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十二指肠肿瘤大部分为中老年患,男女之比为1.1:1,93.7%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以上,其中息肉占66.7%,以腺瘤性息肉及炎症性息肉为主;平滑肌瘤占15.8%;腺癌占17.5%,其中恶性度较高占66.6%。十二指肠肿瘤良恶之比为4.7:1。Hp感染率为40%。胃镜可见于95.2%的十二指肠肿瘤。结论:胃镜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肿瘤以良性为主,十二指肠癌以恶性度较高的腺癌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获得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声像图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5例、腺瘤4例、早期胆囊癌4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1c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1cm。RI〉0.6可作为判断恶性病变的标准。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胆囊息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收集我院1982/1995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胃癌的共60例.方法取材包括癌肿胃壁全层及癌旁粘膜,对病变<3cm者,以卷席法取材.结果癌肿部位以胃窦部最多,占78.3%(47例),以下依次为胃体,占13.3%(8例),胃底贲门占5.0%(3例);广泛型占3.3%(2例);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多,占86.7%(52例);蕈伞型占10.0%(6例);弥漫浸润型占3.3%(2例).大小>3cm者45例,<3cm者15例(其中6例为早期胃癌).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最多,占53.3%(32例),低分化腺癌占30.0%(18例),粘液腺癌占11.7%(7例),未分化癌占3.3%(2例),乳头状腺癌占1.7%(1例).粘液腺癌最多(5/7),低分化腺癌(10/18),未分化癌(1/2),管状腺癌(8/32),1例乳头状腺癌未见转移.本组60例胃癌中有33例伴肠化生,其中6例早期胃癌中有5例伴肠化生.结论连续卷席取材,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和肠化生的检出率,对胃癌的防治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胆囊隆起样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本文对我院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进行了临床与声象特点分析.方法男8例,女13例,年龄分布25岁~69岁,平均为28.9岁±3.5岁,经B超检查发现19例占90.5%(19/21),经CT检查发现2例占9.5%(2/21),B超及CT检查前常规禁食水8h~12h,CT检查前14h最好口服碘番酸0.5g~1g.结果21例术前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胆囊内隆起样病变,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30岁~50岁为多占76.1%(16/21).息肉发生的数目本组多发性息肉占52.38%(11/21),单发性占47.62%(10/21).病理分类胆固醇息肉61.90%(13/21),腺瘤样息肉占19.05%(4/21),炎性息肉14.29%(3/21),腺瘤恶变4.76%(1/21),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占23.80%(5/21).结论不论息肉大小若伴有胆石或胆道症状者也以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于1985-01/1999-06我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25例,计1772枚的内镜表现,病理所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男512例,女213例,年龄24岁~86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用结肠镜检查.结果息肉≤0.5 cm的占29%;直径0.6 cm~2.0 cm的占58%;直径>2.0 cm的占13%;息肉位于直肠32%;乙状结肠占33%;降结肠占14%;横结肠占12%;升结肠占5%;盲肠占4%.病理腺瘤样息肉占72%.结论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病理上以腺瘤样息肉多见.腺瘤样息肉应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结肠镜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5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特点、镜下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1例大肠息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肠镜表现位置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9.2%,病检腺瘤性息肉占59.1%,其中癌变55例,癌变率为5.8%,内镜下完全切除33例(60%),不完全切除及可凝完全切除12例(3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最好方法,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减少大肠息肉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因素的探讨——附2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了我院24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特点,旨在探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临床资料我院1978年~1996年间进行肠镜检查6807例,检出息肉629例,检出率9.24%。其中腺瘤性息肉245例,检出率3.60%。245例腺癌性息肉中,男167例,女78例。男女之比2.14:1。年龄8~81岁,平均44S岁。临床表现以便血或粘液血便为主,占53.88%(132例)。息肉分布:直肠102例(4。63%),乙状结肠79例(3.24%),降结肠19例(.76%),横结肠20例(.16%),升结肠及盲肠17例(.94%)…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方法选用我院自1985/1998间,在内镜高频电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息肉37例,43枚;切除结肠息肉87例,121枚;内镜下激光切除胃息肉15例,26枚;结肠息肉4例,5枚;内镜下微波切除胃息肉12例,14枚;结肠息肉14例,20枚.共169例,229枚.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息肉分布在上消化道息肉以鲁多发,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发病理特点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结果高频电组: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成功率在98%.15d后复查,118/164枝形成溃疡,占71.95%.激光组:小的息肉一次可切除,大的息肉成功率为50%,15d后复查,18/31枚形成溃疡,占58.06%.微波组:一次切除率1cm以下达100%,2cm以上为50%.15d后复查,18/34枚形成溃疡,占52.94%.结论胃肠道息肉好发部位为胃及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切除方法,对较大、有蒂息肉以高频电凝电切为恰当,较小、无蒂息肉选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943例病理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01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9.64%,腺瘤性息肉占61.72%,其中管状腺瘤276例,绒毛管状腺瘤123例,绒毛状腺瘤46例。炎性息肉占29.16%,增生性息肉占9.12%。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242例,氩气刀治疗息肉564例,息肉消除率为100%,并发症率为0.41%。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高频电凝电切和氩气刀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 10 3例PLG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术后随访资料作统计分析。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 5 4例 ,炎性息肉 34例 ,未见息肉 7例 ,胆囊肿瘤性息肉 (NPG) 8例 (腺瘤 6例、腺癌 2例 )。在直径≤ 5mm、6~ 10mm、11~ 15mm、>15mm组 ,NPG分别为 0(0 / 2 2 )、3例 (3/ 6 4 )、4例 (4 / 16 )、1例 (1/ 1) ,腺癌 2例直径均≥ 15mm ,NPG在直径 >10mm组多于≤ 10mm组。NPG中单发 6例 (6 / 8) ,非NPG中单发 2 7例 (2 7/ 95 )。术后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 32 8% (19/ 5 8)。结论 PLG应先做定期B超随访 ,出现下述表现之一者宜切除胆囊 :直径 >10mm、单发广基、随访中增大、伴有胆囊结石、症状明显或其它影像学检查提示NPG。  相似文献   

19.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