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的理论依据,是本源于内经,以及历代各家的论述,早在《素问·营卫生会篇》就说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又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明确记载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外科全生集痈疽总论》说:“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医宗金鉴》在古代典籍基础上,把外科疮疡形成的机理概括为“疮疡缘是火毒生,经络阻格气血  相似文献   

2.
“针法”,它包括辨脓与切开术二方面的内容,是临证必须掌握的。经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因此脓是由气阻血滞,热胜肉腐、蒸酿而成。书中云:“血实者决之”,是肿疡如已化脓,则宜切开排脓,但中是否有脓,特别是内痈内疽,视之不见,手不能近,故辨之之法,首先是脉  相似文献   

3.
引言喉科是中医的一科,在《内经》中亦记载了一些喉科的病症,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又《欬论》:“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灵枢·痈疽篇》:“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古人对咽喉病症已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有些喉症,可因内科疾病引发而成,也有些喉症,是某种痈疡发于咽喉所致;故古代医籍,往往将  相似文献   

4.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一、疮痈之诊断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痛。脉浮主表,脉数为热,如为风热表证则应有发热而恶寒不重,现洒淅恶寒并有痛处,说明非外成而为疮痈初起。洒淅恶寒为卫气不能外达,局部疼痛为营气内遏不行。营卫稽留,壅遏不行,则成疮痈。如《素问》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相似文献   

5.
1古今痈疽概念的差异 <灵枢·痈疽>首次对痈与疽进行了辨别,使两者在概念上得到区分:"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痛.""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从病势轻重、部位深浅、内陷与否、虚实性质等方面对痈疽进行了辨别.  相似文献   

6.
乳痈是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即“急性乳腺炎”。此病虽有内吹、外吹之分,但临床以产后外吹乳痈多见。其病因病机,正如朱丹溪所说:“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或为忿怒所逆,郁闷所遇,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通,而计不得出。阳明之热沸腾,故热甚而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此不治必成痈疖。”可见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热熏蒸,肝郁与胃热互相影响是乳痈发病的关键。此病初期,如果治疗及时,应用疏肝通乳、散结解毒药物可以治愈。但确有一些患者,由  相似文献   

7.
<正> 〔篇题解释〕调,和顺也。逆调,即逆其和顺,不协调之意。人身之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表里上下,和调为顺,失调则病。本篇所讨论的内热、内寒、肉烁、骨痹、肉苛诸证以及由于经脉脏气逆调所致的气逆喘息等病证,主要是由于阴阳水火、营卫之气逆调所形成的,故以“逆调论”名篇。正如高世栻所说:“调,调和也;逆调,逆其寒热水火荣卫之气,不调和也。寒热逆调,则为烦为痹,水火逆调,则为肉烁、为挛节。荣卫逆调,则为肉苛。脏气逆调,则为息喘也。”又吴(?)注:“逆调者,逆于调摄而病,兹乃论其致病之由也。”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常见病之一。《素问·痹论》是最早论述痹证的专篇,本文就其分类,证治及传变和预后等加以探析。 分类 1.按病因和症候特点而分《痹论》将痹证分作行痹、痛痹和着痹3种。“行痹”后世也叫“风痹”,其主症是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脉象多浮;“痛痹”后世也叫“寒痹”,其主症是疼痛较剧,得热减轻,遇寒加重,脉多弦紧;“着痹”后世也叫“湿痹”,其主症是肢体重着,或有肿胀,病处固定,或肌肤麻木不仁,脉多濡缓。 2.按受邪的季节和部位而分《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其主症是:“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围,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范围。《灵枢·痈疽》云:“发于足趾(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又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气血不行,肢端失于温养,而遂发本病,或因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糖尿病足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根据WHO的定义),主要临床表…  相似文献   

10.
喉痈是痈疡发于喉间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局部焮赤肿胀,疼痛灼热,吞咽不利,甚则壮热化脓。此证大多为实热证,其病因、病机不外肺胃积热,心肝火旺,感受风邪,风热相搏,痰火壅滞等。一、喉痈的类别  相似文献   

11.
(一)白喉在祖国医学中的文献“白喉”病名始见于清代的文献,但記载其流行并明确指出其传染性者則始于明代。不过,这不等于明代以前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沒有白喉疾患的記載。自“內經”将咽喉疾患称作“喉痹”,并与許多外因六淫的传染病并列以后,历代文献均称咽喉疾患为“喉痹”。七世纪初叶的“巢氏病源”曾記敍“喉痹”候云:“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入,亦令人壯热而寒,七、八日不治,则死”;又“馬喉痹”候云:“热毒之气結于喉間肿连頰而微壯热,煩滿而数吐气”。前者指出严重的局部症候及其兇恶的預后;后者則指出其原  相似文献   

12.
三十七喉痹痛巢氏病源卷卅喉痹候说:“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咽喉肿塞而痛,且壮热恶寒七八日死,说明病势剧急,为烈性传染病无疑,烈性传染病中以喉痹痛为主症者为白喉无疑,惟此处缺(?)  相似文献   

13.
<正> 痹,闭塞不通之意。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滞经络,血气运行不畅而致。因本篇系统的论述了痹之病因、病理、分类、证候、治法及预后等,故名痹论。吴崐注:“篇内悉详诸痹之证。”又高世栻说:“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府有俞,五脏亦有俞;五脏有合,六府亦有合,故有五脏六府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相似文献   

14.
咽喉居于人体上部,又为呼吸、饮食之要道。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一旦发病,咽喉局部组织肿胀明显,即有呼吸困难,出现喉阻塞,危及生命,故古人有“走马看喉风”之说。喉科中急危重症常见为喉痈,喉痈是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痈肿的总称。生于喉关的称为喉关痈,生于喉底者称为里喉痈,生于颌下者称为颌下痈,生于会厌者称为下喉痈,其病因病理基本相同,多属阳证、实证,故治疗大法相同。笔者临证以清、消、下三法治疗喉痈,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喉痹浅析     
喉痹现作为咽喉疾病的中医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前贤既将咽喉肿痛类症归属喉痹范畴,又从中分列出喉风、喉痈、喉蛾等病名,其到底是症候,还是病名,各家众说纷纭,未有确切的定论。尤其我国解放后的中医教科书则均将喉痹等同“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例:《中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的风热、虚火型咽部炎症,更使喉痹概念模糊。对此,笔者不  相似文献   

16.
咽喉病在我国医学上向来受到重视,至令留传的第一部医书——内经早有很多记载,以后经过长期的经验,更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内经上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生气通天论)这是说明了喉属呼吸、咽属消化的两个不同系统。又说:”心欬之状、欬则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欬论)说明欬嗽猛烈能诱致咽喉肿痛。又说:“一陰一阳结、为之喉痹。”(陰阳别论)说明人体生理变化引起的喉病,这是内在的因素。内经上又说:“邪客于手少阳之脈令人喉痹,客于足少陰之络,令人嗌痛。”又说:“嗌中肿不  相似文献   

17.
痹病诊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痹病概念的认识“痹”的含义较为丰富,既可以表示病名、症状,也可以表示病机,含义不尽相同。如果以“痹’作为疾病命名,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腑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证,如胸痹、喉痹、五脏痹、五体痹等,而狭义的“痹”,就指“痹证”或“痹病”。“痹病”之称,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此称自宋代以后的医书中很少见到,而渐被“痹证”所代替。…  相似文献   

18.
对口、发背,在中医疾病分奖上同属于痈疽范围,故又名脑疽、背疽。由于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各种不同名称。本病在外科医家均视为严重大症,如冯鲁瞻说:“诸疮之中,堆背疽、疔疮为最急证,次莫如脑疽、肠痈、喉痈,亦其急也。”关于本病的病理机制,内经痈疽篇阐述已详,大意谓:由于外邪侵入,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营卫正常运行,寒气化为热则腐肉,肉腐则为脓。同时并指出痈疽化脓后必须及时排除,以免毒气内攻,伤害五脏,而致发生其他转变。对口、发背,多数属阳症,(但亦有属阴症的)临床表现症状有顺有逆,如初起形如粟米,  相似文献   

19.
概说:痹者,闭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痹症是外邪侵袭,痹阻于络脉,引起肌肉关节疼痛、肿大、着重的一类疾患。痹症在“内经”里论述很多,根据其发病原因及见症。分行痹、痛痹、着痹。除此三痹外,内经又提到痹热,它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此种痹症,后世称为热痹,与风寒湿三痹同为本病的大纲。兹分湿热痹与寒湿痹辩症论治。一、湿热痹湿热痹又称“热痹”或“白虎历节风”等,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风湿热”近似,与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多发于儿童,其病历颇长,损害可累及全身,最主要的则见于心脏。诸家学说:湿热痹的临床症状,以发热,游  相似文献   

20.
痹病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病在临床上以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累及脏腑。本病缠绵难愈,病程久长,瘀血则贯穿疾病始末。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痹证有瘀血。”高士宗亦曰:“痹,闭也,血气凝涩则不行也。”为此,笔者就从瘀论治痹病作一探讨。1痹病之因皆可致瘀痹病内因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里空疏、卫外不固,且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血行不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指出“血凝于肤者为痹,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