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秉持溯源穷流精神,深入掌握“龙虎交战”针法,以发挥其住痛移疼即时效果.结合《针灸大成》提到的《内经》《难经》内容以及《针灸大成》所提各家论述,深入研究杨继洲对“龙虎交战”提出的“阴阳交贯之道”“消息阴阳九六中”“返复玄机随法取”等想法,以探究“龙虎交战”针法.“龙虎交战”针法结合“子午补泻”“提气法”与“九六补泻”法的观念来操作,则能让经气内外相通,进而使经气上下相接.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的“龙虎交战”“子午补泻”与“提气法”三者的深层次精神综合运用,并参考张缙教授对“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提示,则较能在临床实作中充分发挥出“龙虎交战”针法之住痛移疼即时效果.  相似文献   

2.
追溯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的渊源,将其与烧山火、透天凉术式对比剖析,探讨其创新点与临床应用优势.郑氏“热补”“凉泻”针法源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助泻法为郑氏首倡,也是郑氏针法特色之一.“热补”“凉泻”针法操作术式较“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简易,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孙氏针法包括孙氏无痛针刺法、孙氏补泻针刺法和孙氏行针法.孙氏无痛针喇法要点为一快两慢腹切压,补泻针刺法要点为一插二捻三刮针.孙氏行针法包括短促行针、持续行针和间歇行针.孙氏补泻针刺法特点有四:一是手法灵巧轻柔;二是强刺激手法和弱刺激手法配合应用;三是要求在全部操作过程中都处于有规律、节奏快慢一致的状态;四是依据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分补泻.运用孙氏针刺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急症,并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4.
迎随补泻法是根据十二经脉之气的行走方向,采用随以补虚、迎以泻实的针刺补泻方法。诚如《灵枢·终始篇》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种迎随补泻针法的运用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按照“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经脉走向。  相似文献   

5.
针法,是医生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调整经络、脏腑气机,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操作方法。针法运用是否恰当,是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所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针刺因时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对《内经》的有关方面作了补充发挥,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法概貌,对国内外针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针刺手法针刺手法,主要介绍针刺的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多种手法。 (一)进针与出针:一般右手持针,称之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持针姿势,一般以姆、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相似文献   

6.
试论“龙虎交战”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复式补泻手法较多,名目也繁多,各医家的理论论述和临床应用也较多,且有异同。龙虎交战针法是众多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系属于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针刺补泻法。本法始见于《针灸大全》中之《金针赋》,后世有所发展,目前临床多宗此法治疗痛证。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实...  相似文献   

7.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8.
《素问·刺志论》篇讨论了人体常态、反常态,所病原因,以及针刺开阖补泻方法.识别、掌握这些不同情况或方法的“虚、实”,才能正确辨证和治疗.为后世开阖补泻针法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有着普遍和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剌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針刺补泻与辨气,一直是針灸界探討的課題。学习針灸医学,古人曾有四难的諺語:“刺针容易辨証难,辨証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这就充分说明“补泻”与“辨气”是难于掌握的問题。最近讀了本刊4月号登載盛、凌二位医师的大作“試論針刺补泻与气候感应及得气等问題”,觉得更有必要談談我們的体会,并请医界先进多加指正。一、从針刺补泻的涵义谈起关于針刺补泻問題,古今看法不一,有的認为针刺有泻无补;有的認为针刺补泻皆无;事实上针灸补泻,不仅理論有据,且临床实践已經充分证明。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失眠是以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杨甲三辨治失眠,从“头三神”等头部腧穴入手,重调元神燮理阴阳,辨证论治以虚实为纲,补泻分明。推崇经络辨证,善用足太阳阳明腧穴,并配以独创单手进针法和补泻手法,具有层次分明,坚实轻灵的特色。临床应用杨甲三“调神针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从杨甲三“调神针法”、杨氏针刺手法特点及优势,调神针法辨治失眠进行阐释,以期为针灸临床论治失眠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补泻针法历来受到重视,但因手法繁多,术式复杂,各持己见,故临床上难以掌握和普及。我认为,补泻手法和补泻效应是两码事,无直接对应关系。补泻手法主要是得气的手段:得气才是取得补泻效应的途径。得气,即获得针感,是病人对针刺的反应;补泻针刺是操作手法,是医生的自觉行为。把补泻手法与得气分开,把针刺补泻和补泻效应对等起来,实属令人费解。临床上许多实例也不支持这种观点。基于此,我认为得气是决定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补  相似文献   

14.
读您刊楼百层老中医《试论针刺平补平泻法》(1982年第4期“针灸”栏),觉得有必要追索“平补平泻”针法始源。病有虚实,治有补泻。《素问·厥论》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临床中典型虚实的病证较少,更多的是“不盛不虚”。所谓“不盛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灵枢》《素问》。《灵枢》成书早于《素问》,是一部针灸典籍,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针刺理论体系;《素问》是在其基础上加以应用总结,补充完善相关内容。其内容至今仍在针灸临床中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因其成书距今年代久远,古意深奥难懂,故其中部分重点针刺理论现已失传。笔者多年来对其原文反复研读,并认真体会“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该段经文,并且与《灵枢·终始》中讲的“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调整阴阳经脉平衡是针刺之道。领悟“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目的是平衡失调的阴阳经脉,阐明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临床指导意义,总结出平衡阴阳经脉针法。平衡阴阳经脉针法的核心是脉口人迎对比诊法,其作用:①采用脉口人迎对比诊法明确失衡的阴阳经脉。②采用该针法后判断阴阳经脉平衡与否。③判断起针的标准。运用《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开阖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从临床运用的角度明确补泻的经脉、取穴的数量、针刺的频率、针刺的深浅、起针的标准。调整失衡的阴阳经脉,达到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阴阳经脉平衡。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平衡阴阳经脉针法的特点:取穴少,操作简单,见效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导气针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卫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63-164
针灸学认为,毫针调气治病的先决条件是针刺“得气”,即“气至”,而疗效的高低则取决于“气至病所”与否和能否适时施行补泻。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将《内经》中介绍的导气法与针刺的捻转提插之技巧及意念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称之为导气针法。现介绍如下。它对于激发经气,促使“气至病所”,调节整体机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历代诸贤在各自的蓍作中都介绍了不少促使针刺“气到病所”及施行补泻的行针法。导气针法的操作针刺常规进针后,用刺手之拇、食两指腹面相对夹住针柄的上2/3,中指指腹扶住针柄的下1/3,三指相互配合;或食指、中指固定,…  相似文献   

17.
易玮 《中医药通报》2002,1(1):39-40
文章通过介绍靳瑞教授几个行之有效的经验针灸成方的组穴原理、组穴原则来体现靳老的主要学术思想——独创的三针疗法体系;重点介绍了靳老“候气、辨气、补泻”的行针三要素的针法特色;简要介绍了靳老对传统针刺补泻手法与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的独到见解和二者有机组合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 针刺补泻与辨气,一直是古今针灸医家探讨的课题。学习针灸医学,古人曾有四难的谚语。“刺针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这就充分说明补泻与辨气是难于掌握的问题。现将笔者多年的临床体会笔述如下,并请医界先进指正。一、从针刺补泻的涵义谈起关于针刺补泻问题,古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针刺有泻无补;有的认为针刺补泻皆无;多数认为针刺是有补有泻的,不仅理论有据,且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针刺补泻的手法,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病。《内经》曾记载:“虚则  相似文献   

19.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临床应用潘伟达“烧山火”与“透天凉”是明代·徐凤在《内经》针刺补泻手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式手法,临床掌握、运用得当,可提高疗效。现举例如下。例1:李××,女,70岁。10年前因外伤致第2、3腰椎压缩性骨折,经治疗后基...  相似文献   

20.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